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这次“热线”有点冷:第六次美俄元首通话的战略信号与国际回响

作者:杨云舒 发布时间:2025-07-10 14:59:52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引言

美东时间7月3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电话会议——这是特朗普第二次入住白宫以来第六次公开披露的通话。克里姆林宫称普京坚持根除乌克兰冲突根源的目标不会让步,而特朗普再次要求尽快停火。双方在乌克兰、伊朗/中东安全与双边合作上等议题上交换了立场。但通话仅数小时后,俄罗斯再次对乌克兰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国际各方纷纷表态,折射出多层次的地缘博弈。


图片

特朗普与普京

图源:美联社


01

议题聚焦与表述分析:

各执一词

图片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预告此次通话

来源:Truth Social


美国东部时间10:00,电话拨通,通话持续近一小时。此后克里姆林宫率先发布了俄罗斯外交事务顾问尤里·乌沙科夫(Yuri Ushakov)撰写的长篇通稿,白宫仅发表百余字声明。综合双方声明来看,普特主要讨论了乌克兰、伊朗/中东、双边合作问题以及未来会晤的可能性。


在乌克兰问题上,双方产生了较大分歧:特朗普敦促尽快停止战争,而普京则重申了自己坚决不让步的立场,强调将“努力实现其在乌克兰的目标”,消除导致当前状况“众所周知的”的“根本原因”,并表示将与基辅展开谈判,寻求政治解决。指出此前几次在土耳其的会谈取得了人道主义方面的成果。乌沙科夫称,俄罗斯不会在这些目标上退缩。《纽约时报》分析称,普京的这个论调常被解读为克里姆林宫的“行话”,指的是莫斯科要求乌克兰放弃领土、保持中立、不得加入北约或其他军事联盟,并对其军事力量施加限制。


在伊朗/中东问题上,双方领导人一致同意俄美官员将就此问题和叙利亚最新事态保持联系,但普京强调所有分歧和冲突应“仅通过外交手段”解决。


在双边事务上,双方均释放了务实的合作信号,确认了对经济项目合作的共同兴趣,特别是能源部门和太空项目方面。乌沙科夫称,在与特朗普进行会谈前,普京与俄企高管进行了交谈,后者希望与美国在电影制作方面进行合作,以促进与双方政府“密切相关的传统价值观”。


值得玩味的是,会后双方对此次通话的表述大相径庭。特朗普在安德鲁斯联合基地对记者直言:“我和他一点进展都没有”,并表示由于冲突持续不断,他“并不高兴”,对普京是否有意结束战争表示怀疑;克里姆林宫则由总统外事顾问乌沙科夫向俄媒吹风,称两国领导人“在同一波段,对话坦率、务实、十分具体”,并盛赞“商业化头脑”将推动能源与航天合作。


态度与措辞的差异无疑反映了背后的暗流涌动与美俄双方的深层政治目的。


一是对话语权和国内形象的塑造。元首级外交沟通不仅是政策协调的工具,更是面向内外民众传达的国家形象的途径。一定程度上,特朗普直言“没有任何进展”是在向国内的鹰派阵营宣示自己的强硬态度,表明他并未在普京面前让步,此前诸如前副总统迈克·彭斯(Mike Pence)等人都曾批评他对普京“过于信任”。同时,这一表态也为他在2026年中期选举前继续塑造坚强的领袖形象塑造话语空间。而俄方明显试图将此次对话包装为一种回复理性大国对话机制的信号,强调“同一频道”“务实”,既是对俄国民众释放俄美关系回暖的安抚,也是在国际舞台上重建自身可对话性和非孤立性的形象。


二是对谈判主导权和议程设置的争夺。在僵持不下的乌克兰问题上,美俄都想主导政治谈判的主动权和战略节奏,双方的论调是两种不同策略的体现:前者通过负面的态度为未来政策保留空间,为可能恢复援乌、加压制裁进行铺垫;后者利用乐观语气模糊外界对俄持续军事行动的批评,争取将乌边缘化于未来谈判桌外。而从历史看来,美俄真正的议题突破往往发生在技术层面或秘密渠道,此次的差异可能正是为后续的实务博弈创造空间。


“普特对话”后发表的论调看似矛盾,其背后可能实则各有所图,这既是双方战略意图的交锋、对公众认知的操控,也是未来和平议程主导权的深度竞逐。


02

通话背景与时点分析


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俄乌总统已经进行了六次公开通话,并在近两个月明显提高了通话频率,从早期的每月一次变为每两周一次,双方谈论的议题也从主要聚焦乌克兰问题扩展到中东、贸易、全球安全等多个领域。


此次通话正处于一系列地缘关键节点动荡的交汇时刻,更引发了高度关注。乌克兰战场进入了夏季攻势阶段,俄军自6月中旬起密集动用无人机、巡航导弹与滑翔炸弹,对乌克兰基础设施实施系统性打击。6月29日,乌方确认俄军发动了“自战争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空袭”,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也使和平谈判的政治氛围进一步恶化。同时,7月2日,五角大楼突然宣布出于对武器库存检查的需要,将暂停对乌某些关键武器的运输,此举令基辅方面措手不及,立即召见美国使馆临时代办,并引发乌政界和军方对“美国战略可信度”的广泛讨论。


与此同时,中东局势亦骤然紧张。自6月13日以色列针对伊朗境内核设施发动军事打击以来,地区形势不断升级,美国亲自下场轰炸伊朗核设施。尽管在多方斡旋下,6月24日以色列与伊朗勉强达成停火协议,但该协议在新一轮交火背景下形同虚设,沙特、卡塔尔等地区调停力量亦面临协调力不足的困境。美俄双方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热线通话,亦被国际社会赋予了政治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此次通话伊始特意向普京宣布了其国内政策的重要胜利,似乎要与全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悦”——由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当日通过了其主推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该法案涵盖减税、收紧福利支出、提高国防预算等内容,是特朗普第二任期财政与经济政策布局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这一关键时刻,特朗普把自己的这份胜利向普京“秀肌肉”,再由克宫表示祝贺,起到了展示铁腕和巩固党内信心的双重作用。


图片

特朗普周四在艾奥瓦州博览场集会上庆祝法案通过

图源:美联社


兰辛研究所(Lansing Institute)分析,今年5月下旬至今,特朗普与普京的直接或间接通信往往会导致俄罗斯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活动,包括针对乌克兰基础设施和平民区的大规模无人机和导弹袭击;部署Iskander-M和Kinzhal等弹道系统,以及加强使用从克里米亚和俄罗斯领土发射的伊朗无人机。其分析称,其行为背后可能是利用特朗普作为测试,评估美国国内对进一步侵略的政治容忍度,以及向乌克兰和西方发出心理战信号,削弱了对与特朗普有关的任何外交姿态的信任。


03

各方反应:

双边对话外的暗流涌动


1

美俄乌三角:最新形势


就在普特对话结束数小时后,俄军再次向乌克兰发动大规模空袭。据《华盛顿邮报》报道,7月3日至4日凌晨,俄军动用539架无人机与11枚导弹猛烈发起进攻,乌克兰空军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主要攻击方向是基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就在特朗普与普京通电话后不久,我们的城市和地区开始响起第一轮空袭警报……这是一个残酷且无眠的夜晚。”


最新空袭发生后,特朗普与泽连斯基也进行了新的电话沟通。泽连斯基社交媒体上对此次谈话发表了积极评价,表示双方进行了“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对话”,并“一致同意将共同努力加强我们的空中防护”,双方讨论了乌克兰的防控系统、联合防御生产以及“相互采购和投资”。对乌克兰而言,普特通话本身为局势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既看到美方仍愿对话,又必须防范沦为大国交易对象,因此全力加速与美方的防空共建谈判。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亦专门召开记者会对特朗普的“失望表态”做出回应,他强调普京更倾向于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来达成这些目标,“但由于目前还不可能实现这一点,我们将继续进行所谓的特别军事行动”。这种强硬态度与通话中的立场一以贯之,表面留出外交空间,实质将战场推进视为促成政治结果的必要途径。


图片

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发文

来源:X


Axios引用一位未透露姓名的乌克兰官员和一位了解通话内容的消息人士表示,特朗普告诉泽连斯基,他希望在俄罗斯加剧攻击后帮助乌克兰加强防空。前后的态度反转如此迅速,但究竟是否援助,仍要观察后续动作。


2

欧洲:警惕与反对并存


德国总理默茨(Friedrich Merz)的发言人斯特凡·科尔内柳斯(Stefan Kornelius)于周五表示,普京与特朗普的通话与随后对乌克兰的大规模空袭之间存在联系。科尔内柳斯称,“俄罗斯总统有一种模式,电话通常伴随着更严厉的攻击……昨晚发生的事情支持或加强了这种印象”,他希望这有助于特朗普就对俄态度作出决定。此外,政府消息人士向德新社证实,默茨周四还与特朗普通了电话。《明镜周刊》报道称,对话重点是加强乌克兰防空余贸易问题。到目前为止,特朗普尚未遵守欧盟加强对俄罗斯制裁的要求。


法国方面,马克龙于7月1日和4日分别与普京和特朗普进行了通话,显示出其主动恢复“中介者”身份的雄心。此次与普京的通话标志着自2022年9月以来法俄元首层面首次重启直接联系。根据爱丽舍宫通报,通话重点集中于中东局势,特别是伊朗与以色列之间正在进行的“十二天战争”。法国担忧该冲突升级为更大范围的代理人战争,特别是在伊核协议废置、美国重新军事介入伊朗核设施之后,区域稳定面临严重威胁。


7月4日,马克龙随即与特朗普通话。根据法方披露,马克龙在通话中强调“任何俄乌冲突的政治解决路径,必须以乌克兰参与、主权尊重与国际法为前提”。同时,他也向美方提出加快西方在中东协调行动的必要性。这种积极参与的姿态一定程度上表明法国试图在外交上打破俄美“私线沟通”的垄断以及对欧洲边缘化风险的高度敏感。


根据Politico报道,由英国和法国牵头的“志愿联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预计下周在英国举行会议。整体而言,欧洲始终尝试在乌克兰谈判桌上保留一席之地,面对美俄高频直接接触所带来的“外交双边化”趋势,法国、德国以及欧盟机构不断释放信号,强调欧洲不应只是援助者,更应直接参与到欧洲和平谈判的进程中。


3

中东各国:并未直接回应


尽管特普通话中提及了紧张的中东局势,但涉事的中东地区各国并未直接对此发声。美国主导下的加沙停火计划仍在持续推进中。此前,以色列同意了由美国中东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Steve Witkoff)牵头的停火计划中的“必要条件”,特朗普周四表示,他预计哈马斯会迅速对最新的和平协议作出回应。哈马斯周五表示,将以“积极的精神”对美国斡旋的加沙停火协议作出回应,并准备就实施该协议进行谈判,就释放人质和结束冲突进行谈判。


图片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停火协议的事宜

来源:Truth Social


此外,美方也积极介入以伊冲突的政治解决中。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计划于7月7日在白宫接待以色列总统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预计将讨论伊朗、加沙、叙利亚和其他地区问题;同时,据Axios报道,美国也计划在下周于奥斯陆与伊朗进行核谈判。据知情人士透露,拟议的会谈将由白宫特使维特科夫与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阿拉格奇(Abbas Araghchi)举行,讨论恢复陷入僵局的核谈判事宜。此前,阿拉格奇给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致信要求将最新的以伊战争归咎于美国和以色列,“我们正式请求安理会承认以色列政权和美国为此次侵略行为的发起者,并承认他们随后应承担的责任,包括支付赔偿金和修复费,”他在信中写道。对此,特朗普在7月4日于白宫举行的独立日庆祝活动上表示嘲笑,“这太荒谬了”。


相较于美国的积极参与,俄罗斯在中东问题上的态度呈现出口头支持,但战术不介入的模式,一方面表现出对停火和区域稳定的外交愿望,并对美以军事行动保持强烈批评和警告姿态,另一方面也避免实际参战,更倾向于通过政治调解与持续战略协作(如核能与军事技术合作)巩固影响,避免开辟新的战线。

 

将“普特热线”置于美俄电话外交的历史脉络中,我们能够看到,这种政治行为并非先例,而是双方沟通的一个常规渠道。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建立直达热线以防误判,1971年印巴战争中美苏热线被用以避免双方卷入冲突升级,2001年9·11事件布什与普京的危机对话机制,都凸显了电话外交在缓解从图、建立战略信任中的价值。如今美俄高频的热线通话虽延续了这种沟通形式,其功能却已趋向微弱,通话内容并不能实际上造成政治和解,而更多是一种象征性政治行为,既服务于国内政治需要,也为军事行动提供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