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5-03-31 11:02:55 来源: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收藏本文
3月28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AI音频论坛在成都举行,论坛围绕“AI驱动的声音革新与文化共振”展开。中心主任孙玮教授,受邀参加主题为“播客的公共价值与城市文化传播的实践”的圆桌对话。参加圆桌对话的嘉宾还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帮扶办公室主任、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宁波市对外传播中心主任、宁波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吴明京,小宇宙App创始团队成员、内容主编、资深运营专家欧里。《过刊》播客主理人葛赟之担任本次圆桌对话主持人。
中心与中文播客头部平台“小宇宙”,正在合作“中文播客的公共价值”研究,关注播客作为新兴媒介对于城市传播的意义和价值。不久前,小宇宙与宁波市合作推出了首个城市形象声音合辑“宁波,听‘阿拉’的腔调”,引发广泛关注,也为探讨播客与城市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个案。
图为本次圆桌嘉宾在进行对谈
孙玮教授认为,播客作为从小叙事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介,在城市陌生人社会里展现出独特公共价值。它以平等对话、自愿参与、大众为主体的沟通模式,打破传统传播的单向性,搭建起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其声音媒介具备对话性、伴随性、反碎片化的特点,并且深耕长时垂直内容、聚合高度异质化信息,精准契合城市文化传播的深层需求。播客通过 数字媒介的“可导航” 功能打通虚拟与实体空间,将线上内容与线下城市漫步、社群活动紧密结合,在街角巷弄、历史建筑等非网红空间激发公众参与,使城市文化传播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共创,最终形成 “声音引导体验、体验反哺认知” 的良好循环。
欧里表示,播客作为音频自媒体代表,以伴随性填补视觉主导下的通勤、运动等场景空白,通过真实人声建立情感信任。主播声线特质与深度对话使城市文化抽象概念可感可触,其本地化视角挖掘城市肌理——从成都老茶馆盖碗声到非遗技艺传承,既实现即时传播又形成文化存档。随着AI技术渗透,其在内容审核、智能推荐、信息整理等环节重塑创作传播生态,使播客在保持人文温度的同时,实现更高效率的文化价值转化。
董红梅指出,播客以伴随性与情感穿透力激活城乡文化传播:跨越地理边界传递诚信重礼等传统价值,通过创造性转化让非遗技艺与当代生活对话,构建守护与弘扬的双重叙事。传播核心在于情感共鸣,需以原住民视角理解乡村肌理,通过真实故事唤起城乡根脉认同,推动以传统村落为纽带的城乡融合发展,由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构成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吴明京表示宁波与小宇宙合作推出“阿拉的腔调”播客系列,通过“声音伴游”功能,以市井对话、历史故事与在地观察,将宁波文化和城市底蕴、非遗技艺等转化为可感知的听觉叙事,形成跨越地域与时间的长尾效应。更创新的是,通过多维度内容与情感共鸣设计,使听众从“人未到声先至” 的情感联结转化为实地探访,构建 “声音传播-情感认同-实体体验”的完整传播闭环,为城市文化传播提供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