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加勒比海风云:美国武力威慑委内瑞拉的动因与争议及背后国防政策流变

作者:Rain 发布时间:2025-09-15 14:07:56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引言

2025年8月底至9月初,在特朗普所签署相关行政令政策授权下,美军在委内瑞拉附近加勒比海海域展开大规模军事部署,以“打击武装贩毒团伙”为名构建海空威慑体系;同一时间节点,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允许国防部使用“次级名称”战争部,并推动永久改名。这两大事件并非孤立——前者是特朗普政府新国防政策的“实战试炼”,后者是其战略理念的“符号落地”,二者共同勾勒出美国国防从“防御威慑”向“进攻优先”转型的初步图景,却也留下核心疑问:这场改革究竟是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的长期布局,还是仅为短期政治动员的工具?


01

威慑动因与执行策略


(一)目标选择与定位


特朗普此次选择将委内瑞拉作为最新的战略博弈布局点,背后存在多重动因。其一,最直接动因即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坚决打击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相关行为体,特别是造成芬太尼(fentanyl)大量流入等毒品问题与非法移民入境问题的以“阿拉瓜火车”(Tren de Aragua)为代表的拉美贩毒集团特朗普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拉美地区中以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等国的武装贩毒组织是导致芬太尼及其他非法药物大量流入美国的“罪魁祸首”之一。同时这些贩毒组织深度卷入所在国内部的武装冲突,造成大量平民流离失所与社会失稳,间接导致大批平民沦为非法移民并集体向美国迁入。


毒品与非法移民问题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的施政关键议题,拉美贩毒组织的存在加剧了相关问题严重性并连锁传导至美国国内,对美国形成“安全化”风险的同时与特朗普所推行的政策纲要产生对立冲突,令其无法容忍。2025年8月8日,特朗普正式签署行政令授权国防部“准备相关选项”,可动用军事力量,包括出动特种部队等方式,对被美国列为“外国恐怖组织”的拉美贩毒集团展开打击。此举为后续美军在委内瑞拉展开部署提供了政策规范与行动依据。


图片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和芬太尼药丸。特朗普正在考虑使用军事力量来打击被认定为外国恐怖组织的拉美毒品贩子。

图片来源:DEA/Getty


其二,特朗普与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的个人政治恩怨积重难解。特朗普数次指责马杜罗为“世界上最大的毒品贩子之一,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指控其与委国内及拉美其他地区活跃的武装贩毒集团合作,向美国输入掺有芬太尼的可卡因。2025年8月7日,美国司法部长帕姆·邦迪(Pam Bondi)宣布提供5000万美元的悬赏,以获取有助于逮捕委内瑞拉总统尼古拉斯·马杜罗的信息。邦迪指出马杜罗自2020年以来便一直面临美国司法部的正式毒品贩运指控,同时强调“在特朗普总统的领导下,马杜罗将不会逃脱正义,将为他的卑鄙罪行承担责任”。


美委双边外交关系的断层割裂早已不是秘密,在中央情报局(CIA)等多个美国涉外政府/非政府机构或组织多次参与策划、主导实施有关颠覆马杜罗政府的武装行动及扶植以瓜伊多(Juan Gerado Guaido Marquez)为代表的反对派掌权失败后,以“打击毒品犯罪”为名是特朗普政府对马杜罗政府发起军事干涉的最新战略叙事。 该战略叙事进一步框定了马杜罗的“敌意”身份,强化了马杜罗“犯罪行为”对美国国家安全威胁的话语力度。通过将叙事焦点设置在马杜罗与贩毒集团勾连严重影响美国国计民生上,为美国军事力量介入提供合法性与实际可操作性保障。


其三,特朗普政府深层战略动机是攫取委内瑞拉拥有的核心战略资源。据路透社披露:美军此次行动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高压迫使委内瑞拉开放境内石油资源,以缓解美国在中东和俄罗斯制裁背景下的能源安全压力。委内瑞拉拥有全球最大已探明石油储量,且其重油资源与美国本土炼油设施高度互补,控制委内瑞拉石油出口将显著增强美国对全球能源定价权的主导力。美军出动海空力量不只以武力威慑委内瑞拉政府,更意图形成海空封锁网切断委内瑞拉关键战略资源的运输与传送途径,力求使委内瑞拉在重重封锁下受困于内部政治、社会双重压力与外部持续性封锁下最终屈服或妥协。


图片

2025年8月22日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出席活动的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

图片来源:Juan Barreto/AFP/Getty Images



(二)具体实施与操作路径


美军此次威慑行动部队构成特点鲜明、作战意图清晰。首先,从出动的海军力量来看,目前在目标水域实施作战任务的共有8艘舰艇。分别为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3艘、黄蜂级两栖攻击舰1艘、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2艘、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1艘,以及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1艘。


美军此次海上力量暂时性舰艇构成及作用。

表格来源:笔者自制。


美国《战区》网站分析认为,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与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是此次威慑行动的主要火力来源,而洛杉矶级核潜艇更多是作为一种具象征意义的威慑标志进行部署。驱逐舰与巡洋舰所搭载的“战斧”巡航导弹已在实战中多次受到检验,随时可以瞄准委内瑞拉境内目标实施密集打击;良好机动性使二者可以通过快速机动与迂回穿插,极大程度干扰委内瑞拉国防力量的跟踪监视行动,分散其宝贵反制力量的注意力。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的隐蔽性使其成为这组舰艇编队中的威慑核心,将迫使委内瑞拉国防力量需要时刻保持高度戒备;机动过程中可以作为显著的威慑标志对委内瑞拉军方及政府传递优势压迫信号;战备状态时则可以联动导弹驱逐舰与巡洋舰以提供更加丰富的火力打击资源。而两栖攻击舰则可以搭载一定数量的战斗机执行相关任务,在编队中担任“准航母”与指挥控制中心的角色,为空中侦查与打击提供作战平台的同时更可以统筹编队任务的执行。两栖船坞登陆舰则负责搭载海军陆战队远征队队员,必要时可以迅速进行近岸兵力投送与快速反应力量展开。


总体来看,这只海军编队兼顾了火力打击、隐蔽威慑、空中察打、兵力投送等功能于一身。编队的快速机动能力能够保证威慑信号及时有效传递至风险点;火力覆盖能力可在进一步提升威慑效力与信度的同时拓展打击边界;一体化联动能力可以及时高效调配已有资源使其各自发挥最大功效。再者,从部署的航空力量来看,除了两栖登陆舰上搭载的舰载机之外,美军还在波多黎各机场另外部署了10架F-35隐身战斗机,可在局势复杂时及时出现在关键战位提供可观的打击能力,弥补舰载机出动存在间隔时间、任务可能损耗等缺陷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火力投送能力与扩大打击覆盖范围,有力保障了威慑舰艇编队的空中打击能力,拓宽了任务有效界域。


图片

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硫磺岛号(LHD 7)是正在加勒比海进行打击毒品行动的大型部队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U.S. Navy photo


美军此次海空联合出动不仅有助于检验部队的实战水平与装备的实战效用,更是深化完善其体系化作战架构的一次有力尝试。此次军事行动也将为特朗普与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力推的“大军改”提供一个有限样本,同时向潜在战略竞争对手传递“美国依然保有世界一流武装力量与作战能力”的强烈威慑信号。


(三)威慑行动合法性争议与限度讨论


2025年9月2日,特朗普下令美军对加勒比地区公海上一艘美方认定的“贩毒船只”开火,导致船上11名被美方称为“委内瑞拉毒贩”的人员死亡。该事件直接引发美国国内与国际舆论的激烈讨论,即关于美军在此次行动中武力使用的界限与合法性问题。


图片

美军公布的击沉“贩毒船只”实时作战画面,此举引发国内外极大争议。图片来源:The Guardian


支持特朗普政府此举的声音认为,美军此次行动体现了对毒贩的“零容忍”态度,能够及时摄止毒贩们猖獗的毒品交易活动,展示美军的强大武装力量与军事实力。对于批评特朗普“草菅人命”、“冷血无情”的声音,这部分特朗普支持者则认为此刻批评特朗普是“双标”行为:他们认为美军“不分敌我,不加识别”的作战行动已经持续了数十年。譬如前总统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军在中东地区不仅扰乱他国秩序,还不顾附加伤害风险,在杀死恐怖分子的同时导致大量无辜民众死亡。


不过,目前国际上批评特朗普及美国政府此举的声音占绝大多数。《卫报》评论称特朗普此举无疑开创了“无比危险的先例”。其认为美方做法的“危险性”在于:美军并没有按照国际上通行做法与行为规范、执法流程来拦截涉嫌贩毒的船只并依法逮捕船上人员,通过法律审判确定他们的罪责和刑罚,而是直接选择武力击沉船只。在没有证据显示船上人员拒捕并向美方开火,即动用武力并非美方唯一可行办法的情况下,美方直接武力执行的做法等于让船上人员失去接受审判与定罪的机会。


美国国内也存在不少反对声音,对于总统使用武力的权限与合法性问题展开激烈辩论。首先是政府内部,美国国防部9月5日突然取消了原定于上午为众议院和参议院几个关键委员会提供的机密简报。与此同时,国会立法者和工作人员希望询问政府官员关于袭击的法律依据,并获取基本细节,如哪个军事单位执行了攻击,使用了什么类型的弹药以及确定船上人员身份和意图的情报收集情况。


结合美国相关行动的历史实践经验来看,2001年,美国国会明确确定美国与基地组织处于战争状态,正式将基地组织标记为合法允许美国在国内法和国际法下杀死的战斗人员。然而,美国国会并未对“阿拉瓜火车”等贩毒集团采取同样的行动。


从法律效力分析,根据美国法律,将一外国组织指定为外国恐怖组织(FTO)赋予总统施加金融和法律处罚的权力,如制裁等惩戒行为,但这并不自动授权总统使用致命武力。根据美国宪法第二条,总统在国家利益需要且不构成宪法意义上的“战争”时,有权使用军事力量。过去几届美国政府对这些标准的解释相当广泛,尤其是在与基地组织、“伊斯兰国”和其他不断演变的伊斯兰恐怖组织的长期斗争中多次泛化该法律条文。法理概念解释的模糊不清与实践中巨大的自主操控空间也使得有关特朗普本次命令合法性争论愈演愈烈。但是,相关法律专家指出:这种模糊的权力仍然要求总统证明其目标是合法的军事目标,应该根据国际法和国内法被视为战斗人员。贩毒集团成员和毒品走私者传统上被视为享有正当程序权利的罪犯,而不是敌方战斗人员,特朗普政府尚未提供超出外国恐怖组织辩护的理由,即它与“阿拉瓜火车”集团处于武装冲突状态。


图片

2025年9月2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华盛顿特区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回答记者提问。图片来源:Reuters


据媒体报道,特朗普在9月5日给众议院共和党议长迈克·约翰逊和参议院共和党参议员、参议院临时主席查克·格拉斯利致信,正式通知国会有关这次打击的情况,但除了模糊地引用其根据美国宪法第二条的权力外,并没有提供太多细节。对此,白宫发言人安娜·凯莉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次打击完全符合武装冲突法”,暗示美国政府希望将战时规则适用于贩毒集团。但是白宫官方的说法并未说服质疑者,‘这是合法的填词游戏,’专门研究战争权力问题的前国务院律师布莱恩·芬尼甘认为,特朗普政府在努力构建一个“合法填词游戏”:“他们抛出很多词,但这些词不一定能组合成一个连贯的法律依据。”


与此同时,民主党人也对特朗普政府此举表达质疑与不满。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民主党领袖亚当·史密斯与前奥巴马政府国防部法律顾问杰·约翰逊均认为特朗普此举合法性与合宪性都值得商榷。他们指出,将贩毒集团定性为“恐怖组织”并不自动赋予总统使用致命武力的权力,且此次行动可能违反《战争权力决议》——该法律要求总统在未经国会授权的情况下,需在60天内终止军事行动。二人进一步警告称,特朗普的做法开创的“危险先例”,即总统可单方面将低级别犯罪行为重新定义为“国家安全威胁”,从而绕过国会监督。


综上观点,特朗普此次授权打击的行为引发美国国内对总统权力过度膨胀,国会监管职能逐渐丧失,传统意义上的“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体系愈发面临瓦解风险的担忧。在特朗普未来任期中如果对其权力范围不加限制可能会导致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对传统美国国家权力结构设计产生深层冲击。同时,国际社会也普遍担心美国愈发直接的武力表达倾向,不受约束的武力行为肆意剥夺自然人权利的案例层出不穷,进一步加剧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不信任与反感,美国的国际信任与自由民主形象愈发滑向负面深渊。



02

从“国防部”到“战争部”:更名背后的防务政策改革逻辑

2025年9月5日,特朗普正式签署行政令,允许国防部在官方场合使用“战争部”作为次级称谓,并推动国会批准永久更名,以强化军事进攻性定位。结合此次对委内瑞拉的军事威慑行动,我们可大致窥见特朗普政府全新的国防政策流变图景。


图片

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图片来源:The NewYork Times.


将时间线往前拉回,自2010年后,美国防务改革已呈现“从全维扩张向重点聚焦”转向。这段时间内,美国国防政策虽出现转向势头,但国防部的总体职能定位与结构框架尚为稳定。奥巴马政府时期,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但仍保留“全球威慑”框架,国防部核心定位是“维护全球秩序稳定”;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开始收缩美军中东兵力,尝试推行“大国竞争”叙事导向,但未突破“防御性威慑”的话语体系;拜登时期,继续推行“大国竞争”策略,但侧重“同盟协同”,防务改革仍以“制度性调整”为主。本次国防部更名事件本质是美国防务体系改革进程的阶段性具象化,既延续了近年以“大国竞争”为核心的改革主轴,也深度贴合特朗普2.0时代对外战略的务实功利倾向,需从历史脉络一致性与未来战略适配性两个维度拆解。


图片

特朗普与展示国防部更名行政令签署的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从脉络延续性来看,2018年以来,美国防务改革已完成从“全球反恐”到“大国竞争”的核心转向。查阅美国国会官方政策文件,《2018国防战略报告》《2023国防战略报告》连续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俄罗斯为“严重威胁”,改革主线始终围绕“如何高效应对大国全域竞争”展开。


此次国防部更名,本质是对这一主线的机构层面深化,具体体现在两点:其一,职能定位的“竞争导向”强化。近年美国防务改革的核心动作,是打破传统军种壁垒、推动“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即把不同军种力量进行整合,而非泾渭分明式的各司其职,力图发挥各军兵种优势作战效能与战略资源集中化统筹区域化分配。此次更名,正是将前期作战层面的整合,升级为部门定位层面的明确——即国防部不再是单纯的军事管理机构,而是大国竞争战略的核心执行载体,与此前改革的“全域整合、靶向威慑”逻辑完全一致。


其二,是资源配置的重点聚焦与延续。近年美国国防预算的倾斜方向,已清晰指向“放弃全球撒网、聚焦关键赛道”的改革思路。可以预见的是,此次更名将伴随内部机构合并,本质是通过组织架构优化,减少预算分配中的官僚内耗,确保资源更精准流向印太对抗、大国技术竞争等“核心战场”,这与近年“资源向关键领域集中”的改革路径高度契合。


从适配特朗普2.0时代对外战略的调整导向来看,相关对外战略尚未完全落地,但结合其2024年竞选纲领及前期执政逻辑,“务实功利、美国优先、总统主导”三大特征已明确,此次国防部更名恰好成为适配这些特征的“制度接口”。第一是服务“美国优先的成本管控”逻辑。特朗普首任期曾多次要求北约盟友提高军费分摊比例,核心是“减少美国在非核心利益区的防务投入”;2024年竞选纲领中更明确提出“停止无意义的全球干预,将防务资源用于本土安全与大国竞争”。此次更名可能涉及非核心职能剥离,本质是通过机构瘦身降低防务成本,让国防部更聚焦于对美国直接利益产生影响的事项,完全贴合其“少花钱、办大事”的务实倾向。


第二是适配总统主导的决策效率需求。特朗普执政风格强调“行政权集中、决策快速落地”,此次更名将可能带来层级简化落地,如减少跨部门审批环节、强化国防部长对各军种的直接指挥权。本质是削弱传统官僚体系对决策的牵制,让国防部更易响应总统的即时战略需求。调整后的国防部架构能更快完成资源调配与执行,这是对其“强人决策模式”的制度适配。


图片

五角大楼工作人员为新的国防部标识准备了一面墙。此前,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命令国防部重新命名为战争部。

图片来源:Reuters.


综上,国防部更名看似是名称调整,实则是美国近年“大国竞争”防务改革的收尾性机构动作,也是为特朗普2.0时代对外战略铺路的“前置性制度准备”。其核心逻辑是让防务体系既延续历史改革惯性,又适配新执政者的战略偏好。


03

特朗普国防改革的“非传统性”:个人意志与战略规划的张力

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国防改革,彻底打破了美国自冷战以来形成的“制度主导、多方协同”的传统防务调整框架,呈现出以个人意志为核心、政治目标为导向的鲜明“非传统”特征,其与战略规划间的内在张力贯穿改革全程。美国传统国防改革中,“国会-国防部-智库”构成的“铁三角”是决策核心,需经过多轮战略评估、听证论证和立法程序,确保改革贴合美国长期安全需求。而此次改革完全颠覆这一模式,形成“总统指令-部门执行”的单线路径。


(一)核心驱动:从“制度协同”到“个人意志绝对主导”


美国传统国防改革中,“国会-国防部-智库”构成的“铁三角”是决策核心,需经过多轮战略评估、听证论证和立法程序,确保改革贴合美国长期安全需求。而此次改革完全颠覆这一模式,形成“总统指令-部门执行”的单线路径。


特征一是决策闭环高度集中。无论是“战争部”更名的符号化调整,还是加勒比海军事部署的实战行动,核心指令均直接源自特朗普本人,而非国防部的专业论证或国会的集体决策。“战争部”次级名称的启用,未经过五角大楼常规的战略研讨流程,仅由总统顾问团队草拟方案后直接签署行政令;委内瑞拉威慑行动的兵力规模、打击目标,也由特朗普与少数核心幕僚敲定,国防部长赫格塞斯的角色仅限于“确保执行到位”,而非提供专业决策建议。体现了以特朗普个人为绝对核心的决策圈层与传统决策方式的分离与区隔。


特征二是专业论证环节缺位。改革未启动任何系统性战略评估,也未征求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等主流防务智库的意见,更未向国会相关委员会提交详细改革方案。这种“跳过论证直接落地”的模式,导致改革逻辑严重依附于特朗普的个人施政议程——打击贩毒集团对应其“解决国内安全痛点”的竞选承诺,对委内瑞拉施压则服务于“强化西半球控制力”的个人战略偏好,而非基于美国全球安全环境变化的专业判断。



特征三是制度制衡机制失效。传统改革中,国会通过预算审批、听证监督等手段制约行政部门,国防部也可依托专业体系对不合理指令提出修正。但此次改革中,国会多次要求国防部提交委内瑞拉行动的详细报告均被拒绝,特朗普以“总统行政特权”为由绕过国会监督;国防部内部的专业意见通道被压缩,多名持不同意见的中层将领被调岗,形成“执行层无条件服从决策层”的非正常状态。


(二)行动逻辑:政治动员目标凌驾于长远战略布局


特朗普国防改革的核心诉求,是通过“显性军事行动+符号化政策调整”实现短期政治动员,而非构建可持续的长期防务体系,这种“重短期效应、轻长远规划”的逻辑,与传统国防改革形成鲜明对比。


对内聚焦选举动员,以服务自身与党派政治议程。改革的诸多举措均精准指向保守派选民群体。其中,“打击拉美贩毒集团”叙事,直接呼应美国中西部“铁锈带”选民对芬太尼危机、社会治安的焦虑,通过媒体渲染美军击沉贩毒船的画面,塑造特朗普强硬解决民生问题的形象;“战争部”名称则刻意唤起部分选民对美西战争、二战胜利等的历史记忆,利用尚武叙事凝聚民族主义情绪,对冲其在经济政策上的支持率下滑。曾在布什和奥巴马政府担任关键职位的陆军军官道格拉斯·卢特认为,此次更名是将美国国防政策“重新带回杜鲁门时期”,富有冷战时期的战略色彩。这种“用国防改革服务选举”的操作,与传统改革中“国防政策独立于短期政治周期”的原则完全背离。


对外则侧重形象塑造,建构威权式的个人画像与极具攻击性的国家形象。改革的海外行动以展示实力为首要目标,而非解决实际战略问题。《华盛顿邮报》评论分析认为,美国在加勒比海的军事部署虽规模庞大,但并未形成对委内瑞拉的长期有效威慑——美军仅进行了象征性缉毒行动,未真正摧毁“阿拉瓜火车”集团的核心网络,反而因击沉船只导致平民伤亡引发国际争议;“战争部”名称虽引发全球关注,但未配套出台相应的军力建设、同盟协调方案,本质上是通过改名传递“美国将更主动用武”的信号,以对冲民众对美国霸权衰退的担忧,而非解决美军在印太、欧洲等关键区域的实际能力缺口。


图片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和国防部长彼得·赫格塞思于8月26日在内阁会议上。图片来源:The Washington Post.


总体来看,此次改革暴露了政策长远规划严重缺失的关键性漏洞。美国传统国防改革均有明确的长期目标与分步实施路径,但特朗普政府的改革未提出任何明确的“5年或10年长远目标”,既未说明国防部更名后美军的核心任务调整方向,也未界定对委内瑞拉等“后院国家”的长期战略定位。这种只做表面文章、不填深层漏洞的状态,导致改革更像一场政治表演,而非真正的防务体系升级。


04

结语

特朗普政府的委内瑞拉军事威慑行动与国防部更名行政令,共同构成了一场“符号先行、实战跟进”的国防改革试炼:前者检验了“进攻性威慑”的实操可行性,后者确立了新的防务话语体系。但这场改革的核心矛盾始终未解决——它究竟是美国应对大国竞争、能源安全的长期战略选择,还是仅为特朗普凝聚政治支持的短期工具?


若为前者,美国需填补战略规划缺失与同盟信任流失的漏洞;若为后者,当短期政治目标达成后,这场激进改革可能沦为“烂尾工程”,进一步加剧美国内外战略的混乱。无论如何,国际社会都需警惕这种模糊战争边界、单边滥用武力的倾向,其已成为全球安全新的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