第五届“亚洲与世界”青年学者联合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07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图片


2024年4月11日至13日,由上海纽约大学环球亚洲中心、“全球视野下的社会”课程项目、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亚洲与世界”青年学者联合研讨会于在上海纽约大学举行,吸引了来自上海纽约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青年学者参与,研讨会上,诸位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员就如何以全球视野来进行亚洲研究进行了学术交流。研讨会历时三天,共分六场主题报告和两场主旨报告。由来自以上大学的几位教授,包括Ivan Rasmussen(雷爱华)、赵梦蝶、Sangeeta Banerji、Erica Mukherjee、章可和张嘉妹等,担任了专题报告小组的主持及评议专家,为研讨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4月11日下午,第五届“亚洲与世界”青年学者联合研讨会于上海纽约大学正式开幕,由新罕布什尔大学的张琳教授发表题为《创业劳动与中国范式:淘宝村的故事》。张琳老师的报告带领我们走进了山东省的一个村庄,并探讨了电子商务在中国农村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张琳老师指出,在“中国威胁/中国模范”的二元对立之外,应该将中国经验视为“一个不断进行的、开放式的实验”,该实验即将全球原则重新诠释为应对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全球挑战的本地轨迹的“中国范式”。


图片


4月12日上午,在上海纽约大学的David Atwill教授为研讨会致开幕词、Tansen Sen(沈丹森)教授简要介绍了研讨会的概况后,第一个分论坛“国际事务中的中国”的讨论拉开了帷幕。


图片


图片

这一分论坛涵盖了多样化的议题,包括斯里兰卡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先秦中国哲学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当代中国国内及全球公共领域环境话语的转变,以及中国在塑造联合国安理会有关亚洲军事干预的辩论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国际关系和人类学议题引发了参会人员热烈的讨论,评议人、报告人、参会同学与老师就理论主张与实证研究之间的联系展开了尤其精彩的讨论。


图片


午餐休息后,第二个分论坛“古今亚洲的佛教”探讨了古代和现代的佛教文本和视觉文化。该分论坛的五场报告分别探讨了印度古代观世音菩萨形象的演变、公元三世纪前案达罗铭文所见赞佛语与佛陀观、新疆柏孜克里克16号洞窟的铭文和壁画、拉固·维拉及其对佛教文本和艺术的兴趣以及横跨印度、新疆、西藏和中国中部地区的连花色比丘尼的视觉文化传统。与会者呈现的广泛实证研究不仅聚焦于具体的佛教文本和艺术,还突显了佛教的跨文化和跨区域维度。当天的最后一个分论坛“环球亚洲中的视觉艺术与文学”继续探索了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全球联系这一主题。该分论坛的三篇论文分别考察了19世纪末在日本横滨出版的插图讽刺杂志《Japan Punch》,以及20世纪初中国海外探险小说中的殖民概念,以及徐冰于2011年在大英博物馆重新创作了17世纪画家王时敏的山水画。这些论文共同促使我们反思时间性、空间性以及东西方二元区别的限制。


图片


在当天的三个分论坛结束后,研讨会迎来了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梁永佳的主旨报告。梁永佳老师的主旨报告《多重宇宙认识论中的汉学透视:对中国区域研究的一个提案》以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理论与实证研究之间的关系,与第一个分论坛探讨的主题产生了共鸣。梁永佳老师通过老子的视角分析了一个美拉尼西亚的交换系统,展示了区域研究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可能性。他介绍了“中国视角主义”的概念,以此强调在全球互联的世界中存在多样的文化体系,并旨在重新定向知识生产,利用多样的文化框架深入洞察全球现象。


图片


4月13日上午,第四个分论坛 “跨国/跨区域接触”,呈现了三场精彩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报告。这些报告包括蒙古国东部一个中国公司的矿区里日常的翻译活动,一位年轻的坦桑尼亚人在坦桑尼亚的一座由中国赞助的寺庙中与佛教的互动,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以何种方式影响了全球南方的人力劳动中的战略性组织和人力技能优化。这些论文展示了跨文化和跨区域接触发生的多种方式,突显了世界的相互联系。


图片


这一主题在我们的第五个分论坛“流动的物体”中进一步探讨。这个分论坛呈现的三篇历史学报告聚焦于文化商品的历史流通,包括成书于明末的《武备志》、20世纪初英属马来亚的中文教科书,以及战时中国大后方所流通的好莱坞和印度电影。这些报告均强调了物质化文化流动的重要性,并展示了物体的物质性如何提供新的视角来考察身份形成和民族国家这一分析框架的边界等问题。


图片


最后一个分论坛“亚洲的国家与社会:技术、医学和机构”涵盖了更广泛的议题。这个分论坛的四场报告分别探讨了苏联在20世纪20至40年代通过海关管理在黑龙江流域的国家建设举措,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大学教育机构的目的和组织形式的不同理念,毛泽东时代大坝建设中的劳动的性别分工,以及当代中国的中医草根治疗组织中展现的“合作竞争”观念。尽管这些论文聚焦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时期、地理位置和组织,但个体与集体或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为贯穿其中的主题。


图片


图片


研讨会在沈丹森教授和Erica Mukherjee教授的简短闭幕致辞中结束。跨越时间、空间和不同学科领域,此次研讨会的报告共同描绘了一个异常多元且充满活力的亚洲和世界画卷。研讨会参与者提出了关于亚洲的全球联系的新问题,强调了亚洲内部交流、环球亚洲中多样的劳动形式,以及知识交流(无论是宗教性还是世俗性)的物质性所反映出的复杂性。正如研讨会呈现的跨学科研究所示,亚洲的移动性、联通性和不断变化的领域边界受到从古至今不断变化的权力动态的调节,因而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一个由领土边界所定义的地理空间。研讨会呈现的一系列涵盖亚洲与世界关系演变的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亚洲及其与世界的关系的认识,也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