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10-09 20:23:41 来源: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收藏本文
2025年9月26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举办“复旦中东名家讲坛”第二十讲。科威特萨巴赫家族王室成员、科威特“Research Journey”高级研究员阿努德·易卜拉欣·萨巴赫(Alanoud Ebraheem AlSabah)和埃及赫勒万大学教授马吉德·博特罗斯(Maged Botros)应邀发表主旨报告,题目分别为《中国与科威特文化关系的历史与现状》(China-Kuwait Cultural Ties: Past and Present)和《稳定性与可塑性:埃及的外交政策探析》(Egypt’s Foreign Policy: Stable, Yet Malleable)。
阿努德·易卜拉欣·萨巴赫博士指出,1971年中国与科威特建交,科威特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海湾阿拉伯国家。2018年,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科威特积极参与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整体性合作,包括中阿峰会、中国与海合会峰会、中阿合作论坛、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等。与政治、经贸和能源关系相比,文化交流成为中科战略合作新的增长点。科威特被称为阿拉伯文化之都,中科签订了多项文化合作协议。2023年9月,科威特中国文化中心投入试运营,成为继巴林之后海湾地区成立的第二家中国文化中心。中国自2025年6月起对科威特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进一步推动了中科民间交往与旅游及人文交流。
马吉德·博特罗斯分析了塞西政府时期埃及的对外政策的特点,即稳定性与可塑性。他指出,埃及具有阿拉伯、非洲、地中海、红海、伊斯兰与全球南方等复合身份。埃及东、西、南、北分别面临红海危机、苏丹危机、利比亚危机和加沙危机等四重危机。埃及塞西政府积极应对,构建阿盟、非盟、地中海、伊斯兰合作组织与全球南方等多个维度的合作关系,在动荡的中东格局中塑造埃及的外交政策,体现出埃及作为中等强国的外交方略。
上海财经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萨拉姆·谢里夫(Salam Al-Shareef)对两位学者的报告做了精彩点评,指出两篇报告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拓展的领域。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研究员主持本次“名家讲坛”,并代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吴心伯院长对各位嘉宾的发言表示感谢。
在互动环节,听众就第二届中阿峰会和中国与海合会峰会、美国中东政策、巴以问题的前景、伊朗核问题走向、沙特与巴基斯坦结盟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的师生2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成立于2020年10月,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下设的15个校级研究中心之一,也是“中阿智库联盟”首批中方智库。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6人。“复旦中东名家讲坛”是中心的重要学术品牌,迄今已邀请四十余位大使和国内外中东问题专家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中东研究重大历史、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科建设、区域国别研究和中国特色中东学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丨https://mp.weixin.qq.com/s/9wGLOqpe2KfZ6PetH-_t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