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凡珂 发布时间:2025-07-23 15:45:43 来源: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收藏本文
2025年6月18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诗歌•书籍•图像:信仰传统的多元展演”高端系列讲座于智库楼106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EPHE)宗教学系高万桑教授(Vincent Goossaert)主讲,主题为“基于CRTA数据的清代宗教书籍市场的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the religious book market in Qing China based on CRTA data)”,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李天纲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李天纲教授介绍了高万桑教授的学术成就和研究内容。高万桑教授研究领域广泛、思路开阔,在宗教社会学方面成果显著。高万桑教授在本次讲座中着重介绍了“宗教书籍规范索引”(the Chinese Religious Text Authority, CRTA)这一新的数据集成计划。该项目通过对宗教文献信息的规范化处理和系统整合,为研究者提供地图式的检索指引,不仅能大幅提升文献查找与资料索引的效率,并能凭借其便捷性与开放性,为中国宗教文化及历史、文化相关研究提供灵活可靠的学术工具。
讲座围绕CRTA项目的发起背景、目的、使用方式以及实际应用案例等方面展开。该数据库创始于2020年,由高万桑教授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地的几位学者合作发起,旨在将近年来陆续出版的宗教文献及时分享给全球的研究者,并方便其检索使用。近二十年来,各类中大型宗教类丛书相继问世,国内外图书馆陆续将馆藏新旧资料扫描公开,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日本、欧美等各国图书馆的藏品中,不乏珍稀的清代宗教经卷,皆可在线获取。然而这些资料内容庞杂,尤其部分体量较大的丛书往往包含数百至上千种文献,研究者如需就某一概念、人物、某一地方的宗教文化或针对某一文集展开研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往往面临难以通览和系统筛选的现实困境。CRTA数据库的设立,便旨在帮助学者在面对大规模文献资源时实现快速定位,能准确且全面地获取资料,从而减少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效率。
高万桑教授提到,CRTA网站采用Wiki技术构建,兼具开放性与规范性,站中数据均可下载,使用者可共同参与此项目的条目编辑和完善工作。目前,为避免不规范数据进入数据库而增加修改和维护词条的工作量,尚未全面开放数据库的编辑权限,但非常欢迎愿意加入数据库建设的学者注册账号并获得授权后,参与到文献标注与条目内容编写工作中。
关于“宗教书籍规范索引”资料库的性质,高万桑教授表示,它并不存储完整的扫描本和文件,而是将网络上可公开获取的图书馆数字资源与扫描文献信息进行整合,并对各文献的版本、注疏、序跋、刊刻情况、内容梗概等信息进行系统、规范的介绍和录入。其意义在于捕捉文献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可能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不同版本增删的序跋、一种经典在不同地区的刊刻顺序与数量等,对研究作者身份和社会地位、不同出版机构的时代及区域影响力等均有一定价值。借助这些信息,研究者可以从版本演变的角度深入解读宗教文本的传播情况。
以《太上感应篇》为例,该书为宋代至今最流行的宗教文献之一,现存版本众多。其不同版本在刊刻目的、刊刻者、刊刻时间等方面的变化可为解读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提供参考,CRTA对所收录的每一种版本均进行了详细介绍。目前,CRTA数据库已有5300条左右不同版本文献的介绍,但相较现存文献资料的数量而言,仍处于较初步的发展阶段。
在收录文献的选择方面,项目采用广义的“经传文献”概念,不限定单一的宗教文献标准,凡涉道教、佛教、儒教、地方信仰等等宗教相关的文献均可纳入数据库。现阶段多收录清代和民初的文献,1949年之后的新版本暂未收入数据库。收入的典型丛书包括《道藏辑要》《福寿宝藏》《道藏精华录》《藏外道书》《宝卷初集》等,所涉版本包括光绪年间重刊本、民国时期刊本及近年出版的新书,旁搜博采,种类丰富。
CRTA项目最初构思于2019年,高万桑教授与合作学者在法国阿尔卑斯山区开展冬校项目时共同探讨该平台的建设。项目同时启动了一系列专题工作坊,每年邀请中国、东亚、南亚、欧洲、美洲各地的博士生、博士后及青年研究者,通过现场或线上的方式共同讨论相关问题及研究成果,不断优化数据库功能,培养了一批熟悉平台运作的核心维护者。
2021年,“宗教书籍规范索引”资料库正式上线,同年在起步的第一个阶段完成了二十余种已出版大型丛书的条目整理。2022年,项目举办了三场线上专题工作坊,针对数据库建设发展问题展开讨论。2023年,高万桑教授与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柯若朴教授(Philip Clart)合作申请欧盟课题,以研究近代中国宗教出版文化为主题,获批为期三年的研究项目。CRTA项目的国际委员会由7位来自中国、欧洲、美洲的学者组成,面向的不仅是专门做宗教史研究的学者,对研究经济、文学、文化、政治等方向的其他历史学科学者都具有重要价值,其最终目的是为所有研究中国文化、历史的学者所使用。
目前,CRTA项目已收集了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世界多国图书馆所藏的宗教文献,并计划在之后持续扩展资料来源,并提供以馆藏地进行搜索的选项。通过这样的分类,使用者可以方便地搜集到许多珍稀文献资料。以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嘉庆版《圣经汇纂》为例,此丛书收录版本最早的《玉历宝钞》,较为罕见,它也是19世纪以来流传最广、影响力巨大的宗教经卷之一,对于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高万桑教授指出,CRTA项目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为学者提供一张经传文献“地图”。数据库中每一部文献的版本信息都经过整理和记录,涵盖作者、序跋撰写者、刊刻时间、刊刻机构、出版过程、参与人员及分工等内容,同时还会关注参与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将文献的刊刻情况置于其所处的历史社会语境之中进行观察。
第二个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整体的视野。研究发现,不同宗教身份的作者与刊刻者在不同宗教的多种书籍编纂与刊刻中经常参与协作,一部宗教文献可能涉及道教、佛教、儒教和地方信仰等等多种不同元素。因此,CRTA不会将文献按教派划分限制,而是提供全景式的搜索方案,使研究者可以按自身兴趣进行跨宗派、跨类型的文献梳理与比较,这同时也更能避免资料搜集的遗漏。
第三个目标是提升资料搜索与查找的效率。使用网站的搜索系统,可使用书名、概念、地名、年代等关键词信息进行组合检索。与传统图书馆网站相比,CRTA所呈现的信息更加详细,不仅会提供详尽的版本信息,还记录各版本间的差异与变化。如《敬信录》在不同版本上的增删改动,在CRTA条目中均有详细记录,并在每个条目中附上其他相关版本的链接,便于使用者进行横向比较。在文献条目的基础上,还可以使用CRTA的“标签”功能,围绕特定主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可将相关文献关联起来进行多方面比较。
高万桑教授以《太上感应篇》的研究为例,展示了使用CRTA数据库进行具体研究的方式。资料库中现已收录该书的124个版本,时间跨度从宋代至清代康熙、雍正、以至1930年代。特别是乾隆年间,《太上感应篇》的注释本数量显著增多,反映出该文献在当时的传播热度变化。通过一系列版本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研究者可以观察不同历史时期宗教出版活动的变化趋势。
此外,这项研究还涉及各类出版机构的参与情况。数据表明,《太上感应篇》多为善堂刊行,也有部分由佛道教机关、地方家族组织刊行,至清末则有善书局进行刊印,其中善书局的印数最多,显示其在近代宗教出版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梳理各出版机构的活动情况和出版特点,可以观察不同出版社的历史、重要出版物,以及不同时期宗教出版活动的整体情况。
未来,CRTA项目有两个重点发展方向。首先是推进扫描档文献的全面数字化,计划与法国巴黎的同行合作,将文献数字化并整理后上传至另外的开放获取的平台上,方便学者进行文本和文献学研究。其次,是发展以“神明”为核心的研究主题。通过系统记录神明形象在宗教文献中的出现方式,构建神明形象与神明间关系网络的图谱。高万桑教授指出,文人在撰写宗教经传的序跋时,往往会涉及神明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们研究文人的宗教生活以及神明的社会网络都很有帮助。对神明的记录涉及神明的话语、人所传说的神明故事、神明的灵验、神明之间的关系等等,涉及小说等各种文体。
在目前的研究阶段,已初步整理出13处乩坛与478位神明的数据集合,共可构成669种神明间的关系。分析发现,在大部分影响较为有限的地方性神明以外,存在吕祖、文昌帝君、关帝、观音等几个核心神明,他们在各种不同文献中频繁出现,与其他神明构建出多条关系网络。项目未来计划在现有资料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各文献条目与版本说明中加入神明相关信息的标注,使用分析社会网络的方法来分析神明的社会网络以及神明和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神明数据的全面整合与可视化分析。
分享结束后,李天纲教授指出,CRTA项目不仅是为文献研究提供的目录和工具,更是一种进行关系网络研究的新方法,可以用于更多的创新性研究中。以往关于地方神明的分析多依赖有限材料与主观判断,而借助CRTA提供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便可以形成更具有逻辑性与说服力的结论。这种延续法国汉学调查研究传统、同时进行文本和数据研究的新视角和方法,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此外,李教授强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也应做到全球化,中国的学生、学者们需要参与到这类项目和研究中去,系统地整理和使用宗教文献资源,从而推动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
在讲座的讨论环节,高万桑教授与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共同探讨了数据库构建、信息规范化处理等方面的问题。首先,他进一步分享了数据库实际搭建过程中的经验,讲解了如何精确有效地将宗教文献内容中的重要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并用标签进行分类,以便使用者检索和研究。其次,他强调,录入信息时应尽可能详尽地保留地名信息,并加注现代行政地名,方便历史地名的检索对照。在资料库建设中发现,未经训练的编辑者常常因对数据格式不熟悉,导致录入的信息需要二次处理,增加了维护成本,因此目前平台的编辑权限仅对经培训的注册用户开放,这也是项目进行的一个难点。对于人工智能在项目中的应用,高万桑教授表示,AI技术难以准确识别文献中的序跋、年代等复杂信息,暂时无法取代人工著录,但涉及大批量文字录入与分析时,可以使用AI进行辅助。最后,李教授再次对高万桑教授的精彩报告和在场师生的热情互动表示由衷感谢,讲座至此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