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亚琦 发布时间:2025-03-25 21:48:14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引言
2025年3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台积电将在美追加1000亿美元投资,计划在亚利桑那州新建三座晶圆厂、两座先进封装设施及一个研发中心,使其在美总投资达到1650亿美元。这一举措不仅是台积电全球供应链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更是特朗普政府“芯片回流”战略的重要落子,凸显了美方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中的政策方向。
然而,这一决定在台湾内部引发了广泛争议,支持者认为台积电的国际化布局有助于强化供应链韧性,减少对单一地区的依赖,而反对者则担忧台湾半导体产业“被掏空”,削弱所谓的“矽盾”效应,使台湾在地缘政治中的战略价值降低。与此同时,台积电在美设厂所面临的高昂成本、人才短缺及供应链整合挑战,也使其全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受到考验。此外,台积电此次扩张直接影响到其与三星、英特尔等竞争对手的市场格局,美国在推动台积电赴美投资的同时,是否真正支持其长远发展,仍存较大不确定性。
01
1
台积电投资对其产能分布影响几何
2025年3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台积电(TSMC)将在美国追加投资1000亿美元,用于在亚利桑那州新建三座晶圆厂、两座先进封装设施及一个研发中心,使其在美总投资达到1650亿美元。
美国总统特朗普、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鲁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AI顾问大卫·萨克斯(David Sacks)(从左至右)在宣布投资的白宫发布会上
来源:路透社
台积电追加在美投资,将显著改变其全球产能布局。在此之前,台积电约90%的最先进制程芯片产能集中在台湾 。这些新厂包括先进逻辑制程和首度在美国设立的先进封装产线,有助于美国本土建立更完整的半导体生态体系。
根据公告,台积电亚利桑那首座厂已于2025年初开始量产4纳米芯片,主要供应NVIDIA等公司的顶尖GPU。第二座厂预计2028年投产3纳米/2纳米制程,第三座厂将在2030年左右投用2纳米及更先进技术。产能将用作在美生产人工智能(AI)芯片和智能手机芯片,提升美国高端芯片制造能力。公告还预计设立一个“先进芯片研发中心”,致力于未来芯片生产工艺的开发。由此可见,台积电正逐步将最先进制程引入美国。
然而,即便扩产,美国短期内仍无法取代台湾作为先进制造重心——特朗普声称凭借台积电、三星等投资可使美国占据全球40%的芯片产能,但业界预计台积电近期内仍将在台湾生产大部分顶尖芯片。也就是说,美国厂区的重要性迅速上升,但台湾未来数年依然是台积电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
2
台积电高端产能向美转移的现实挑战
此前,台积电此前在美制造的主要是较低端的芯片,并未完全转移其最先进的技术,因为将尖端工艺搬迁至美国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成本高企。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多次指出,在美国制造芯片的成本比在台湾高出至少50%,甚至可能达到两倍。高昂的成本源自多方面:美国工厂的人力和运营费用远高于台湾,且供应链尚不健全。例如,张忠谋提到台湾厂商的工作文化和效率优势——半夜1点设备故障,台湾厂可在1小时内恢复,而美国厂往往要等到翌日 。要在美国复制台湾的高效生产体系,台积电需要投入巨资培训本地工程师,并说服上游供应商在地设厂,以确保原材料与关键零部件的及时供应。
此外,先进制程对上下游协同要求极高,台积电过去一直强调最先进的研发和生产必须在台湾,因那里聚集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专业供应商网络。现在将2纳米以下工艺部分引入美国,必然伴随知识转移和产线爬坡的挑战:如何在陌生环境维持良率、如何保护知识产权不流失,以及如何管控分散布局对研发效率的影响,都是台积电必须权衡的重点。
过去台积电采取“根留台湾、布局全球”的策略,即在确保台湾为核心基地的同时,选择性地在海外投资设厂以服务当地客户和政府需求。除了美国,台积电近年来也在日本和欧洲扩大布局,其中政府补贴成为关键因素。在日本熊本,台积电与索尼(Sony)合资建设一座月产能4.5万片的晶圆厂,采用22/28纳米特殊制程,初始投资约70亿美元,获得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已于2024年底开始量产。该厂以及2025年动工的第二座熊本厂将帮助日本确保车用与工业芯片供应,并引入部分7纳米制程,成为日本最先进的逻辑晶圆厂之一。在欧洲,台积电亦宣布将在德国德累斯顿建厂,聚焦28纳米等汽车电子制程。该项目总投资约100亿欧元,其中德国政府提供近50亿欧元补贴。
日本西南部熊本市郊区菊阳镇,台积电子公司日本先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JASM)运营的一家新建工厂
来源:美联社
由此对比可见,台积电在美追加的1,000亿美元投入,无论规模还是技术层级,都远超其在日欧的投资计划,具有远超技术和商业涵义的政治动机。美国厂将承担更先进的工艺研发和生产,对台积电未来技术版图意义重大。
02
1
特朗普与拜登芯片战略对比
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都将半导体视为战略产业,但政策取向有所不同。拜登政府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ct),以520亿美元巨额补贴吸引芯片厂在美投资。在该法案激励下,台积电获得了约66亿美元的直接补助及50亿美元低息贷款,用于亚利桑那州较低端产能的建构。拜登政府侧重于政府资助和与盟友合作来强化供应链韧性,同时实施对华出口管制以维护技术领先。
与拜登及日本、德国等政府补贴路径不同,特朗普政府更倾向于强硬施压和交易式手段推动半导体回流。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末(2020年),其政府已成功劝说台积电宣布首笔120亿美元的亚利桑那投资。特朗普当时利用对华禁售、对台积电供货许可等杠杆,促使台积电配合美国战略需求。他多次指责台湾“偷走了美国的芯片产业”(意指美国将晶圆代工外包导致本土产业流失) 。特朗普还经常批评拜登的芯片补贴计划“荒谬”,声称“不想白白给他们数十亿美元” ,威胁对台积电等企业的补贴撤资。
2025年重返白宫后,特朗普延续并升级了其芯片回流战略。首先,地缘政治风险日趋严峻,美国各界对过度依赖台湾芯片的担忧有增无减。台湾生产了全球约九成的尖端芯片,被认为是美国高科技和国防供应链的单点风险。特朗普一贯质疑这种状况,将推动台积电赴美视为降低风险、提升美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其次,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美国希望掌握相关高端芯片的制造主导权。特朗普在宣布投资时强调“全球最强大的AI芯片将由美国本土制造”,可见其意在把握AI时代的产业高地。
他将台积电的决策视为其施政胜利,称这是“全球最强公司做出的了不起举动”。因此,特朗普再次大力推动台积电在美扩张,一方面出于战略考量(供应链自主、技术领先),另一方面也为兑现“制造业回流”的竞选承诺,提振美国本土就业和高科技产业。
特朗普政府对台积电的施压遵循“大棒为主、胡萝卜为辅”的逻辑。一方面,利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模糊的“政策支持”作为“胡萝卜”。美国是台积电的主要客户所在地,包括Apple、NVIDIA等核心科技企业,特朗普政府承诺将继续为台积电在美业务提供必要支持。然而,尽管特朗普曾猛烈抨击《芯片法案》,并在国会演讲中提出废除该法案——这一举措可能对台积电和英特尔造成重大冲击,但台积电仍希望确保已获批的补贴款项顺利到账,避免政策变动对其投资计划产生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大棒”手段体现在贸易和行政压力上。特朗普公开表示,如不在美国生产,“将来从台湾进口芯片会被课以25%、30%、甚至50%的关税”。这种关税威胁对台积电和其美国客户都是巨大压力,促使他们加快本地化布局。此外,美国可能以出口管制为筹码:例如限制台积电获取美国关键设备或软件许可,除非其扩大在美制造占比。还有通过国防采购等政策杠杆,规定军用关键芯片须由美国境内工厂供应,也间接逼迫台积电在美设厂以取得相关订单。
特朗普政府将台积电追加1000亿美元投资美国作为其经济政策成功的范例,试图以此证明其钟爱的“关税施压”路径优于拜登政府的“补贴+协商”策略。在他看来,拜登政府依靠《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66亿美元的补贴,仅换来了台积电在美65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大部分仍用于较低端产能,而特朗普通过强硬的贸易施压,却促使台积电在美进一步加码投资高端。此前,日本软银的千亿美元投资也被视为这一成绩单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强力推动,既延续了他一贯的强硬民族主义经济政策,也反映出美国两党在半导体本土化上的共识趋势:不同之处仅在于特朗普更倾向于高压施压而非单纯依赖补贴激励。
2024年12月16日,软银首席执行官孙正义(左)和当选总统特朗普(右)在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特朗普的海湖庄园会面,并宣布投资计划
来源:Getty Images
台积电在美国的大规模投资将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地理版图和竞争态势。长期以来,先进晶圆代工产能主要集中在东亚,而此次台积电与三星等在美扩产,意味着部分产能向北美回流。这一趋势符合各国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在地化”生产的浪潮。特朗普宣称包括台积电、三星等的规划在内,美国有朝一日可占据全球芯片制造市场40%的份额。虽然该数字过于乐观,但可以预见,美国在全球晶圆代工产能中的占比将有所提高。
美国强力推动半导体回流,也势必引起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响应和调整。日本、欧盟等早已启动本土半导体复兴计划,未来可能加码相关政策以避免在新一轮竞赛中落后。日本政府除了携手台积电建厂外,还牵头成立“Rapidus”联盟,力争在2027年量产2纳米级别的日本自产芯片,以重建自主尖端制程能力。同时,日本将继续吸引台积电扩充在日投资——近期消息称其将在熊本启动第二座工厂建设,引入7纳米等较先进制程。这显示日本希望在先进和成熟节点上都保持一定本土产能,作为对美国的必要补充。欧盟方面,则在《欧洲芯片法案》下投入430亿欧元补贴,希望2030年将欧洲芯片产能全球占比从不足10%提升到20%。
2
台积电投资与美国芯片业新竞争格局
台积电在美国的扩张,直接与三星和英特尔的“大本营”展开角逐。在逻辑芯片制造领域,台积电和三星是唯二掌握7纳米及以下先进工艺的厂商。三星早先已宣布在德州泰勒市投资170亿美元建造新晶圆厂,规划最早2026年投产,未来二十年内在美投资总额可能高达2000亿美元。台积电此次大举进入美国,势必在争夺美国政府补贴、客户订单和工程人才方面与三星形成竞争。
同时,双方在美国扩产也可能产生正向效应:共同带动相关材料、设备供应商赴美设厂,形成类似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的集群效应。不过短期内,更可能出现的是激烈的人才争夺和政府资源竞赛。无论是台积电还是三星,美国工厂都需要大量半导体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而美国本土这方面人力储备有限,两大巨头在挖角、培训人才上将竞争,成本也将因此走高。然而,两家公司美国布局的定位略有不同。台积电主要是响应客户的在地化需求以及美国政府的战略要求,将其先进逻辑制程引入美国; 而三星在美国既生产逻辑芯片也涉及存储器,更像是在拓展全球产能版图的一环。
对英特尔而言,台积电赴美扩张则带来压力。英特尔曾长期雄踞半导体制造,但近年技术落后于台积电和三星,市场份额下滑。拜登政府原希望借《芯片法案》助力英特尔重返工艺领先地位,已为其在亚利桑那和俄亥俄的新厂提供近80亿美元资助。但迄今英特尔仍苦战不停,由于资金紧张,英特尔推迟了在俄亥俄州的280亿美元芯片工厂计划,并暂停了德国和波兰的晶圆厂建设。公司高管预计,其晶圆制造业务要到2027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甚至一度传出可能让台积电接管英特尔晶圆制造业务的消息。
彭博社早前报道,特朗普政府曾要求台积电考虑收购英特尔工厂的控股权,以确保美国芯片制造能力的稳定。然而,白宫官员随后表示,美国政府可能不会支持英特尔晶圆厂由外国公司运营
来源:路透社
03
1
“硅盾”效力被削弱?
台积电之于台湾,被誉为所谓“护台神山”,其聚落形成的“硅盾”被视为“台湾安全”的重要筹码之一 。所谓“硅盾”,一方面指中国大陆倚赖台湾芯片供应;另一方面指美国及盟国因需要台湾的半导体产能而更愿意“保护”台湾。然而,台积电强化美国产能,引发台湾朝野对“硅盾”效力被削弱的担心。一些台湾民众和政治人物对此感到不安,担心美国此举是在“掏空”台湾,一旦美国境内具备足够产能,可能对台湾的“安危漠视”。
特别是,特朗普在此前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会谈时,曾直言乌克兰在美方斡旋的和平谈判中“没有筹码”,并随即暂停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这一举动引发台湾方面的担忧:特朗普是否会对台湾采取类似“交易式”态度?前民进党籍“立委”罗致政直言:“我们需要把自己的筹码摆上谈判桌:台湾的战略重要性远超乌克兰,我们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占据核心位置。”台湾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则强调,美台关系不能仅仅依赖“共享价值观”,更要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2024年2月2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特朗普在白宫陷入争吵
来源:CNN
“如果台积电变成‘美积电’,‘护台神山’不再,台湾安全何在?”国民党党团总召傅崐萁直言不讳地质疑。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出面呼吁赖清德必须“守护台积电”,他担心美国将台积电当作筹码,做出有损台湾利益的交易。马英九警告特朗普是“唯利是图的生意人”,美台关系可能走向“交易化”,美国若在取得台积电投资后与中国大陆进行“大交易”,台湾恐被牺牲。
国民党党团总召傅崐萁近日反对台积电加码对美投资
来源:联合报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则批评称,民进党政府应站在保护台积电的最前线,而非让其单独面对国际压力。他强调,台积电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及人才流失对台湾的影响极大,呼吁政府明确保护本土产业。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更直指,如果台积电的核心技术被转移,而民进党政府毫无作为,就是“卖台”行为。对台积电赴美的质疑也体现在了民意上:台湾“启思民本基金会”民调显示,84.8%的受访者反对民进党政府允许台积电将2纳米制程技术转移至美国。
面对质疑,台湾当局则回应,将确保台湾在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台湾行政部门负责人卓荣泰也表示,产业全球布局对台湾而言是力量延伸,但前提是根留台湾、壮大台湾——与业界在这一立场上高度一致。卓荣泰强调,“将尖端技术根留本土”是政策目标,正密切与产业界协调,确保台积电的海外投资符合战略,服务台湾整体利益。
台湾经济部门则进一步宣称:台积电海外投资系基于长期竞争力和客户需求考量,不会削弱台湾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地位,反而强化其全球影响力,巩固台湾在供应链中的领导地位。该部门指出,台积电在全球扩张的同时,在台的2纳米、1.4纳米及以下世代技术研发和产能提升计划并未放缓。例如,台积电已在台湾启用全球研发中心(2023年启用),并持续在中部、南部科学园区扩建先进晶圆厂,确保尖端制程发展留在本地。
另一方面,台湾当局也通过了一系列产业政策鼓励半导体公司留台发展。早在2023年年初,台湾立法部门就三读通过被称为“台版芯片法案”的《产业创新条例》修正案,针对关键半导体企业祭出大幅税惠:对前瞻研发支出的25%提供税额抵减,购置先进制程设备也可抵减5%,两项合计抵减上限放宽至当年度应纳税额的50% 。
面对外界压力,3月6日,魏哲家再次与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共同举行记者会澄清外界疑问。赖清德表示,台积电赴美投资过程中“没有来自美国的压力”,当局与台积电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已充分掌握本次对美投资案。魏哲家则指出,美国客户需求旺盛,台积电“现有的美国产能不够,无法满足客户需要”。他透露,台积电在台湾已有既定规划,将继续在本土兴建11座生产线,并未因加码美国而有所调整或缩减。魏哲家强调:“我们不怕竞争,只要求公平。赴美投资并不是为了补助。”
2
一把双刃剑:台积电投资的政治效应
台积电的大手笔投资对美台关系既带来所谓“机遇”也伴随隐忧。从积极面看,这笔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稳固并深化了美台经济关系。特朗普亲自站台宣布此项目,称赞台湾企业对美国再工业化及AI领先地位的“不可或缺”作用。美国政界可能因此更直观地认识到台湾的战略价值,不再仅将台湾视为地缘政治热点,也视为重振高科技制造的关键伙伴。有分析指出,此举有潜力影响特朗普对台湾价值的看法——他曾质疑“防卫台湾”的必要性,甚至认为台湾应为美国防卫付费。如今,台湾企业大幅“投桃报李”,可能改变特朗普团队中部分人的认知,使其意识到台湾对美国高科技竞争力的“贡献”。
然而,从长期和战略角度看,美台关系不能简化为一张“芯片情感牌”。许多专家则认为,“硅盾”固然增加台湾安全的筹码,但不能被神化为万能护身符。总体来看,多数学者认同“硅盾”第一层含义已过时,因为大陆正努力减少对台依赖;而第二层含义(即美国因芯片保护台湾)则更为复杂。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黄奎博指出:“如果‘硅盾’真的存在,那么将最先进技术转移到美国,难道不会让它变得脆弱?” 一些学者则持不同看法,认为芯片因素在美国保护台湾的意愿中只占有限部分,美国基于“自身战略利益与价值观也会介入”。许多专家宣称,即便硅盾理论有一定道理,台积电海外布局并不会让台湾瞬间失去这一屏障,因为台湾仍将长期是全球最先进芯片制造的重心。例如,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FR)研究员萨克斯(David Sacks)等人在分析中宣称,哪怕台积电在美扩产,短期内最尖端产能仍留在台湾,硅盾效力并非立刻消失。他还辩称,美国对台关系有所谓“台湾关系法”等“法律基础”和更广泛的安全、价值考量,早在台湾成为半导体重要产地之前,美方就已在制度上承诺“协助台湾防卫” 。另有学者提出,台积电扩产美国未必削弱台湾安全,反而可能增强台湾安全:因为这令美国对台积电乃至台湾经济有更直接的投入与关联,有助于把台湾更紧密地绑入美国利益考量之中。
特朗普本人的回答则耐人寻味。在投资发布会的现场,当被问及“台积电投资是否能减少来自中国大陆的风险”时,特朗普表示:“不会有人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但他同时强调,台积电投资美国至少能让美国在半导体产业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即使台海局势恶化,美国仍能保障自身供应链的稳定。这显示出,美国的真正关切是芯片供应安全,而非“台湾安全”。
从跨国企业战略投资的视角分析,台积电此举对台湾经济自主性和科技竞争力既有正面也有潜在负面影响。一方面,这笔投资提高了台积电的全球抗风险能力。过去,台积电产能过度集中在台海一隅,潜藏地缘风险。如今在美国、日本、欧洲多点开花,台积电自身抵御单点故障的能力增强,这反过来也保障了台湾企业的持续经营,避免因突发事件重创台湾经济。
然而,另一方面,台积电巨资投入美国可能稀释台湾对其这家龙头企业的掌控力,进而影响经济自主性。芝加哥大学的谢长泰等学者撰文指出,美国芯片法案初衷良好却设计不善,可能迫使台积电投入一些低效率、前景不佳的项目,从而削弱这家全球领先晶圆代工的竞争优势。如果台积电因政治压力而在非最佳地点进行过度投资,长期来看可能降低其利润和创新投入能力。这不仅对台积电不利,也会削弱台湾经济的支柱产业,反而让产业整体更脆弱。
另外,台积电技术和人才部分外移,也引发台湾技术外流和人才流失的隐忧。有“立委”担心,大规模赴美投资将加速台湾高端工程师移往美国,削弱本土技术竞争力,并给予大陆加速半导体自主的契机。疫情以来台湾芯片产业从上游设备到下游封测均面临招工不足的困境:2021年全产业工程师职位空缺数达27701个,比2020年激增44%;2022年第一季缺口进一步扩大到35167人,同比飙升40%。即便随后因景气循环放缓,2024年中仍有逾27000个工程师职位悬而未决。
对此,台湾当局与产业合作在高中开设“半导体微课程”、于大学设立产学训联合培育基地,并通过“国际产学人才专班”吸引海外优秀学生来台深造半导体专业 。今年台经济部门则率半导体大厂组成招聘团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顶尖工科院校宣介台湾半导体就业环境,短短几场活动便吸引数百名硕博士参与面试,藉此为台湾半导体业注入新血。
台湾地区对美投资(十亿美元)正逐年增加
来源:Financial Times
台湾方面也认识到,“硅盾”固然重要但非万灵丹,不能完全寄托于单一产业。台湾当局在巩固芯片优势的同时,近来也强化自身防务投入和与美安全能源“合作”,以免因“技术移转”产生误判空间:一是将防务预算增加至GDP的3%;二是计划与美国签署100亿美元的军购协议,三是增加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LNG),提升美国能源在台市场份额。以上种种均是主动向特朗普“示好”,希望以“保护费”争取美国对台政策的稳定。
台积电在特朗普政府支持下加速投资美国,是地缘政治与产业链相互交织的产物。在一些台湾分析人士看来,此举短期内将加强美国半导体供应链韧性,也让台湾在美台合作中获得一张新的“护身符”,全球半导体版图也将因这一事件而进入新的调整期。然而,台积电加码对美投资的举措,却不大可能得到变幻莫测的特朗普政府的实质承诺。正如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指出的,台积电在美投资的本质是“民进党当局一再出卖台湾企业和人民利益”的表现,将半导体产业当成“倚美谋独”的筹码,损害台湾自身的经济利益:台湾付出巨大经济代价,但并未换取更多政治安全保障,仍可能反而被特朗普当成新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