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术前沿: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两会”看2023年主要宏观政策取向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23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2023年3月21日晚,第163期“金融学术前沿”报告会在复旦大学智库楼209会议室举行。本次时事报告主题是“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两会看2023年主要宏观政策取向”,由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FDFRC)组织举办,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主持,报告人为孙教授研究团队成员杨洁萌。本文根据报告内容、公开材料以及现场讨论,从热点回顾、热点分析、专家解读和深入讨论等几方面展开。


热点回顾

2023年两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一)2023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到,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根据2022年12月的中央经济会议,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要做好以下方面:第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第二是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第三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第四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第五是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第六是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谈到当前中国经济,综合两会、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可以说“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求,包括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

(二)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

2023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系列年度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等。 


图片

图1:近三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目标对比

来源:政府网站、中原证券


综合来看,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包括:第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拓展抗疫成果;第二,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第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第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第八,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第九,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第十,实施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要想达到预期目标,需要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挑战。从内部来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不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大,稳就业任务艰巨,一些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从外部来看,当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


图片

图2:全球主要经济体TFP增速:2010年以来普遍放缓,中国尤甚

来源:CEIC、申万宏源研究



热点解读

打好几套组合拳——实现2023年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道

今年两会,李强总理提到要打好以下组合拳:第一是宏观政策的组合拳,要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相机调控和精准调控,把握好时度效,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及时优化调整;第二是扩大需求的组合拳,要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注重改善消费条件和消费环境;第三是改革创新的组合拳,要聚焦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关切,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创造和优化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第四是防范化解风险的组合拳,要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宏观政策组合拳: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1

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要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2023年我国财政政策呈现更加积极的态势,如赤字率拟按3%安排,比2022年提高0.2个百分点,拟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比2022年增加1500亿元,同时强调财政政策要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 


图片

图3:狭义和广义财政赤字率,

以实际发行融资规模测算(%)

来源:国务院、财政部、申万宏源研究


为了更好发挥财政政策作用,要注意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是税收方面,要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突出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殊困难行业的支持。第二是用好专项债,拟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比2022年增加1500亿元,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注重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有效衔接。第三是有所突出,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第四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优化省以下财力分配,更多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做好基层“三保”工作。第五是加强风险意识,严肃财经纪律,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图片

图4:2021-2023年财政收支平衡表

来源:国务院、财政部、申万宏源研究


2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满足宏观经济运行实际需要。2023年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


图片

图5:社融、M2与名义GDP增速

来源:wind、第一财经研究院


具体来看,第一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推动普惠小微贷款增量、扩面,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第二是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力度,将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执行期限延长。第三是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第四是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提高重大风险应对和处置能力。 


图片

图6:基础货币同比及结构

来源:国务院、财政部、申万宏源研究


3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

要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对接,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要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开展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效顺畅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要修订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持续推进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探索建设一批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要研究制定推动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的政策措施,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要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降低流通成本。

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要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和数字产业集群,研究制定数据产权制度、数据交易市场等基础制度配套政策文件,加强开源体系建设顶层设计,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进“数商兴农”。着力推动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导直播电商、即时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方面,要发挥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作用,实施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强链补链行动,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锻造一批产业链长板。加强物流保通保畅统筹调度,切实保障能源、粮食、医疗物资等各类重点物资安全有序运输。完善多层次风险监测体系,提高风险及时精准识别、快速有效处置能力,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


图片

图7:近半年来中央重要会议关于产业政策加力的表述

来源:wind、公司公告、中原证券


4

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

要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具体来看,第一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竞争前沿,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第二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利用市场优势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效能。第三要推进人才引进、培育、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基础学科和紧缺类学科建设,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第四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新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第五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施,瞄准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第六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第七要强化区域创新能力。培育创新文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水平。大力推动科学普及和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从投资水平来看,可喜的是新产业投资维持快速增长。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4%、5.6%,增速分别较规模以上工业变化3.8和2.0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5%和31.8%。其中,与新基建、新能源相关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9%和7.6%。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较上年增长90.5%、46.8%。2022年全年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8.9%和22.2%,分别快于高于制造业整体投资9.8和13.1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投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分别为42.6%和 18.8%。


图片

图8:高技术产业投资快于全部投资

来源:wind、泽平宏观


5

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发挥宏调调控作用,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带来的影响。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牢社会保障网,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增加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同时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

(二)扩大需求的组合拳

1

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

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占GDP的比重在50%以上,但2022年我国消费跌幅较大,扩内需必要性增加。


图片

图9: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望不断加强

来源:wind、泽平宏观


稳消费要多管齐下,包括提升传统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不断壮大消费热点。要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予以支持,持续开展家电生产企业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大力发展城市微旅游、乡村旅游和短途周边游。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推进即时零售、直播电商、云展会等新模式健康发展,拓展沉浸式交互式购物体验。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引导培育信息消费。高水平办好2023年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营造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大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图片

图10:国家层面千方百计促销费的政策举措

来源:政府工作报告



2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2023年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800亿元,进一步优化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具体包括,扩大工业和技术改造投资,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完善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常态化发行,盘活存量资产,深化投资在线平台创新应用,建立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投融资审批数据共享机制。 


图片

图11:基建投资增速预测

来源:CEIC、申万宏源研究



3

持续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川藏铁路、沿江沿海高铁、国家水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西部陆海新通道、小洋山北侧集装箱码头开发建设,推进川藏公路G318线提质改造,加快沿边国道G219线、G331线待贯通路段建设,推进中西部铁路、长江黄金水道、过江通道、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云网融合和算网协同发展,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


图片

图12:国家层面加快新兴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举措

来源:政府工作报告


(三)改革创新的组合拳

1

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制定实施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利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民营企业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确定民营经济联系点城市并推广第二批地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典型做法。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健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扎实做好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工作。继续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良好环境。


2

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体系基础性制度,健全统一的市场监管规则。以重点任务落实和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推动加快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局面。进一步落实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支持重大改革试点地区、改革先行示范区等探索创新。进一步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不断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益和效率。深化招标投标改革创新,加快完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法规制度,深入推进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全覆盖全链条全流程监管,打造公平公正、规范高效、阳光透明的招标投标市场环境。


3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带头遵守契约,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持续清理修改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全国范围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深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不断优化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健全中国营商环境评价长效机制。制定进一步提升重点区域、工业园区等营商环境水平的行动方案,推动城市群、都市圈等重点区域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推动建立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枢纽作用,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举措,加快电子证照应用,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质效。建立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强化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完善社会信用统一代码制度,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 


4

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完善地方税体系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加强重点支出政策绩效评价。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引导大型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改进普惠和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督促中小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和服务当地。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持续深化油气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铁路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完善供热价格机制。

优化经营自然垄断环节企业的监督管理。开展部分中央直属及跨省水利工程定价成本监审和价格校核,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探索分类监管制度,促进行业协会商会健康规范发展。

(四)防范化解风险的组合拳

1

加强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防控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施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发挥住房公积金支持作用,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压实各方责任,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稳妥实施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

继续做好重点机构风险处置化解工作,积极应对不良资产反弹,有序推进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密切跟踪分析国际经济金融波动可能带来的输入性风险,高度重视境内外金融市场联动下行风险,动态完善应对政策预案。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强化跨部门协同监管,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2

做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工作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完善能源安全生产责任制,提升能源自主安全保障能力。强化煤炭兜底保障作用,提升电力生产供应能力,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快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能力建设,完善建设运行保障机制。

支持国内铁矿石、钾、锂等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动国内石油、天然气增储上产。完善油品管理体制机制。继续严控新增“煤改气”,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加强国家储备体系建设,全面建设宁波舟山国家大宗商品储运基地,优化完善储备布局和设施网络,科学规划布局煤制油气战略储备基地建设。


3

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完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加强食品药品、重点工业产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管。维护网络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确保不发生重大社会风险事件,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实施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专家观点


谈到5.5%增长目标的综合考虑,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提出,很多人觉得5%低于市场普遍的预期,但这里面有充分的政策考虑。从地方政府31个省市已经公布的2023年增长目标来看,基本上都在5.5%以上,甚至有20个省都是预计增长6%以上。回看去年,去年中国经济增长3%,这是一个很低的基数,如果不考虑去年的低基数影响,5%的增长目标意味着,今年的增长将会低于过去三年疫情期间的平均增长。对于设立5%目标的原因,可能基于政治上的考虑,今年不必设定较高的增长目标,一方面,新一届政府要平稳衔接,稳字当头;另一方面,可能考虑到国际经济的动荡,不确定性比较大,不能低估今年的困难,要给新政府留有一定的政策余地。

谈到今年下调经济增长目标的原因,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杰认为,关于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在两会之前基本思路就是五到六之间,最好是“双五”(5.5%),临时调低的原因是出口突然下跌,加上今年经济恢复不会一下子那么快,为了保险,目标定在5%左右合理。

谈到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2023年宏观经济工作总基调是全力拼经济和高质量发展,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扩大内需”、“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做到这些,就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新基建、新能源、数字经济是重要抓手。

对于谈到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指出,应该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因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表现在以下方面:拥有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拥有勤劳勇敢的人民、拥有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康庄大道、拥有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拥有规模庞大的经营主体、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拥有深化改革开放的巨大红利。今后要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第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提振消费和投资信心,第二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改善经营主体预期,第三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第四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讨论


对于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要保持信息,我国具备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发展基础厚实的优势。我国有14亿多人口,占全球总人口规模的近20%,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万亿元,是世界第一大实物消费市场;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拥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且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长风破浪,未来可期”,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实现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