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昀 石烁:卢拉再访中国对拉美和全球南方意义重大

作者:李昱昀 石烁 发布时间:2025-05-27 16:55:21 来源:国际金融报网+收藏本文

5月10日至14日,巴西总统卢拉在任期内第二次正式访问中国,如何理解其中含义?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全球事务研究院巴西研究所博士生、复旦大学拉美研究室兼职研究员李昱昀与复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石烁近期在《国际金融报》发表评论,解读卢拉再访中国对拉美和全球南方的重大意义。特转发文章,以飨读者。


作  者

李昱昀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全球事务研究院巴西研究所博士生、复旦大学拉美研究室兼职研究员

石   烁  复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01
卢拉高规格访华有何不同

自1993年起,中国与巴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合作不断拓展。2008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巴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3.5%,达到1881.7亿美元,展现出两国经贸关系的持续韧性与增长潜力。正如卢拉所言:“中国与巴西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作为金砖国家集团的重要成员和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与巴西持续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合力构建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两国实现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不过,卢拉此次高规格访华仍然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

从双方高层互动的频率来看,在卢拉数次执政期间,双方高层访问频次显著增加。卢拉本次访华是他在三个总统任期中的第四次访问,也是自2023年上任以来的第二次中国之行。卢拉本次访华既是对过去两年中巴合作成果的延续与深化,更凸显了巴西政府在其对外战略中对华关系的高度重视,以及在推动中巴关系向纵深发展的整体布局与战略考量。未来,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次缔约方大会等国际场合,亦将为中拉国家的互动交流提供更多机遇。

从行程筹备机制来看,与以往不同,巴西打破了传统由外交部主导外事安排的惯例,而是由总统府民事办公室(Casa Civil)牵头统筹协调各方事务。作为核心政府机构,该部门负责协调总统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络,具有较强的政策整合能力。总统府首席部长鲁伊·科斯塔(Rui Costa)早在4月底便率领包括国家石油公司、矿业与能源部、发展工业贸易与服务部以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银行(BNDES)在内的重要机构代表,提前赴华进行对接。这一安排反映了卢拉政府对本次对华访问赋予的高度战略优先级,更显示出其将中巴关系视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实现发展议程目标的关键动力。

从访问团的构成来看,其成员涵盖了多个核心职能部门,更具“政治化”与“机构化”特征。其中包括规划与预算部长西蒙妮·特贝特(Simone Tebet)、科技部长卢西安娜·桑托斯(Luciana Santos)、农业发展与家庭农业部长保罗·特谢拉(Paulo Teixeira)等部长级人物,还包括了参议院议长达维·阿尔科隆布雷(Davi Alcolumbre)、政府在众议院的领导人若泽·吉马良斯(José Guimarães)亦同行访问。这种近乎“全政府参与”的访问模式,体现了巴西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高度协同,既有助于推动各领域合作的落实与实质性突破,也为中巴合作的长期性与政策连续性的制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架构,标志着中巴关系已从传统的经贸互补升级为制度化的命运共同体。


02
拉美应对全球变局必须一致行动

卢拉此次访华更是拉美整体对外一致行动的集中体现。原因在于,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已出现结构性裂痕和基础制度衰退的迹象。尤其自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行“对等关税”政策以来,全球贸易秩序遭受冲击,国际市场面临持续动荡。不仅如此,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政治失信频现,其政策更趋单边主义与孤立主义,对多边合作构成消极影响。

长期以来,美国对拉美地区奉行“门罗主义”政策,深刻影响着拉美事务。但近年来“美国优先”原则大行其道,偏离了拉美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务实需求,让拉美国家对美国普遍感到困惑和失望。特朗普政府蛮横的“对等关税”政策更是激起了拉美国家的集体抵触。2025年4月,拉共体第九届峰会上通过的《特古西加尔巴宣言》明确反对“违反国际法的单方面强制性措施,包括限制国际贸易的措施”,并进一步强调了团结一致应对外部经济压力的必要性。这充分说明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极大损害了美国对拉美事务的核心影响力。在外部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全球金融与贸易环境持续承压的背景下,拉美国家迫切寻求更为稳定与多元的合作关系,以增强自身的战略自主性和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作为拉美最大经济体,巴西在拉美地区对华合作方面发挥着关键的引领作用,但推动对外集体行动取得实效却一直面临不小的挑战。当然,拉美各国对提升区域集体行动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拉共体正是重要的协同机制,但拉美作为整体在对外合作方面的一致行动却总是收效甚微。例如,2023年重新启动的拉共体—欧盟峰会曾被寄予厚望,但两大地区集团在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以及重大地缘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导致峰会无法取得预期成果。这一结果凸显出拉共体—欧盟合作存在结构性分歧与信任赤字。在此背景下,卢拉一直在寻求突破,将拉美区域内部的政治共识深度整合,转化为新一轮对外合作的集体行动。因此,借本次中拉论坛契机访华,卢拉更重要的使命是推动拉美在跨区域层面形成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以此树立成功的典范。

推动中拉合作此刻对卢拉而言恰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凭借与拉美国家长期积累的经贸关系基础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正日益成为该地区值得信赖的重要合作伙伴。基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双方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能源、清洁电力和卫星通信等关键领域构建起多层次合作格局,与拉美国家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同时,中国持续扩大的市场需求和稳定的投资,以及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远见,亦为拉美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和战略支持。在这一背景下,卢拉访华并出席中拉论坛对拉美形成对华合作的稳定制度锚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片

巴西总统卢拉在中国-巴西商业研讨会上发表讲话

图源:环球网


03
中巴命运共同体成为全球南方合作典范

卢拉本次访华成果丰硕,标志着中巴命运共同体达到崭新高度。在过去30余年稳健合作的基础上,中巴关系早已超越“资源-市场互补”为核心的传统范式,正加快迈入以质提效、机制牵引、战略协同为特征的合作新阶段。卢拉此次访华期间,中国与巴西签署了30余项涵盖农业、航天、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协议与合作备忘录,合作议题覆盖面广、层次丰富。这些成果既围绕中巴各自发展战略展开,又呈现出高度对接与深度融合的鲜明特征,而且没有强制性、排他性乃至干涉性的内容。中巴命运共同体由此成为立足全球南方共同发展目标的合作典范,其中经验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坚持平等互利,中国与巴西共同推动经贸关系向多元、均衡和可持续发展转型。在经贸方面,巴西正积极扩大包括大豆、原油、肉类、玉米和棉花等优质农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巴西农业部长法瓦罗(Carlos Fávaro)表示,希望通过推动简化生物技术产品登记流程,提升农产品对华出口效率,把握关税战带来的市场空缺,进一步巩固巴西作为全球农业供应链关键节点的战略地位。在投资方面,两国合作正加速向基础设施、能源、新兴技术等高附加值产业拓展。卢拉在中巴商业研讨会上宣布,中国企业将对巴西投资总额达270亿雷亚尔,涵盖汽车制造、数字平台、可再生能源与矿产资源等关键产业。这种从传统资源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的合作,回应了卢拉所对于“数字革命时代下产生的新的技术鸿沟”的关切。在金融层面,巴西央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为双边经贸关系提供了制度支撑,为本币结算和双边金融互信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坚持互相尊重,中国与巴西共同增进文化理解与人文交流,在“跨越山海”的互动中编织起民心相通的纽带。在文化交流方面,通过设立2026年为“中巴文化年”,为两国提供了一个文化重要平台,从而加强双方文化理解与友谊。以即将上映的奥斯卡获奖巴西电影《我仍在此》为例,以电影作为载体,将更为直观地帮助中国观众理解巴西的社会与历史。在教育方面,卢拉提出加强中巴教育合作,尤其是鼓励更多巴西人学习中文,并促进中国学生赴巴留学,而中国则通过增加奖学金名额和推动师生互访的方式,从实际层面提升教育合作的层次与广度。除了高等教育外,职业教育也将促进两国在技能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互补,推动技术合作和劳动力市场的深度融合。

第三,坚持多边主义,中国与巴西共同构建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国际秩序。在全球贸易战与逆全球化浪潮加剧的背景下,中巴两国具备多边主义共识,共同认为此类争端没有赢家。卢拉明确表示,双方在全球政治经济架构的改革中共同承担起推动力,力求为全球南方国家争取更多话语权,推动更为公平的国际秩序。这一表态体现了中巴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战略一致性,特别是在应对国际冲突和争端时的协调性。访问期间,两国还通过联合发布《中国巴西关于乌克兰危机的联合声明》,为国际和平与稳定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由此可见,中巴两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和平、稳定与公平发展,而且在重大国际问题坚持一致立场,从而成为坚定维护全球秩序的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