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旨在探讨人工智能崛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建立安全、公平、透明的治理框架,强调需要汇聚集体智慧、促进跨学科合作与数据共享,以负责任、包容性且具有长远社会影响力的方式共同开发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构建更具韧性与可持续社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已不再只是技术创新的前沿,更成为重塑人类生活、工作与治理方式的重要社会力量,呼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构建可信、协同、共赢的全球AI治理体系。
主旨演讲:多维度解析数字时代挑战与机遇
四位重量级学者:傅晓明教授(左上)、朱飞达副教授(右上)、Gilad ABIRI傅教授(左下)及李强教授(右下)分别从不同视角深入阐释了人工智能、数字治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
IEEE Fellow、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德国哥廷根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所讲席教授、复旦大学社会智能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傅晓明以“古代帝国与数字时代的社会流动——AI4SSH视角下的历史与当代社会”为题进行分享。他通过将传统人物志研究方法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从海量历史文献中挖掘社会流动性模式,使大规模跨文明比较研究成为可能。这一基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不仅揭示了古代帝国制度设计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机制,也为当代数字社会的治理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镜鉴。
新加坡管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系统学院副院长、Aptos Move讲席教授朱飞达发表了题为“协同智能与通证经济促进可持续数字未来”的演讲。朱教授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关键治理挑战,特别是在AI应用日益协同化、跨组织化的背景下,如何在数据、模型与算力需要在去中心化的场景中构建可信且充满激励的合作机制。他从协同智能与代币化经济的独特视角,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与Web3技术融合的巨大潜力,并提出通过构建透明数据治理、公平价值分配与高能效去中心化基础设施,培育兼具经济包容性、环境责任感与社会效益的长期数字生态系统。针对AI治理挑战,他特别分析了数据贡献量化与利益分配机制的重要性,提出通过“信任-激励”双支柱解决方案构建可持续的数字协作生态。朱教授还通过案例解析,展现了技术融合如何助力企业与社会实现从孤立创新向共享共赢的可持续数字增长范式转变。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Gilad ABIRI以“规范人工智能合法性”为题,深入探讨了当前人工智能治理的核心挑战。ABIRI教授指出,当前AI治理过度聚焦“对齐问题”而忽视了更为根本的合法性问题——如何让公众认可人工智能权威的正当性。他剖析了AI合法性面临的两大障碍:“决策黑箱”和“集体缺位”,并提出双管齐下的解决方案:通过透明化程序使治理机制清晰可辨,同时建立真正体现社区话语权的参与式设计机制。他特别强调,确立AI合法性不仅关乎公众信任,更是算法时代国际合作的基石。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上海市人口学会秘书长李强就“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数智养老”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李教授指出,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仅用32年时间就从老龄化社会迈入超高龄社会,目前有超过2.2亿65岁及以上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3.5亿。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正积极推进智慧养老创新,通过大语言模型语音助手、智能监护设备、远程医疗平台等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养老服务生态。她强调,尽管面临数字鸿沟、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挑战,但政府政策支持与科技企业创新的结合正为全球老龄化社会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圆桌讨论:跨学科视角下的深度对话
论坛设置了两场圆桌讨论,从不同维度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治理与发展议题。
第一场圆桌讨论以“AI × 治理:社会公益的共同进化、对立与协同作用”为主题,由朱飞达副院长主持。与谈嘉宾包括傅晓明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高奇琦,以及Gilad ABIRI副教授。
嘉宾们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治理机制相互塑造——历史上看似“放松监管”的条款(如《通讯规范法》第230条)曾推动互联网平台迅速成长,同时也带来了虚假信息与责任缺位的治理难题。围绕数据与隐私保护,嘉宾们一致认为,AI治理应在法律、伦理与技术之间形成多层次互动,通过差分隐私、分布式计算等技术手段,在数据安全与社会价值之间实现双赢。讨论最后指出,AI治理的核心不在“管”与“不管”的对立,而在于通过跨学科与跨国协作,将科技向善的理念真正落实于制度与实践之中。
朱飞达副院长(左一)主持以“AI与治理”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与会学者傅晓明教授、高奇琦教授、Gilad ABIRI副教授(从左至右)就人工智能治理的多元路径分享见解。
第二场圆桌讨论聚焦“为什么AI领导力很重要:重新思考商业、人才和价值创造”,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宇主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钊教授、新加坡管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系统学院教授Siau Keng Leng、Vland.live公司创始人兼CEO金秋远,以及NexsalesAI公司创始人兼CEO李秉阳等嘉宾,从学术与产业双重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领导力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商业价值重构路径。
讨论从“AI如何重塑领导力与商业模式”展开。嘉宾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不仅正在改变企业的运营逻辑,也在重新定义领导力的内涵与边界。讨论组中提到AI时代的领导者需要兼备通用型与专业型素质,能够在跨领域环境中实现知识迁移与整合,展现系统性思维与人机协作能力。
来自产业界的声音则指出,AI正在推动商业从线性增长迈向智能驱动的系统性跃迁。嘉宾们认为,未来的企业领导者应具备战略敏捷性与技术理解力,以引导组织把握智能经济的机遇;同时,在AI、区块链与数据安全等技术融合的背景下,更需在创新与伦理、增长与责任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在“为什么AI领导力很重要”圆桌讨论现场,主持人刘宇副教授(左一)与嘉宾陈钊副院长、SIAU Keng Leng教授、金秋远、李秉阳(从左至右)就AI时代的领导力与商业创新展开深入探讨。
展望未来:构建负责任的数字文明
本次论坛的圆满举办,标志着复旦大学与新加坡管理大学在人工智能、数字治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迈入新阶段。来自中国、新加坡、德国的专家学者在跨国交流中形成了多元共识: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演进,人类社会亟需以全球视野、包容精神与协作机制共同塑造数字文明的未来。
论坛不仅成为区域学术对话的重要平台,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关于AI治理、数字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亚洲经验”。未来,两校将继续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合作与社会实践,将原本的双边合作成功升级为多边协作,充分利用各方网络资源,把亚洲的研究与洞见有力推向国际舞台,形成更大范围的知识和影响力共振,共同为建设安全、公平、可持续的智能时代贡献思想与行动力量。
在2025年“复旦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人工智能、数字治理与可持续社会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与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江莉莉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出席并见证。此一重要时刻不仅为论坛画上圆满句号,更标志着两校在科研与教育领域合作的新篇章正式开启,未来双方将围绕人工智能治理、计算社会科学、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老龄化应对等前沿领域,共同探索创新路径,助力社会可持续进步。
来源丨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2264783220/86fdd9740010399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