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09 13:10:20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1.疫情反弹、区域动荡拖累欧美经济复苏
2.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缓解内需压力
3.国内流动性充裕但人民币升值预期上升
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做客第一财经,解读新一期指数
(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采访视频)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维持稳定局面,同时此轮疫情反弹基本受控,市场对中国GDP增长预期较为乐观。前一波的金融市场的活力拉动需求端增长,同时在基数效应的影响下,市场预期美国GDP预期增长,但未来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仍在增加。
2021年的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9.28%,与7月的调查数据相比,专家对2021年的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88%。从本期调查的美国GDP增长的趋势来看,专家对2021年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8.98%,与上期调查相比上调6.32%。
中国CPI下行的原因,一是受猪肉价格下调的影响,二是虽然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基本向好,但是主要靠供给端产能扩大拉动,消费端仍表现疲弱,拖累CPI下行。美国CPI短期上涨的原因是来自前一波金融市场活力带动的财富性收入增加,消费端需求旺盛推动CPI上行。长期上涨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同时中东局势的不稳定,市场加大对未来的大宗商品供给收缩的预期,导致长期CPI预期上调。中国的PPI 短期预期仍受到前一波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因素的影响继续上调。但美国未来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将带来长期的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行调整的压力。
未来3个月中国的通胀率为1.45%,未来一年的通胀率为1.94%。与7月数据相比,长短期通胀预期出现下调。美国的短期通胀率为4.67%,1年期通胀率为4.63%,与上月预期判断相比,长短期通胀预测均出现上调。另外,8月的PPI短期预测为8.60%,长期预测为7.96%。与上期预期判断相比,短期的中国PPI预测上调,长期预测出现下调。
中国的产能扩张的政策主要由政府和国企主导,集中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成本上升和行业准入标准的提升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减弱,同时CPI下调也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促使工资下调。欧洲受疫情持续反复和中美关系复杂化的影响,经济前景仍未明朗,劳动力市场活力减弱。美国工资上涨的原因,短期原因是资本市场活力旺盛带来的消费需求增加,拉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增加,长期原因是美国未来的经济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供给端的短缺,人民劳动意愿下降,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不足,工资预期上调。
本期预测短期中国的平均工资增长率短期为3.30%,长期为3.37%,与上期相比,短期下跌0.09%,长期下跌0.59%;短期欧元区的平均工资增长率为3.50%,与上期相比下跌0.06%。长期为3.54%,与上期相比下跌0.13%;短期美国的平均工资增长率为4.39%,与上期相比下跌0.07%,长期平均工资增长率为4.78%,与上期相比上升0.05%。
配合中国经济的稳增长的政策,央行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加大流动性投入。在市场充裕的流动性和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市场预期存款利率下调。同时在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市场下调贷款利率的预期,需警惕市场活力不足带来的贷款需求减少的情况。
中国的经济基本面仍处于优化过程中,产能扩张并未能及时反映到企业绩效,上证指数预期下调。恒生指数同样受到上述原因影响,加上海外的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市场下调其指数预期。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指数上调,反映政府扶持创新型企业和新兴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原油价格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放慢,同时基数效应下原油价格向下调整压力较大。
中国的产能扩张和此轮疫情受到控制,营商环境相对较好,贸易和投资上出现新的变化。其中海外订单增加 (尤其是一般贸易),半导体集成电路和汽车等出口增加。同时中国的对外的经济结构变化体现在海外投资增加,出口半成品到一带一路国家,并进口在一带一路国家完成组装的最终品,出口和进口的景气指数同时上扬。贸易顺差格局强化、海外流入资本增加和金融开放下境外资金购买金融资产的场景的增加促使外汇储备指数上调。
居民对未来经济的预判下消费减少,储蓄资金增加,消费增长乏力。企业受成本上升的压力和盈利空间的压缩导致投资意愿减弱。政府扶持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国内债务的景气指数上调反映本年度政府到期债务下为保持国内金融稳定,政府债务额度适度放宽。由于贸易表现良好,海外投资力度加大,同时为防范美联储加息带来挑战,国外债务的景气指数下调。汽车登记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国内三四线城市的消费上升和新能源汽车的更新换代的需求上升。
民间消费景气指数为35.00,与上期相比减少5个点;民间投资指数为25.00,与上期相比减少10个点;政府支出指数为75.00,与上期相比增加20个点;国内债务指数为80.00,与上期相比增加15个点;国际债务指数为35.00,与上期相比减少5个点;就业率景气指数与7月份调查结果相比不变;汽车登记率增加30个点;世界贸易份额景气指数增加25个点。
全球经济的低迷和中国的营商环境相对表现良好,在贸易渠道和海外投资渠道上资本净流入增加,人民币需求增加推动人民币升值。但由于目前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预期增大,市场预期美联储加息的步伐放慢,短期内美元表现弱势。长期来看,市场预期美联储退出购债计划,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从欧元对人民币汇率来看,美国购债计划的退出可能会带来欧洲央行同步的货币政策的调整,给中国市场带来资金从流入到流出的压力,从而导致长期的人民币贬值的压力。
专家预测美元兑人民币汇率3个月后的平均值为6.56,1年后的平均值为6.59,与上期数据相比,人民币短期出现升值,长期出现贬值;专家预测欧元对人民币汇率3个月后的平均值为7.58,1年后的平均值为7.59,与上期数据相比,人民币短期出现升值,长期出现贬值。
金融行业景气指数上调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疫情管控相对到位,同时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定下营商环境改善,给金融行业增加业务场景和改善金融行业的流动性。
本期发布的金融行业指数与7月调查结果相比,专家对金融行业的景气指数预期均出现上调。
产能扩张利好相关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相对集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家庭部门消费活力不足,产能扩张带来的消费场景没有明显增加,市场下调零售贸易业的景气指数。政府对平台经济进行整顿,互联网行业开始进行结构优化,拖累通讯服务业景气指数下调。
与7月调查结果相比,除零售贸易和通讯服务业外,调查对象其他行业的景气指数均上调。其中,信息/技术、能源和建筑业的景气指数上调幅度较大。
区域经济活力更多来自市场活力,目前市场活力受到内外的共同挑战,内在挑战主要是消费不足,外在挑战主要是海外疫情反弹,导致区域经济的景气指数下调。但是政策红利下市场预期信息行业较为集中的深圳产能扩张,景气指数上调。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此轮稳增长的产能扩张的政策更多利好新兴产业集聚的二三线城市。随着大城市“房主不炒”的政策落地,市场下调北上广深的房价景气指数。基数效应的影响下香港和天津的房价指数向上调整。
与7月调查结果相比,调查对象各地区中除深圳和天津外,其他地区的经济景气指数均出现下调。8月最高经济景气指数为深圳,为55.00;香港经济景气指数最低,为10.00。其次,从房价景气指数来看,与7月调查相比,除香港、天津和重庆外,调查对象其他城市的房价景气指数均出现下调。本期调查中,天津、广州和深圳的房价景气指数最低,为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