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阅兵VS抗议”:美国陆军建军250周年纪念与“不要国王”游行的分屏对峙

作者:李亚琦 发布时间:2025-06-18 12:47:41 来源:复日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引言

当地时间2025年6月14日傍晚,美国举行陆军建军250周年纪念。在华盛顿特区,一场由现任总统特朗普主持的阅兵仪式沿着宪法大道浩荡前进,身着革命战争时期军装的仪仗队踏着鼓点经过林肯纪念堂,纪念活动同时也恰逢特朗普79岁生日。与此同时,在数千公里外的洛杉矶、纽约、芝加哥,乃至1500多个大大小小的城市街头,人山人海的示威者举起写着“拒绝国王”等标语的牌子,表达对特朗普的不满。在这场罕见的“分屏对峙”中,特朗普政府的阅兵是一次精心设计的“仪式化”(ritualization)行为,其战略目标在于锻造一种以元首为中心的、崭新的保守派爱国主义。而遍布全国的“No Kings”运动则部署了一系列复杂的“反仪式”(counter-rituals),以捍卫一种多元、反威权的共和主义愿景。这场仪式化的冲突,不仅暴露了美国社会的深刻裂痕,更预示着围绕“美国250周年”(America 250)纪念工程的长期斗争,将对美国国内政治的未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图片

特朗普起立敬礼,两侧是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和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特朗普

来源:Getty Images


01

阅兵活动概况与仪式设计

1

时间与节目编排


这场被媒体称作“特朗普阅兵”的盛典于2025年6月14日傍晚6点在华盛顿正式开始,比原计划提前了30分钟,以避开夜间降雨。阅兵队伍从弗吉尼亚的五角大楼出发,跨过波托马克河,沿宪法大道一路行进至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全程约90分钟。傍晚时分,陆军“金骑士”特技跳伞队率先从阴云中一跃而下,拖曳彩烟在空中降落至检阅台前,为阅兵揭开序幕。

 

随后,阅兵队伍按时间顺序依次展示了美国陆军从建军到现代的各个历史篇章。首先出场的是身着独立战争时期红蓝相间军服的老卫队军乐手和第三步兵团,他们以18世纪的军鼓笛声再现了大陆军的风貌。紧接着,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战、海湾战争、“反恐战争”等各大战争时期的部队代表相继登场——第四步兵师举着南北战争时期的军旗通过观礼台,第42步兵师官兵穿着一战军装庄严列队,第82和第101空降师老兵佩戴二战伞兵徽章接受致敬,第二和第三步兵师老兵则代表朝鲜战场健步而行……每一个方阵都配以对应时代的经典军歌或号角。


图片

2025年6月14日,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美国陆军250周年游行中,军人们走过纪念桥

来源:Getty Images


这些老兵方阵之后,现役现代部队如第7步兵师、第11空降师、陆军预备役部队等紧随其后,彰显当代军力。在游行接近尾声时,“未来部队”方阵压轴登场——由西点军校学员、各军事院校学员、新入伍的新兵组成的年轻队伍高举星条旗,象征着陆军的未来。特朗普在现场亲自监誓了一场新兵入伍宣誓仪式:250名新兵在他带领下庄严宣誓加入美军。他随后向这些新兵喊道:“欢迎加入美国陆军!祝你们人生顺遂!”以近乎娱乐化的口吻结束仪式。

 

紧接着,著名乡村歌手沃伦·泽德斯和资深爱国歌曲歌手李·格林伍德轮番登台高唱《God Bless the U.S.A.》(上帝保佑美国),将现场爱国氛围推向高潮。最后,在林肯纪念堂上空绽放的烟花为阅兵式画下句点。


2

前所未有的规模、投入与安保


此次阅兵的规模之大,为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所罕见。据美军方公布,约6,600名现役军人从全美11个军团和师抽组而来参与受阅;另有数千名老兵和平民组成群众方队,共约7,000名人员参与。装备方面,至少有150辆各型军车登场,包括M1A2主战坦克、M2布雷德利步战车、“斯崔克”装甲车、新型M1301步兵班组车甚至经典的二战M4“谢尔曼”坦克和威利吉普等,将历史装备与现代武备一同亮相。

 

空中梯队同样声势浩大。50多架军机编队飞越华盛顿上空,其中既有二战时期的B-25米切尔轰炸机、C-47运输机和P-51野马战斗机低空掠过,也有现代陆军各型直升机(如AH-64阿帕奇、CH-47支奴干、UH-60黑鹰)盘旋受阅。不过受天气影响,原计划的空军战机编队临时取消,陆军直升机也降低高度飞行,以在毛毛雨中完成任务。


图片

2025年6月14日,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纪念美国陆军成立250周年的阅兵式上,观众观看包括CH-47奇努克飞机在内的直升机飞行表演

来源:Getty Images


不仅如此,作为总统特别要求的环节,陆军第一骑兵师的骑兵连身着整齐骑装,列队策马经过——军马在现代战争中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在今天它们以礼仪之师的身份出现,象征传统与荣誉。

 

这场壮观阅兵的高昂花费同样引发瞩目。美军方估计活动耗资在2,500万至4,500万美元之间。由于坦克履带可能损坏城市路面,陆军工程兵团铺设了钢板、枕木等防护措施,并为坦克更换新型履带板,将道路修复费用从最坏情况下的1,600万美元降至约350万美元。


尽管如此,大量经费投入在特朗普政府同期削减教育、医疗等公共预算的背景下,引来民主共和两党许多人士质疑。民主党参议员塔米·达克沃斯讽刺说,与其把数千万美元砸在总统生日的阅兵上,不如用来补贴军人家庭的托儿和教育开支。甚至部分共和党人也对此持保留态度:参议院军委会共和党主席罗杰·威克明确表示他本不建议办这场阅兵,只是国防部长辩称这将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向年轻一代展示强大军力,激发征兵动力。这番话暗示了主办方对“宣传招募”功能的期待:“这将是成千上万美国年轻人难得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参与一支强大军事力量是多么伟大的事情,这会成为征兵的工具”。

 

如此大规模活动,也被国土安全部列为“国家特别安全事件”(NSSE)。联邦特勤局和国民警卫队联合接管安保:华盛顿核心区提前数日实施交通管制,大批道路封闭,地铁和公交改线。为确保空中安全,联邦航空管理局在里根国家机场周边禁飞,并暂停该机场傍晚时段航班,邻近航空公司被迫取消或改飞其它机场。整个首都几乎进入“戒严”级别的警戒状态。

 

此外,当天在国会山和白宫周边也部署了大批执法和准军事力量,以防范抗议活动失控。这次阅兵可谓举全政府之力筹备,不仅耗资巨大,而且通过安保措施体现出极高的国家重视程度。


图片

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美国陆军建军250周年阅兵式结束时,美国陆军军乐团“潘兴之子”成员观看烟火表演

来源:美联社


3

传媒分野和传播策略


作为一场饱受关注的政治仪式,本次阅兵在媒体呈现上同样体现出精心布局和舆论攻防。白宫和五角大楼邀请主要电视网进行直播,但三大传统广播公司(ABC、CBS、NBC)仅选择通过旗下流媒体频道转播,并未在黄金时段主频播出。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福克斯新闻、NewsNation、OAN等保守派频道以及政论视频网站Real America’s Voice均对阅兵进行了全程报道。C-SPAN则提供了不间断无广告直播,以满足政务观察者的需求。

 

这一差异透露出主流媒体对该活动的谨慎态度。许多自由派评论认为此举存在将军队政治化之嫌,因而传统电视网不愿给予过多曝光,只做最低程度转播;而右翼媒体则高调歌颂阅兵,塑造特朗普“重振军威”的功绩。

 

社交媒体上,同样出现了舆论撕裂的“分屏”现象。一方面,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在Truth Social等平台欢呼阅兵“向全世界展示美国力量”,发布现场照片强调民众爱国热情;#Army250标签在右翼社群中热传,一些账号赞美这是“我们久违的自豪时刻”。另一方面,大量网民在推特(X)等平台上嘲讽这场阅兵的组织和表现实效。有人发布阅兵方阵步调不整齐的视频片段,批评队伍训练不足、缺乏纪律,还有人戏称这些士兵看起来像“被押解的战俘”在行军,引发一片嘲笑。

 

除了铁杆支持者受众外,更广泛公众对阅兵本身态度冷淡甚至负面。据美联社-全国民调中心在6月12日发布的数据,高达60%的美国成年人认为这次阅兵是对政府资金的不合理利用,只有38%认为可以接受;在被问及是否支持举行阅兵时,仅40%表示支持,29%明确反对,余下31%为不确定。也就是说,大多数民众对这一活动并不买账,要么持批评态度,要么兴致缺缺。事实上,当天现场观众也远低于预期:军方原本估计会有数十万人涌入华盛顿观礼,但由于安全管制、天气闷热和全国抗议等因素,实际到场人数寥寥,国家广场附近的观礼座位大片空置。《纽约时报》记者形容现场“表演有时令人失望,细雨中人群早早散去”。

 

这凸显出“仪式政治”在大众动员上的两面性:一场高度舞台化的国家仪式可以借助媒体无限放大其声势,却难以强制改变民心所向,反而可能激起反向舆论,让支持者和反对者各自强化原有认知。


图片

来源:AP-NORC


02

关键节点的政治符号和象征意义


在美国历史上,总统在个人生日时举办国家级庆典极为罕见。然而特朗普将6月14日这一天变为既是军队诞辰、也是领导人华诞、更是“国旗日”的三重节日,透过盛大仪式向支持者展示其“不可或缺”的领导地位。在阅兵现场,各种细节强化了“特朗普中心”的意味:检阅台上巨幅屏幕循环播放特朗普与军队的影像剪辑,主持人在节目间隙高呼“让我们为总统生日献上祝福”,观众席上分发的小旗子一面是星条旗,另一面竟印有特朗普头像。据报道,有退伍军人组织对此深感不满,拒绝按主办方邀请出席观礼,认为这场活动已变质为“替特朗普庆生的政治秀”。


可以说,通过生日这一私人时间节点,特朗普试图将个人形象神圣化,与国家重大纪念叙事相融合,进而强化对支持者的感召力。在仪式氛围烘托下,他的个人魅力被塑造成国家力量的象征之一,这种隐含的个人崇拜逻辑,是典型的仪式政治用法。


与突出个人生日相辅相成的,是高调纪念美国陆军建军250周年这一制度性符号资源。6月14日本是美国陆军的官方诞生日(1775年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历来陆军都会纪念但通常规模有限。今年适逢整整250周年这个里程碑,按计划陆军本应举办系列庆典。特朗普将盛大阅兵嵌入这一官方纪念日程,表面上传统,实则赋予其额外的政治含义。通过“纪念建军”,政府在向民众传达这样的信息:当前的执政者与延绵两个半世纪的建制一脉相承,代表着美国制度和武装力量的正统延续。特朗普本人作为三军统帅,天然地把自己角色融入建军纪念仪式中——他在阅兵式上称颂陆军“光辉悠久的历史”,同时强调自己任内对军队的投入与改革,从而将制度合法性归功于自己的领导。


借纪念制度来巩固政权合法性,是政治仪式的一贯功能。在特朗普的话语中,陆军250年的传统、美国国旗日以及他的政府治下“重新让军队受到尊崇”融为一体。这无形中宣示:拥护特朗普便是拥护军队、拥护国旗和国家。对于许多保守派群众而言,这样的符号捆绑提供了认同依据——哪怕对特朗普个人存在争议,但只要他与军队和国家象征站在一起,反对他就等同于不爱国。在阅兵现场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情感投射:一些持观望态度的军迷、退伍军人因为对陆军的热爱而参加观礼,最终也为总统献上了掌声,因为在他们眼里此时的特朗普与伟大军队融为一体。这一点正是特朗普及策划者所希望达到的效果。相反,批评者则警惕地指出,总统在利用军队来强化自身权威,以此获取制度正当性。


图片

6月14日,特朗普监誓新兵入伍宣誓仪式

来源:美联社


巧合的是,6月14日不仅是特朗普生日和陆军节,还是美国的“国旗日”——纪念1777年大陆会议通过星条旗为国旗的日子。将总统生日、军队诞辰、国旗日三者合一大规模庆祝,在美国史无前例。这种象征资源的“叠加”运用具有深刻的政治比较意义。一方面,它实现了不同象征的相互增益:军队和国旗承载的爱国情感为总统个人庆生赋予庄严正当性,而总统的号召力和媒体关注又让原本小众的陆军和国旗纪念日获得前所未有的公众参与度。特朗普本人在接受采访时刻意淡化生日因素,声称“我把这看作是为国旗日,不纯粹是为我的生日。”


另一方面,这种象征并吞也蕴含风险:不同符号叙事之间可能相互冲突甚至彼此吞噬。比如,对于严肃对待军队传统的群体而言,生日庆典的个人崇拜元素让军队纪念日变了味,有退伍老兵直言“如果只是庆祝陆军建军250周年我们当然支持,但现在这样我们拒绝捧场”。又如,国旗日在很多美国人心中象征全民团结,但今年却被裹挟进高度分裂的政治秀,导致一些人拒绝在这天悬挂国旗以示抗议,等于让原本统一的象征出现对立诠释。同日三庆看似声势更大,实则冒着互相抵消的风险总统试图借国家符号抬高自己,结果也可能因为争议人物卷入而损及那些符号的非党派神圣性。这种象征资源的整合与争夺,体现出特朗普执政风格中对政治符号的不惜余力利用。


03

第二任期的“仪式政治”工程:

锻造保守派爱国主义


自2025年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美国正式进入建国250周年(Semiquincentennial)倒计时。特朗普在竞选连任期间就宣布要为2026年独立250周年“举办一场盛大的生日派对”。上任伊始,他即签署第14189号行政令《庆祝美国250岁生日》,成立白宫直属工作组,代号“向美国致敬250”(Salute to America 250)。


这一总统特别工作组架构高于2016年国会立法设立的官方“美国建国250周年委员会”,直接向白宫汇报,凸显特朗普希望亲自掌控250周年纪念活动的设计方向。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向美国致敬250”工作组拟推出一系列贯穿2025-2026年的大型活动和项目构想,其中包括:在传统农业州爱荷华举办覆盖50州展馆的“伟大美利坚州博览会”,类似1976年双百年庆典时费城世博会的升级版;举办全国高中生参加的“爱国者运动会”,通过体育竞赛培养青年爱国精神;兴建多处永久性纪念设施,如“美国英雄国家花园”,树立历届伟大美国人物雕像(此为特朗普早前提出但被继任者叫停的项目,现借250周年东风重新启动);以及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贯穿全年的巡回庆祝活动、爱国教育项目等。

 

作为“250周年纪念工程”的第一枪,特朗普团队深谙需运用阅兵仪式全方位的“仪式工具包”来影响大众认知。一是视觉-身体化(Visual-Bodily)。阅兵的核心是经过高度规训的身体。超过6700名士兵整齐划一的正步、精准划一的动作,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观。美国宗教学学者贝尔(Catherine Bell)指出,“在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环境中塑造身体,并不仅仅是表达内在状态。更主要的是,它在行为的实践中重塑了身体本身” 。士兵们纪律严明的身体,生产出一种关于秩序、服从和集体力量的强大体验。观众(无论是现场还是通过媒体)在观看的过程中,也通过视觉和情感的代入,参与到这种对权力秩序的身体化体验之中。


图片

军队成员在华盛顿特区参加美国陆军成立250周年游行

来源:Getty Images


二是感官-情感化(Sensory-Emotional)。仪式化通过调动全部感官来发挥作用。阅兵的设计者深谙此道。坦克履带碾压路面的雷鸣、战斗机划破长空的尖啸、铺天盖地的旗帜与军乐——这些强烈的感官刺激,旨在压倒理性的审视,直接诉诸观众的情感,唤起敬畏、自豪甚至恐惧等原始情绪。这种感官的饱和攻击,创造出一种“情感的纠缠”(affective entanglements),从而在潜意识层面塑造人们对政权的认同与态度。


三是时间-空间化(Spatio-Temporal)。仪式化通过战略性地占有和重塑时间与空间来确立其独特性。在空间上,阅兵将华盛顿的纪念性核心区——一个本应属于全体公民的开放性公共空间——临时改造为一个封闭的、展示军事力量的剧场,从而在物理上排挤了异议和辩论的可能。在时间上,如前所述,它不仅攫取了陆军成立250周年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更将其与领袖的个人生命周期相融合,从而实现了对国家时间的“殖民”。


通过这个三维工具包,阅兵这场仪式化行为,试图将一种特定的、以元首为中心的保守派爱国主义,从一种政治主张,转变为一种不容置疑的、仿佛与生俱来的“现实”。


这场阅兵甚至可以被解读为具有双重功能的仪式:它既是一场针对多元主义美国的“终结仪式”(termination ritual),又是一场为新型民族主义国家举行的“奉献仪式”(dedication ritual)。在古代玛雅等文化中,人们会举行仪式来“终结”或“去活化”一座旧房屋的灵魂,同时也会举行仪式来“奉献”或“活化”一座新房屋 。特朗普政府通过削减人文经费、攻击多元历史叙事等方式,正试图“终结”一个复杂的、充满自我批判精神的美国版本 。而这场阅兵,作为其“美国250周年”工程的最高潮,则扮演了“奉献仪式”的角色,旨在用其宏大的场面和情感的冲击力,为一种简化的、胜利主义的、领袖崇拜式的民族主义叙事注入“灵魂”,使其获得神圣的合法性。


04

“不要国王”抗议

的反叙事与社会动员


“No Kings”(意为“不要国王”)抗议运动兴起于特朗普宣布阅兵计划之后的数月内,可谓应激而生,却组织迅速成熟壮大。其名称直接点明了运动诉求:美国不要“国王式”的统治者,捍卫民主共和制度。发起这一抗议的是一个名为“50501运动”的联盟组织。据悉,“50501”这一代号代表了“50 protests, 50 states, one day”(50场抗议在50州的同一天举行)。


图片

6月14日,在旧金山举行的“不要国王”集会上,示威者举着标语沿着多洛雷斯街游行,抗议特朗普政府

来源:Getty Images


该联盟涵盖了进步派和公民社会团体——从老牌维权组织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草根动员网络Indivisible,到工会如服务业员工国际联盟(SEIU)等。此外,难民和移民权益团体、“拒绝法西斯主义”(Refuse Fascism)等激进组织、以及众多地方反特朗普社群也参与其中,形成一个横跨全美的松散合作网络。这种“一运动,多组织”的形态,类似2017年“Me too”游行或2020年反种族歧视抗议中的联盟模式。


在筹备过程中,联盟明确了核心口号为“No Kings”,并在社交媒体和街头宣传中反复强调其含义:美国革命的初衷决定了他们高度警惕总统的权力集中与个人崇拜。联盟在声明中列举了特朗普政府的诸种举措:无视法院裁决、动用军队对付本国公民、滥用行政权力强推政策、宣称自身凌驾于法律等等。值得一提的是,“No Kings”这个口号唤起了美国建国神话——1776年殖民地人民奋起反抗的历史记忆。如今用这个词,等于把当前的抗争与美国最正统的民主传统联结起来。这使运动天然具有爱国正当性,也更容易争取普通民众的情感共鸣。6月14日当天,据联盟统计,有超过2,000场抗议集会在全美各地举行,参与者达数百万人。“No Kings”成为近年来少数能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广泛响应的大型示威行动之一。在国际上,旅居海外的美国人团体和一些声援组织也响应发起同步抗议,打出“No Tyrants”(不要暴君)口号,以表明拒绝威权主义的立场。可以说,“No Kings”运动展现了当前美国公民社会的一次高度协同动员,其广度和力度都反映出对特朗普施政不满的积累。


图片

在费城举行的全国“不要国王”集会期间,一名抗议者举着标语牌沿着本杰明·富兰克林公园大道游行至费城艺术博物馆

来源:Getty Images



有趣的是,“No Kings”抗议本身也大量借鉴了仪式元素,仿佛与官方庆典形成一种“镜像”对照的民间仪式。首先是刻意选择同步时间。抗议组织者将主要示威活动安排在6月14日白天至傍晚,与华盛顿阅兵几乎同时进行,以实现对媒体曝光的争夺。当首都下午6点开始阅兵时,西海岸的洛杉矶正是下午3点,大批示威者占据市政厅前广场,高举写有“今天我们庆祝自由而非国王”的横幅;东海岸的纽约则在阅兵开场时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民阅兵”游行:游行队伍打扮成美国开国先贤形象,高喊“勿忘1776”,沿第五大道前进,与华盛顿军服游行遥相呼应。


抗议行动以具有象征意义的方式回应官方仪式,通过戏仿、反讽等手段对权力展示进行平民化处理,形成具有仪式感的“反叙事空间”。抗议者运用统一视觉符号、集体口号和情境化表演,构建出具有凝聚力的集体表达形式。这种集体性的政治参与形式,既是对国家象征的解构,也是一种民间意义上的仪式重构,表现出对民主价值的主动捍卫与象征认同。


图片

纽约的示威者用倒挂国旗的方式表达对特朗普政府的抗议

来源:路透社


此外,不少城市的抗议者手举烛光进行了默站,以悼念据称在特朗普强硬政策中逝去的移民和难民生命。这些象征性仪式动作赋予抗议以庄严的道德力量,超越了一般政治示威的随机性,提升为有内聚力的公众礼仪。


再有,抗议者善于利用历史时空符号来增强自身叙事:比如波士顿的示威在旧州议会大楼(美术馆对面的广场)举行,那里正是波士顿倾茶事件纪念地之一,组织者在那里宣读《独立宣言》中关于暴政的段落,以强调自己的行动是对美国开国精神的呼应。


这种“以革命传统反对伪爱国”的叙事抢夺了政治道德制高点,让保守派无法垄断爱国话语。在媒体呈现上,不少新闻报道注意到这样一幅画面:华盛顿阅兵进行时,街边路灯柱上贴着“No Kings”的抗议贴纸,而身穿古代军服的士兵方阵正从旁边经过。抗议运动以自己的方式“嵌入”官方仪式中,成为不容忽视的存在。这种种仪式化策略,使“No Kings”抗议超越了一般政治宣泄,成为一场有组织、有象征语言体系的群众运动,在与官方仪式的对照中凸显自身正当性。


6月14日这场“阅兵vs抗议”的分屏对峙,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执政图景和美国社会的撕裂现状提供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缩影。一方面,总统通过仪式性手段强化保守主义的国家叙事,借助象征性场景和爱国主义情感动员,以期构建政治认同和巩固治理基础;;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各界的反向动员也在通过集会抗议的民间仪式表达不同的政治立场,将美国开国精神作为对抗的武器,形成另一套爱国叙事。者两种象征体系在公共空间中展开对峙互动,体现出当前美国政治生活中事实与象征的双重割裂。展望未来,随着“America 250”纪念高潮的到来,这类围绕国家象征的对峙或将更频繁、更复杂。对美国政治发展持关注立场的观察者而言,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面对多元而分化的政治认同,美国能否在高度象征化的政治表达中重建共识,还是将持续在各自的话语与仪式中演化出平行而割裂的叙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