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姚凯:“轨道上的长三角”提速, 建议城市要根据实际找到人才链和产业链布局的最大公约数

作者:姚凯 发布时间:2024-03-08 10:23:17 来源:21经济+收藏本文

人才已越来越成为制约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强调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近年来长三角多地开年第一会即聚焦双招双引,旨在以人才和创新拉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大人才观”,是浙江省“新春第一会”在人才建设中提出的要求。“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怎么重视都不为过的观念”,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强调。省内,以湖州为代表的城市则是拉长战线,将人才日升级为人才月的举措不难看出合适人才的竞争之激烈。“未来的城市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和人才的竞争。”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公开表示。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建议,要打造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力量支撑,重视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而产教融合、校企融合是这类人才重要的培养和发展路径。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打造产业和人才服务业,用人单位、人才培训部门之间的协同发展共同体,通过体制机制的优化使得各方激励相容,实现基于目标、利益相容的富有活力的融合。

交通提速

3月2日10时18分,沪苏湖铁路开始全线铺轨。预计今年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沪苏湖铁路全长163.8公里,从上海虹桥站引出,途经江苏省苏州市,终至浙江省湖州市,是一条连接上海、苏州、湖州等城市的快速铁路通道。



这条铁路的开通意味着什么?


苏州湖州两地将结束不通直达列车的历史,湖州去往上海将从现有的每日4班列车、最短时长1小时50分,提速到进沪时长最快40分钟。


作为长三角地理中心的湖州,将真正意义上与沪苏两大经济强市更好联动,做好创新、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陈浩也指出,要强力推进三个“一号工程”,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加快打造“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以沪苏湖高铁即将开通为契机,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持续增强创新动力、激发改革活力、赢得开放红利。


从湖州龙年伊始的一系列举措也不难看出在招才引智方面的加大力度。


据悉,“湖唤未来 凤栖菰城”湖州人才主题月将持续至3月底,采用线上线下联动形式举办包括2024年新春人才招聘会、2024年湖州市“百业千匠”青年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大赛、“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对接活动等11场主题活动。同期还发布了2024年湖州市“双百双万”招贤榜,包括百个“南太湖精英计划”人才项目招贤榜、百名高校院所高端人才招贤榜、万名重点企业大学生招贤榜、万名技能人才招贤榜,诚邀人才。

区域人才合理布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相较于以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已不再成为大多数高校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多位高校毕业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强调,“离家近”、落户买房、物价、居住环境、便捷的跨省市交通、特色优势产业、“高性价比”等成为他们选择城市时更为注重的因素。


“二三线城市较之于一线城市来讲,可以通过打造自身的特色、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规避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高、竞争激烈等途径建立自身的优势。”姚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他看来,二三线城市应根据城市定位,打造和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优势产业吸引人才,比如杭州的互联网产业、合肥的科技产业等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一批年轻人积极逐梦特色产业发展,找到自己的事业舞台。


不仅如此,优质的二三线城市往往较一线城市生活成本更低、工作节奏适中、落户门槛更低、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和有吸引力的养老环境,部分城市重视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通过城市和年青人才的相互奔赴吸引更多的年青人。


此外二三线城市还要注重培养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和良好的城市人才文化。姚凯指出,人才大数据表明,浙江、江苏等省份是人口净流入大省,不仅从外部省市流入的人才多,而且省内城市之间的流动性也比较强,通过轨道上的长三角以轨道人才的形式促进人才市场的高效流动和人才一体化。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人才方面,提出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


人才培育和引进离不开产学研用金等全方面的资源配套。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在“新春第一会”上提出,新的一年要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围绕“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抓落实,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千方百计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湖州市则将新一轮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迭代升级,全市财政2024年预算总计安排231.5亿元,在科技领域更加注重对新型研发机构和科创载体的支持,在工业领域加强对数字经济、未来产业的支持。


在肯定经济大省和一些拥有特色优势产业的城市拼经济的同时,姚凯强调,对于长三角非一线城市来讲,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要以科创城市为城市定位,一定要招到适合自己的人才队伍,比如浙江的三支队伍中就重点提到了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企业家人才队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让人才链和产业链的布局找到最大公约数。


他还建议要提升人才认定的多样化。政府和社会不要把人才局限于拥有人才帽子的人才,要根据城市的产业和创新发展需要为各类人才搭建更为宽广的舞台,要做好面大量广的技能人才培养,真正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除了在人才政策上城市要因地制宜,针对新业态下催生的新就业形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还建议,要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认知思维来主导地方上的治理理念。 比如在关于新业态的职业伤害保障中,目前各省市存在商业保险、单工伤保险和新型职业伤害保险等多种思路等,这些都有待规范化并形成针对新业态市场基础制度的规则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