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薇 发布时间:2025-06-16 19:14:16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本文
在算法时代,医生科普面临诸多挑战。部分科普为博取流量,出现同质化、模版化倾向,甚至出现“科学色情”等问题,威胁公众对医疗知识以及医生权威的信任。6月14日,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与数据科学实验室等机构完成的《数智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第二期)发布。《报告》研究团队负责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少晶表示,医生健康科普亟需提升内涵、创新表达、规范传播、协同治理。
6月14日,报告团队牵头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少晶(中)、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王帆(右)和医学顾问仇万山教授在会上解读报告。尹薇 摄
《报告》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少晶、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王帆及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翟羽佳带领其团队历时近半年合作完成,聚焦医生短视频科普领域,运用自主研发的智能大数据分析平台,对2023年至2024年社交媒体平台上的15万多个科普短视频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数智时代医生健康科普的现状、特点、价值及风险。
《报告》显示,肺结节、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话题,成为算法时代的“流量中心”。孙少晶介绍,在“体检焦虑”与“普通人也可能中招”等心理预期下,肺部议题天然贴近观众的生活经验,极易激发关注与传播。而在流量驱动下,医生在内容策略上亦倾向回避“高专业-低反馈”的话题,加剧健康信息的议题失衡。
“同时,视频内容的‘长转短’复制泛滥,也加剧了核心信息的重复堆砌与表达节奏的割裂。主题内容高度重复,缺乏差异化解读。”孙少晶介绍,在调查中显示,慢性病科普较为缺失,这显示当前医生科普领域存在明显的议题资源错配问题,应合理释放重要医学议题声量,助力实现科普议题从“流量导向”向“需求-医学双导向”转型。
《报告》医学顾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中心主任仇万山表示,“调查结果反映出医生群体参与健康科普的普及化及科普水准的差异化。不少医生群体有参与热情,但科普的方式及技能有待提高,亟待引导与规范,构建动态互联的健康传播生态系统。”
《报告》研究团队联合负责人,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王帆认为,“部分健康科普内容披着医学外衣,植入性暗示元素,既缺乏实质医学价值,又极易误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应在加强平台监管的同时,正向赋能优质创作,破除‘科学色情’污染。”
研究团队计划继续追踪医生健康科普的发展动态,从总体科普评估向更细化的地区、病种等分类科普拓展,为数智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工作提供高质量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