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姚凯:强化新质生产力人才的战略支撑作用

作者:姚凯 发布时间:2024-07-07 13:08:30 来源:技术经济+收藏本文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为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方向和基本遵循,有利于搭建新质生产力人才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

关于新质生产力人才的提法,有人提出新质人才,笔者则比较侧重于新质生产力人才,新质人才相对比较宽泛,边界不够清晰。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的重要载体是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产业,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视角做好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和战略支撑,但是单就教育、科技、人才这三个方面,很难有唯一的目标或动力来贯通。贯通的载体是什么?笔者认为是新质生产力产业,包括类似于科创板的赛道,以及未来产业等,围绕产业发展,通过很好的平台能够将教育、科技、人才聚焦,形成良好贯通机制。应当围绕产业发展谈教育改革、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围绕产业发展谈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

新质生产力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主体,新质生产力人才实际上是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主体性,即推进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主体。主体性包括自主性和超越性。自主性,在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人才集聚、人才发展等战略决策和实施,这不仅使战略决策和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数据化和量化,还大大拓宽了主体认知和决策能力水平,同时提高了新质生产力人才主体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实施能力和效用。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为新质生产力人才主体提供了发挥精神潜能的机会,人们头脑中的很多想象会因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推动和链接成为客观现实。大数据通过各种算法增加了科学决策的动力,提高了决策水平和能力,在实施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实施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为自主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人人都可能会成为经营者、艺术家、管理者、决策者。超越性,资源的使用会产生损耗,人工智能、财务资源的使用很可能也会产生损耗,但大数据使用的过程不仅不会损耗,还会产生价值增值。同时,在大数据技术将人与自然万物都量化为数据的时候,就进入了非线性相关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主体和世界都不会再被紧紧地束缚于因果系列封闭型的链条中,主体会获得更多自由和选择,从而实现主体的超越性。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人们可以超越性地主动选择与上下游任何其他主体进行合作,进行价值共创、共赢,现在更加强调新质生产力人才作为主体之间的协同、协作,自由的合作等,这可能是新型生产力对应新型生产关系的特点,人处在生产关系之中,自然也在这方面有所体现。 

在此基础上,新质生产力人才具有协同性,新质生产力不仅仅体现为现有生产力量的扩大(如开垦新土地),还会引起社会分工的发展。所以在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下,新的社会分工形式不断涌现,于是产生了新业态、新职业、新分工。在新型生产关系背景下,应该鼓励人才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跨结构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人才之间的思维碰撞,支持多元化人才、非标准化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要进行更多的科技、金融、人才、数据、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协同,这样可以实现大市场生态,打破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让新质生产关系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能够逐渐地自然发展形成。

其次,新质生产力人才具体包含以下五种人才。

第一,引领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科学家。从863计划到973计划,再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这些都是战略科学家成长的土壤。战略科学家研究的项目具有开拓性强、周期长、耗资大的特点,不应该是短、频、快的。围绕新质生产力从0到1的突破,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科学家队伍培养的支持计划,培养具有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力、广泛影响力、组织大兵团作战能力的战略科学家,应着重关注能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颠覆性创新的科学研究引领者、战略科学家。以色列、美国的科学家在颠覆性创新中有突出的表现,我们要反思一下在战略科学家培养方面是不是能够更多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培养具有颠覆性科学研究的战略科学家。

第二,产业发展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他们是引领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的主力。在科技创新事业实践中,要一体化部署领军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激励等工作,以便在国家一些重大计划、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激励建设等方面能够发挥作用。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中关键主体的作用,科研院所和大学与产业一线接触少,对市场缺乏了解。美国战略科学家范内瓦·布什在《科学:无尽的前沿》一书中提出,为了确保大学和私营企业、研究机构有足够的人才,国家的研究机构不能够同大学和私营企业抢人才。例如,美国NASA(NationalAeronauticsandSpaceAdministratio)作为领头机构把大量的工作项目交给大学和公司的研究机构,在企业高度参与科技研发的背景下,诞生了一批如谷歌、SpaceX在内的科技巨头公司,也为硅谷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奠定了基础。虽然中国的国情和西方国家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企业要发挥作用,尤其是一些创新力度非常足的初创期企业,要提前布局、大力投资,让他们成为创新的发动机。

第三,熟练掌握管理新质生产力资料的人才。他们既懂得产业生产传统工作,同时又能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质生产力资料,因此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如新蓝领或紫领人才,他们能够畅通数字化、智能化和产业融合。各类院校要积极探索市场化人才培养模式,克服教学落后于经济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定制化、经济化、专业化人才全经济周期培养模式,探索和引进具有标杆效应、市场广泛认可、跨领域、多技术融合的企业认证作为考核学生的依据。

第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体应用的创新型服务人才。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和美国自然基金委的管理制度,是培养一批复合型职业经理人,为颠覆性项目筛选、上下游产业对接、整合资源促进产业落地服务。此类专业人才是我国急需培养的中坚力量。

第五,富有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他们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源头活水。在建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宏伟时代背景下,需要对更广泛的年轻人提供更好的条件。

最后,强化新质生产力人才战略支撑的三点建议。

第一,完善全链条、全周期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促进不同类别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的深度融合,围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人才培养、人才服务等方面搭建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同时促进人才生态中有多种主体的知识流、技术流、信息流、物资流等高效流动,促进要素的集聚和融合,有效激发人才创新的活力。在引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同时,同等重视资本投资、知识产权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园区运营等各种创新服务类人才引育,联合风投、银行、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机构为青年人才搭建综合性、系统化的全链条、全周期一体化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财政资金,银行理财资金,社保资金,国有企业、科研机构、民营中小企业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创新人才的支持和服务中。健全源头创新、概念验证、项目孵化、企业成果落地等制度体系。

第二,构筑统一的人才要素大市场,消除人才要素流动壁垒。要紧紧抓住国家京津冀、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等发展战略,进行人才市场整合,从人才评价、使用、流动、奖励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技术规则。在制度、管理、服务、信息等方面形成统一标准,将区域之间的人才互评互认机制推到更广泛的区域。同时,主动对接国际人才评价标准,从人才评价、激励、使用等方面与国际对接,通过打通流动壁垒,提高新质生产力人才流动的开放性。

第三,向全球搭建早期投资主体,发挥市场作用。要有前瞻性眼光,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向全球搭建一些早期创新投资主体,解决小微科创企业融资难、缺资源、缺平台的困难。积极对接新深度科技人才培养,开展面向全球的人才培养和支持计划。打造国际化、信息化科技服务平台,分类建设动态人才数据库,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人才需求、管理、评价等方面的算法和模式,借助信息化和数据化手段,为企业提供人才匹配、创业人才、研发支持、成果转化、政策服务、决策咨询等全方位服务。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发挥高水平人才高地在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引育等方面的领头羊作用,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


本文摘自:《技术经济》2024年第43卷第6期文章《充分激发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引领驱动作用》

引用本文:吴瑞君,李响,章梅芳,冷明,姚凯,陈丽君,石长慧,薛姝,易丽丽,段志伟,陈书洁,陈小平.充分激发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引领驱动作用[J].技术经济,2024,43(6):1-14.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经济》编辑部
2024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