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激励与管理层膨胀》

作者:张延人 发布时间:2025-10-09 09:57:53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复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延人专著《组织激励与管理层膨胀》最近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联合出版,该书从组织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官僚机构膨胀的内在机制,探讨了引发这种现象的隐性约束。在工业和前工业时代,这些隐性约束只能通过增加管理层级和规模来加以满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研究挑战了管理层膨胀是一种组织效率损失的传统观点,揭示了其背后的经济理性——管理层膨胀并非简单的“低效率”现象,而是科层组织为应对多重隐性约束而保持人员冗余的次优选择。然而,数字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终将削弱传统科层制度的合理性基础,并悄然预示着一种新的可能:未来的官僚机器或许能够超越传统的“创建—膨胀—崩溃”循环,迈入“算法治理”的全新时代。


图片

《组织激励与管理层膨胀》

张延人 著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问题

1.2 理论结构

1.3 相关文献

1.4 实证案例


第2章 模型设定

2.1 偏好、技术与技术

2.2 企业利润

2.3 政策R-R下企业的净现值

题外话:关于“结论先行”的策略


第3章 最优均衡:管理层人力资本积累

3.1 分析与结论

3.2 参与约束:命题1的证明

题外话:理论工作背后的“大力出奇迹”


第4章 次优均衡: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4.1 分析与结论

4.2 工人的激励相容:命题2的证明

4.3 随年龄而变的工资

4.4 工人规模为连续量:推论1、2和3

题外话:关于表述的认知可及性


第5章 第三优均衡:委托人的道德风险

5.1 分析与结论

5.2 企业的激励相容:引理1的证明

5.3 双边道德风险下的均衡:命题3的证明

题外话:关于理论“完成度”


第6章 平局下的偏袒行为

6.1 设定、分析与结论

6.2 偏袒与激励成本:引理2的证明

6.3 内生偏袒:命题4的证明

题外话:关于学术品味


第7章 基于固定产出标准的晋升

7.1 固定标准的晋升

7.2 理论分析与结论

题外话:关于理论直觉


第8章 状态依赖的雇佣合约

8.1 设定、分析与结论

8.2 固定劳动合同的最优性:命题5的推导

题外话:关于论文,专著与饭局


第9章 工人层人力资本积累

9.1 设定

9.2 分析与结论

题外话:关于交流与发表


第10章 进一步讨论与总结

10.1 理论贡献

10.2 现实案例

10.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韦伯(Max Weber)曾指出,科层制度的兴起既标志着组织治理效率的革命性突破,展现了其具有的“形式理性”优势,又不可避免地使官僚体系陷入自我扩张的循环,最终形成“实质非理性”的组织困境。自古以来,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随着时间的流逝,几乎所有科层组织都面临着管理层膨胀的问题: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的管理者与直接参与生产的一线员工之间的比例,常常显得格外失衡。这一现象如此顽固地存在于所有文明形态之中,却在经济学的殿堂里长期徘徊在边缘地带。


少数独具慧眼的经济学家曾试图解开这个被称为“帕金森定律”的组织谜题。例如,贝克等人(Baker et al., 1988)指出,当组织将员工的晋升作为主要激励手段时,管理层的膨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管理层的规模无法通过自我增长为一线员工提供足够的晋升机会,缺乏激励将使得组织逐渐走向衰退。尽管这一想法具有很强的洞察力,但在过去三十年里,始终没有发展成正式的经济学理论。这种理论缺位不仅影响了我们对组织效率的理解,更限制了我们改善组织治理的能力。


令人感到鼓舞的是,我的学生张延人博士敏锐的感知到了用正式的经济学理论解释科层组织自我扩张这一现实问题的重要性,并以其在组织经济学领域的工作为基础撰写了本书。本书在经典的拉齐尔-罗森锦标赛理论(Lazear和Rosen, 1981)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迭代结构的动态模型,深入探讨了管理层人力资本的积累、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以及委托人的道德风险如何共同影响组织的晋升规则和人事制度,并最终导致管理层规模的向上扭曲。作者的理论发现挑战了科层组织的自我扩张是“实质非理性”的传统观点,揭示了其背后的“实质理性”——管理层的“人浮于事”并非简单的“效率低下”,而是组织为应对多重隐性约束而产生的次优结果。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官僚膨胀就像通货膨胀,人人都知道它的存在,却难以找到根治的良方。


我认为,本书对以下三类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对于专注于组织理论研究的职业经济学家而言,科层组织中管理层的膨胀是贯穿人类历史的普遍现象,但这一现象在劳动与人事经济学领域的经济解释却相对薄弱。例如,2012年出版的《组织经济学手册》中,无论是拉齐尔(Edward Lazear)和奥耶(Paul Oyer)撰写的人事经济学综述,还是瓦尔德曼(Michael Waldman)关于内部劳动市场的论述,均未提及这一重要话题。若有专业学者与我一样认为这一议题既有趣又至关重要,则阅读本书将有助于其深入了解相关研究文献的来龙去脉和作者在这个领域所获得的最新进展。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第十章的总结部分还列举了一些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非常期待本书的读者能够从中汲取灵感,推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本书也为有志于理论创新的青年经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许多学术论文和专著中,作者往往抹去思考过程中的杂乱痕迹,单纯展示最终的完美成果。正如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所言:“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常常需要从高高在上的一般性原理跃下,俯身于纷繁复杂的现象之中,用敏锐的嗅觉捕捉有价值的想法。”然而,就像一位食客无法仅通过品尝美食而成为大厨一样,那些渴望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学生也常常难以通过阅读文献来习得原作者的思考过程。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不仅展示了其理论发现,还乐于分享理论研究中的隐性知识,包括“结论先行”的写作策略、理论模型的构建与优化、模型精炼性与认知可及性的平衡、如何判断理论的完成度、评估理论贡献的方法,以及如何应对审稿人批评与建议。


第三,本书同样适合所有受过中学教育且对现代经济分析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现代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早在一百年前便采用公理化体系构建理论并基于经验事实检验理论。一方面,这使得经济学科内部的分工日益精细,知识积累日益高效;另一方面,这使得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职业经济学家才能理解同行的工作并评价其贡献,从而形成了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之间的巨大鸿沟。然而,我坚信,真正的学术智慧不在于制造理解的门槛,而在于搭建沟通的桥梁。令人欣慰的是,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采用了直白的叙述风格;在数学模型处理上,也尽量运用最基础的代数知识进行表述。这种写作方式使没有经济学背景的读者也能快速把握核心的理论逻辑,而不必被繁复的数学推导所困扰。


最后,我想指出,书中传达的不仅是对理论的探讨,更是一种对存在的重新审视与思考——所谓人力的“浪费”,所谓组织中“多余的人”,不过是某种时间尺度下的幻觉。当时间的视野被拉得愈加宽广时,许多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其实只是在忙于浪费自己的生命,而那些似乎没有做什么“正事”的人,反而真正展现了对生命最深的敬意。正是这种隐隐的对“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的致敬,让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学术悸动——那是一种对超越性的追求,一种试图穿透时间壁垒的思想张力。这种超越并非刻意追求的学术野心,而是沉思者与生俱来的时间感知力。在这个意义上,本书最珍贵的,或许并不在于它试图给出的答案,而在于它为新一代学者打开的广阔想象空间——那是一片尚未开垦的理论沃土,静静等待着未来的思想耕耘者前来探索。

                               

张军

2025年7月10日写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