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丰田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为何落户上海金山区?

作者:孙立坚 发布时间:2025-07-06 00:53:34 来源:上观新闻+收藏本文

图片


6月27日上午,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基地建设启动仪式在金山区举行,备受各界瞩目的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在上海湾区高新区挥下破土动工的第一铲,标志着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在上海市金山区正式开工,金山掀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崭新篇章。丰田为何选择将高端品牌雷克萨斯新能源车的生产基地放在中国,而非继续留在本国?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接受China Daily(中国日报)采访”采访,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读。以下内容由发展研究院根据采访内容及孙教授增补内容编辑而成,供读者参考。


Q1

6月27日,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正式在上海金山区破土动工。该项目进展飞速。今年2月,由丰田汽车全资持股,雷克萨斯(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于金山区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3.5亿元;4月1日,雷克萨斯上海工厂竞得金山区一宗工业用地,成交总价13.53亿元;4月22日,上海市政府与丰田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金山区政府与丰田中国签署合作备忘录,彻底落地。您认为丰田为何耗巨资把自己的高端品牌雷克萨斯新能源车放到海外生产而不是将其留在本国呢?日方“推出去”(push)的力量有哪些?


孙立坚:像日本丰田这类代表性企业继广场协议之后再次选择海外投资战略而非立足本土走向世界的出口战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日本国内产业发展动能越来越弱。具体来看,一方面日本国内市场萎缩严重。这是因为日本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国内通缩困境。虽然现在是物价上涨带来的购买力下降与以前实际收入下降导致的购买力下降形式不同,购买力下降带来的捂住钱袋子的问题没有本质上改变。再加上老龄化加剧,消费意愿减弱的现象日趋明显,国内市场消费主要靠海外游客和新移民来支撑,日本归化者进来明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有资金实力的大厂自然会主动去拥抱海外市场。随着日元汇率波动加剧,企业选择海外投资来替代本国投资驱动出口的模式变得越来越普遍。另一方面,日本押注的氢能源路线进展缓慢,而中国在锂电池领域已经形成了全球70%的产能。丰田旗下的雷克萨斯搭载的固态电池技术也需借助中国的产业链才能实现商业化突破。


二是日本企业全球化2.0转型的需要,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是先发优势的需要。当今时代是一个新老交替频繁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驱动的时代。丰田汽车深谙此理。它们注意到虽然企业走出去很早,但融入全球化商业模式却相对较慢和较晚,这也是它们传统竞争力丧失的根源所在。尤其是当年进军中国,融入全球化价值链太晚,失去了很多本属于日本企业独占鳌头的商机,却最终败倒在进军中国市场的欧美企业、甚至不断崛起的中国民营企业面前。这次绿色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它们不想再重蹈覆辙,而是积极进取。正如丰田章男在动工仪式上所言:在上海金山区,我们不仅建造工厂,更在培育面向22世纪汽车工业的新母体。其次,是规避贸易壁垒的需要。通过在中国完成“研发—生产—认证”全流程,丰田可以有效规避欧美针对“中国原产地”的碳关税政策,相比在日本本土生产,合规成本能够降低7.3%。再次,是技术反哺机制的需要。金山工厂设立“逆向创新中心”,能够充分利用中国企业在性价比和智能化方面的突出技术优势,弥补日本企业在这一领域国际竞争力的缺口。同时,还能将中国市场的智能驾驶数据实时回传至日本总部,为L4级自动驾驶研发提供数据支持。这种中国市场反哺全球的模式首次出现在日系车企。最后,是供应链重构的需要。一种可能性是金山建厂有利于丰田汽车制造融入到中国已经非常完整、成熟和先进的EV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特斯拉模式给了丰田很大的启迪。当然另一种可能性则是通过丰田这一链主打开海外经营的空间,可以重整日本过去引以为傲的日本国内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据媒体报道,这一项目的落地可带动电装、爱信等23家日资零部件企业集体入驻金山产业园,形成1小时供应圈。相较日本本土供应链,库存周转率提升2.1倍。


三是丰田的决策也反映出这是他们在地缘经济视角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比如规避日元持续贬值的风险。虽然贬值有利于出口,但也增加了进口的成本负担。而海外投资则很好的规避了汇率风险。让企业的受益有更多的场景去分散风险、增加资本运作的再增值能力。再例如,碳中和在日本国内已进入倒计时。日本政府规定2035年停售燃油车,但本土充电桩密度仅为中国的1/5。所以,丰田等企业通过中国基地快速获取电动化规模效应,再来通过性价比的优势来反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压力,就成为他们达标的唯一路径。当然,也不能排除全球化2.0模式日资企业不想再把鸡蛋放在美国这一个篮子里,相反,中国最近营商环境的改善和市场培育以及开放力度不断强化也是让丰田做出金山投资规划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未来日本所向往的全球化2.0时代,中国在其中发挥的领导力不容忽视。这也是它们选择海外投资的落脚点是中国而不是过去高端产品的投资路劲就是美欧这样的成熟市场的理由。


图片


Q2

新金山发展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彭喜军向记者分享了一个细节:“在接洽初期,我们得知丰田项目方在考察时特别严谨,土壤成分等数据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为此,我们就联合相关部门,将金山能找到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并邀请专业机构进行分析后提供给项目方。当项目方看到这些资料后,非常感动于我们的坦诚与细致,也更加坚定了落户上海湾区高新区的信心。” 孙教授,您认为丰田为何会选择中国上海金山区作开启为这次重大发展战略立脚点呢?中方“引进来”(pull)的力量何在?


孙立坚:中国今天制度型开放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尤其是特朗普关税的冲击对制造业国家而言其经济金融危害性不容低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注意到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以下将结合雷克萨斯新能源车项目落户上海金山的案例,来谈一下我认为近期或未来外资持续加码投资中国(上海)的吸引力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类问题的一些认识。


一是全球战略重心的市场选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2025年渗透率预计突破50%,特斯拉、雷克萨斯等企业将上海视为全球研发+制造+出口三位一体的战略枢纽。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首次实现100%独资运营,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开放进入新阶段。二是公平竞争带来的性价比优势。金山工厂人工成本仅为日本爱知县的1/3,且享受15%企业所得税优惠。动力电池采购成本因宁德时代就近配套降低18%。三是全产业链生态优势。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电池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集聚,形成了新的产业格局。在智能驾驶方面,华为、百度Apollo等技术创新中心密布,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在配套服务领域,从芯片研发到充电桩建设的全周期配套服务一应俱全。金山区项目的落地,能够辐射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3000余家零部件企业,形成链式发展的新格局。四是政策创新与制度突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实施“白名单”制度,为雷克萨斯项目提供了诸多政策支持: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至27项,数据跨境流动试点政策逐步落地,企业所得税优惠降至15%。金山区政府创新“拿地即开工”的审批模式,使项目从签约到动工的时间缩短至60天。此外,依托洋山深水港,向欧洲出口的物流成本比从日本出口降低了22%,通关时效提升了3个工作日。预计到2027年投产时将实现50%的产能用于出口。


五是本土化创新驱动的生态。外资企业正从“在中国制造”转向“为中国创造”。上海研发中心可直连长三角300余家新能源实验室,丰田工程师透露,“中国团队的开发周期比日本缩短了40%”,特别是智能座舱系统的迭代速度已达到季度级更新。如今,雷克萨斯新能源车搭载与中国科技企业联合研发的固态电池技术,这很好地说明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正在弥补日本国际竞争力不足的短板。大众与小鹏合作开发800V超充网络,以及特斯拉上海工厂本土化率超95%,都是这方面的有力佐证。六是区域协同发展机遇。金山区的战略定位凸显了上海产业布局的新思路——打造城市IP。例如,乐高乐园文旅IP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产城融合示范,这也是丰田不想做过中国未来潜在大市场的能量;还有杭州湾北岸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提供应用场景,以及化工区转型打造氢能储运枢纽等,都是在充分发挥中国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统一的协同效应。这也是外资看重中国市场特色的原因所在。


图片


Q3

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的落地,不仅成功引进一个重大项目,更为金山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金山区正努力承接好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正如金山区委书记在开工仪式所言:这不是简单增加一个整车厂,而是在长三角黄金腹地植入汽车工业的'新操作系统'。孙教授请您从经济学专业的角度分析:这次中日合作项目(丰田在金山建厂)对未来中日双方的汽车产业发展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对金山乃至上海经济发展又会带来怎样的发展新机遇?


孙立坚:这是一个多赢的合作。从中日汽车产业格局重构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它对日本汽车产业的影响有以下三方面的积极因素。首先,是技术路线的纠偏。通过上海工厂的“逆向创新中心”,日本能够获取中国智能驾驶数据,日均处理量达20TB,从而弥补其在车联网领域的滞后。预计到2027年,丰田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周期将缩短30%。其次,是供应链韧性的重塑。该项目带动电装、爱信等23家日企入驻金山产业园,形成了“1小时供应链”。与日本本土相比,零部件库存周转率提升了2.1倍,物流成本下降了35%。最后,是氢能战略的破局。依托金山化工区的转型,丰田将建设长三角首个万吨级绿氢储运基地。该项目可将日本氢燃料电池车制造成本降低28%,加速实现2030年氢能车占比40%的目标。


另外,其对中国汽车产业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是具有技术溢出效应。项目包含动力电池回收中试基地,引进日本第四代物理分选技术,可使锂电池金属回收率从92%提升至97%。该技术将向宁德时代等企业开放。二是助力标准体系升级。中日联合制定《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白皮书》,首次确立车路云一体化数据跨境流动标准,为国产自动驾驶系统进入欧盟市场铺路。


接下来,从对当地即金山区经济和产业的影响视角来看,这一合作带来了三大方面的战略跃升。首先,是产业能级的跨越。项目占地112.78万平方米,将带动形成“一核三翼”产业布局:核心区将年产10万辆智能电动车,西翼将形成年产值预计可达80亿元的氢能储运创新园。东翼将构建车规级芯片测试基地,能够服务长三角地区的300家企业;南翼将打造动力电池循环经济示范区,年处理量达到5万吨。其次,是人才虹吸效应。这对金山区这些老城区的发展意义重大。预计未来3年将吸引8000名新能源汽车研发人员,其中包括300名日籍专家。他们将组建长三角首个“智能驾驶工程师联盟”,并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氢能学院,每年培养200名硕士。最后,是城市功能的再造。同步建设日式产城融合社区,其中包含国际学校和医疗中心;还将建设自动驾驶接驳系统,覆盖金山70%的主干道,以及跨境数据专用通道,带宽达到400Gbps。这不仅展现了金山区发展的新格局,更体现了一种新动能。


再从它对上海全球坐标重构的视角来看,这次合作对打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名片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一是帮助产业话语权提升。通过该项目,特斯拉-雷克萨斯双极格局形成,上海新能源车年产能突破300万辆,智能网联汽车专利池新增中日联合专利1500项。全球汽车零部件采购中心东移,预计2027年上海口岸汽车零部件进出口额突破4000亿元。二是助力制度型开放突破。创新四证联发审批模式——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产线设备进口批文同步发放,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8个月,创外资重大项目落地新速度。三是深化长三角协同。这次会构建上海研发-苏州测试-宁波零部件-合肥电池的4小时产业闭环,使新车研发周期从36个月压缩至28个月。


最后,从全球汽车产业新变量的视角看,丰田在金山区建厂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制造范式的变革,从“精益生产”向“敏捷智造”转型,设备智能化率高达92%。其次,是竞争维度的升级,中日从市场份额争夺转向标准体系共建。最后,是地缘经济的重构,上海成为连接RCEP与CPTPP汽车贸易规则的枢纽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