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中美吉隆坡会谈:元首峰会前的博弈

作者:李琛峣 发布时间:2025-10-30 14:14:06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引言

当地时间10月25日上午,中美两国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默迪卡118大楼92层开始举行中美经贸磋商。


距离中美180天关税“休战期”到期仅剩两周。若11月9日后无法延长,美国对华301关税将按原定方案恢复征收,税率高达100%。吉隆坡会谈不仅是为延长关税暂停期所作的最后冲刺,更是为月底可能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中美元首会晤铺设议程、定下基调的关键外交事件。


会谈成果来之不易。它并非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而是在中美双方均承认经贸分歧客观存在后,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艰难探寻妥善解决彼此关切的路径。这不仅是对处在多重贸易博弈下的中国对外经贸政策的定调,更是对未来中美关系在各个领域互动模式的一次预演。


图片

当地时间10月25日至26日,中美两国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中美经贸磋商。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合影

图源:央视新闻

01

吉隆坡谈判:在深水区中艰难前行

经过为期两天、累计逾十小时的紧张磋商,中美双方于10月26日分别对外表示,围绕一系列核心经贸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的交流”,并在若干安排上达成基本共识。这些共识既有务实的突破,也清晰地映照出双方一些难以逾越的鸿沟。


(一)取得若干突破

相较于此前数轮谈判,吉隆坡会谈的成果显得尤为具体、广泛和务实。其中,双方在多个层面取得了共识:


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这是本次谈判最核心、最受市场期待的成果。双方同意将即将到期的关税“休战”再度延长,有效拆除了迫在眉睫的关税炸弹。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更是在会后明确表示,“不再考虑”特朗普总统此前威胁的100%关税计划。这既给中美双方争取了战略缓冲空间,也为全球市场注入了一剂宝贵的镇静剂。


芬太尼关税与执法合作取得进展。美方长期将芬太尼问题与关税挂钩,而中方一贯强调芬太尼泛滥根源在美国自身,但从未放弃禁毒领域的国际合作。此次共识意味着双方可能将芬太尼问题从纯粹的贸易惩罚工具,部分回归到国际执法合作的轨道,为两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寻找合作空间打开了一扇窗。


农产品贸易迎来转机。受贸易战影响,美国大豆等农产品对华出口锐减,沉重打击了特朗普的农业州票仓。美国农民们想要的不是政府的临时补贴,而是“正常的、有稳定订单的日子”。中国将大豆订单转向巴西等其他国家,让美国农民和政客深刻体会到全球第一大市场的不可替代性。贝森特在美国广播公司(ABC)《本周》节目中透露,他也是一名大豆农民:“所以,我也感受到了这种痛苦。”贝森特会后表示,中国将进行“大规模”大豆采购,大豆种植户“将对今年和未来几年的这项协议感到非常满意”。


出口管制紧张局势暂缓。此前,面对美国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持续技术封锁,中国以升级稀土出口管制作为强力反制。贝森特透露,中方同意推迟原定12月1日实施的稀土矿物及磁铁出口管制扩大计划一年,这些措施预计将在未来几周内生效。10月28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主持例行记者会时表示,中方相关措施是对出口管制体系的规范和完善,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目的是更好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截至发稿,中方并未正面说明是否暂停或调整相关政策。美方则承诺不会改变针对芯片出口限制和中国对美投资限制。本轮会谈达成的延缓与折衷表明,双方存在可议价的空间,从而暂时维持了全球供应链现状稳定。


图片

吉隆坡谈判前夕,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Jamieson Greer)宣布对中国执行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情况启动301条款调查。 图源:Fox Business


(二)仍有问题存留

然而,吉隆坡会谈没有换来一份一蹴而就的协议。中美都有各自长期坚持的利益关切,妥处分歧仍然需要发挥双方更大的智慧和定力。


首先,核心技术与产业政策之争仍在继续。美方反复提及的所谓中国“产业补贴”“市场准入限制”与“产能过剩”问题,以及中方坚决反对的科技封锁、滥用“实体清单”、出口管制泛化等单边行径,在本轮会谈未取得实质突破。与此同时,外界关注的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措施、取消芬太尼关税、波音飞机采购等议题均未取得成果等是否被谈及是观察两国贸易之争破解难度的重要窗口


其次,信任赤字与沟通机制问题依旧明显。《经济学人》指出,与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尚存“库什纳渠道”(Kushner's 'Back-Channel')等非正式沟通机制不同,当前中美之间缺乏稳定、可靠的秘密对话管道。外界曾寄予厚望的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苏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黄仁勋(Jensen Huang)等企业家都无法起到在中美两国决策人士之间传递信息的替代游说作用。美方在谈判前夕甚至出现财长贝森特公开指名攻击中方谈判代表李成钢副部长的失当言行。这一不符合外交礼仪的言行不仅令国际舆论侧目,也折射出双方沟通机制的成熟以及政治互信的提升仍有一段路要走。


最后,共识的脆弱性日益显现。所有共识均需经过各自国内审批程序,而在美国高度政治化的决策环境与特朗普式的议程设置影响下,任何协议在落地前都存在被翻盘的风险。此前四轮磋商,中方始终以最大诚意推进谈判,主动释放合作信号,展现愿与美方相向而行的建设性姿态。令世人费解的是,美方屡屡在作出承诺后再次升级对华制裁与出口禁令,这种屡见不鲜的“极限施压”手段不仅削弱了大国间的战略互信,也令外界对协议的可持续执行心存疑虑。法国投资管理公司 Loomis Sayles Investment Asia 的全球宏观策略师庄波表示,特朗普的确愿意继续与中国谈判,但鉴于双方都不愿做出重大让步,两国恐怕不会在2025年达成新的贸易协定。


图片

2025年中美五轮经贸磋商成果与休战期限

图源:作者自行整理

02

打谈之间:官方表态与全球反响

谈判前夕,双方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极限施压”与“精准反制”,引发全球投资者的担忧。谈判结束后,吉隆坡传出的积极信号让全球资本市场短暂松了一口气。


(一)谈判之前:中方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回顾自今年5月以来的中美经贸摩擦,一个显著变化在于中方官方表述中“打”与“谈”的顺序。商务部多次重申“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将“打”置于“谈”前,不仅是语序的调整,更是态度的宣示。和平对话的大门始终敞开,但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对中方而言,“打”是守护原则的姿态,“谈”是追求共赢的诚意;二者相辅相成,而非相互取代。


自10月以来,美方密集升级的制裁与威胁,测试北京的耐心与底线。特朗普威胁要禁止中国航司在执飞往返美国的航班时飞越俄罗斯领空;此外,特朗普本人还在内阁会议上声称,正在研究“减少甚至完全停止”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方案。与此同时,美国参议院通过新一轮国防授权法案,明确限制英伟达等企业向中国出口人工智能芯片、禁止美国资本流入中国高科技领域,并进一步收紧对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合作空间。10月10日,特朗普更是直接宣布,自2025年11月1日起,美国将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0%关税,并扩大出口管制范围,甚至放话可能取消与中国领导人在APEC峰会上的会晤。10月14日起,美方正式对中国籍或中国建造的船舶征收“港口入港费”,以行政手段人为增加中企成本。外媒披露,白宫内部正在讨论多种制裁方案,包括加强对在美上市中国企业的审计审查,强化对关键基础设施的防御性行政令,制裁与俄罗斯能源交易有关的中资企业,或进一步限制中国企业在美投资能力等等。


美方的施压攻势密集、全面,涵盖科技、航运与金融投资等多个关键领域,意图通过经济极限施压为即将到来的谈判抢占主动权。然而,这次中国的回应被外界解读为同样精准而有层次,既展示了实力,也传达了冷静与自信。


一是对等还击。针对美方的“港口入港费”,中国交通运输部10月10日宣布同步实施“船舶特别港务费”。这一措施的适用范围极广,涵盖美国企业、个人直接或间接持股25%以上的公司所拥有或运营的船舶,以及悬挂美国国旗或在美建造的船舶。中国政府这次也同样采用了穿透原则,规则设计几乎是对美措施的镜像反制。


二是精准打击。同样在10月,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中国自美国进口大豆数量降至零,这是自2018年贸易战爆发以来的首次“清零”。与此同时,中国9月大豆进口总量却高达1287万吨,其中85%以上来自巴西,另有约9%来自阿根廷。中国以灵活的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精准打击了特朗普的农业州票仓。美国农民面临大豆滞销困境,被迫在印度、越南、尼日利亚等新兴市场寻找买家,这一连锁反应对美国次年中期选举选情无疑构成压力。


三是把握关键。美国对华稀土、关键矿物高度依赖。稀土是现代科技和军工体系的核心要素,尤其对美国半导体、导弹制导系统、电动车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至关重要。《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国防部武器系统中使用的超过8万个零部件依赖如今受到中国出口管制的关键矿物。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学者指出,美国若要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至少需要五到十年时间,这意味着美方的“脱钩”口号短期内仍是政治姿态多于现实可行性。尽管美国已经在竭力尝试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盟友重建供应链,但要形成规模化产能仍需漫长周期。在此期间,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控几乎可谓“一剑封喉”。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宣布扩大对稀土、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等关键战略资源的出口管制。新规自2025年11月起实施,凡含有中国原产稀土成分、或使用中国采矿、加工、磁体制造技术的外国产品,出口前均须获得中国政府批准。其具体的穿透原则体现在,使用特定稀土物项在境外制造的其他物项,若该特定稀土物项占境外制造物项的价值比例达到0.1%及以上的,均纳入管制。同时,中国还将部分涉无人机技术的外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以回应美国近期的技术限制措施。取消或延缓稀土管制也成为吉隆坡会谈上美方的核心诉求。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关键矿产安全计划主任格雷丝琳·巴斯卡兰(Gracelin Baskaran)指出,中国正以“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R)这一美国惯用的法律工具反向施压华盛顿。《纽约时报》更直言,此举是比美国技术封锁更具杀伤力的反制。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首任院长、“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逊(Graham Allison)则撰文称,在北京实施出口管制的一周内,从F-35隐形战机、爱国者导弹,到福特F-150与探险者车型在内的部分美国工厂相继陷入停摆,而特朗普政府“几乎无牌可打”。他总结道:“白宫无人愿意公开承认,但两件事实残酷而清晰:一,在关税桌上,中国的筹码与美国旗鼓相当;二,在供应链这场扑克游戏中,中国握着真正的‘高牌’(high cards)。”


中国的回应更加从容。牛津大学教授谭叶凌认为,过去数月的局势演变使中国的谈判地位显著强于特朗普第一任期。不同于2018年的被动防御,这一次北京早有布局。中国不仅在技术、供应链和市场多元化方面积累了应变能力,也在制度上完善了反制工具,为可能的长期摩擦做足准备。《经济学人》评论认为,中国的底气不仅来自战略储备,更来自产业升级的实质进步。自“十四五”以来,中国大力投入半导体研发、基础科研与高端制造,在人工智能芯片、光刻设备以及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实现了局部突围。这种产业纵深为北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回旋空间。


图片

何立峰表示,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双方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维护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期待。

图源:彭博社


(二)谈判之后:贸易紧张局势缓和提振市场信心

坡会谈落幕后,中美双方及国际社会对达成的初步共识给予积极评价,普遍认为此举为紧绷已久的双边经贸关系注入了难得的稳定剂。


中方在会后重申了一贯的互利共赢立场。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强调,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维护双边经贸关系稳定符合两国及世界的根本利益。他呼吁双方应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珍惜并维护来之不易的磋商成果。他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共同落实好两国元首历次通话重要共识和今年以来历次经贸磋商成果,进一步积累互信、管控分歧,拓展互利合作,推动双边经贸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在记者会上指出,双方在出口管制、关税暂停期、芬太尼执法、农产品贸易及海事物流等核心议题上进行了建设性探讨,“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但最终仍就解决各自关切的方案形成了初步共识。


美方亦展现出务实合作姿态。美国财长贝森特评价此次磋商“总体上非常成功”,并称双方制定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框架”,为即将到来的元首会晤奠定了基础。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亦证实,谈判富有成效,涉及议题广泛,双方正就贸易协议提案的最终细节进行收尾工作,几乎可提交两国领导人审议。特朗普在出席东盟峰会时表示,他有信心能与中方达成“一项非常全面的协议”,认为吉隆坡会谈有助于缓解贸易紧张;与此同时,特朗普也积极与东南亚国家签署相关贸易和关键矿产协议,以减少供应链对华依赖。


图片

民美国财部长贝森特称,此次会谈总体上非常成功,双方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两天时间,为两国领导人进行富有建设性的会晤建立了框架。 图源:法新社


亚洲舆论乐见中美磋商取得成效。《东亚日报》评论称,全球目光正聚焦于10月30日韩国首尔的中美元首会晤,此次会晤将决定美中“关税休战”是终结还是延长,将成为超越关税战争、竞争走向的重要契机。韩国SK集团会长崔泰源表示:“世界已难回到WTO体系下的自由贸易时代,中美关系将成为未来数年全球经济的晴雨表。”有马来西亚媒体则指出,此次会谈的积极信号有望带动区域市场回暖,巩固东盟在大国竞争中的中立地位。


在华美企是贸易战最直接的受害者之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肖恩·斯坦(Sean Stein)的表态代表了绝大多数企业的共同心声:“中美可以选择继续相互加码,也可以选择走上缓和与谈判的道路。为了全球经济的健康,美国企业希望是后者。”他们最期盼的是一个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避免再次陷入“百亿关税”的报复螺旋。


市场的反应迅速而直观。中美紧张局势缓和的消息传出后,亚洲股市全线上涨。上证综合指数创十年新高,创业板指数涨1.5%;香港恒生科技指数上扬1.4%;韩国综合股价指数跃升2%,创下历史新高。美国三大股指期货亦全面走强,澳大利亚S&P/ASX 200指数上升0.3%。避险资产方面,现货黄金回落,亚洲货币普遍兑美元走强。汇丰银行外汇主管Paul Mackel指出,贸易谈判的积极进展正在为亚洲货币重新定价风险溢价。


图片

中美紧张局势缓和的迹象周一提振了市场,亚洲股指和美国期货上涨。 图源:彭博社


然而,市场的兴奋并未掩盖隐忧。盛宝银行的投资策略师Charu Chanana表示,现在真正的考验在于中美贸易协议框架能否转化为实质内容。三菱日联金融集团高级货币分析师Michael Wan指出,在药品和电子产品的关税争议仍悬而未决。彭博经济的分析师团队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我们预计领导人会批准这项协议,但它是否会给市场带来持久的宽慰仍不确定。美中关系的新常态似乎是一种频繁破裂和短期修复的循环。”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的观点更为直白,他在报告中指出,全球投资者正在学会适应“紧张、升级、休战”(tension, escalation, and truce)的新常态:“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降低紧张局势是件好事,但我们相信,这场超级大国的竞争在未来很可能会再次升级。”

03

元首会晤前奏:划线与搭台

中美是两艘在风浪中并行的巨轮,吉隆坡会谈就是一次例行的甲板检修:检视航向、修补破损,然后把重大决断交由舵手做出。


第一,精准筛选议程。吉隆坡会谈并非旨在一次性解决所有分歧,而是通过技术性磋商,将可在工作层面处理的具体议题,与必须由元首拍板的系统性、原则性问题进行有效剥离。这种议程筛选机制既确保元首会晤能够集中处理最具战略意义的重大议题,也体现了对高层外交时间与政治资本的高效运用。


第二,以时间换空间。吉隆坡会谈通过达成阶段性共识,为双方争取了宝贵的缓冲期。此举在战术层面约束了短期对抗行为,避免局势失控;在战略层面,则为探索制度性、结构性解决方案创造了条件。这种风险封装策略既是对国内政治压力的纾解,也是对市场与企业预期的稳定,体现出双方在处理复杂博弈时的务实智慧。


第三,元首外交引领。元首外交对中美关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引领作用。近几个月,中美经贸团队的磋商始终强调要以两国元首共识为指引。今年6月5日,中国领导人在与特朗普通电话时表示,双方要用好已经建立的经贸磋商机制,秉持平等态度,尊重各自关切,争取双赢结果。特朗普称,美中关系十分重要,美方乐见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美中合作可以做成很多好事。此次吉隆坡的“基本共识”需要得到两位领导人的政治背书,才能转化为可执行的政策。元首会晤的价值不在于一次性签署若干文件,而在于为未来几轮技术磋商提供方向盘与护栏。


图片

有美国官员预计,此次关税“休战期”的时间会比之前的90天更长,这将为全球经济和中美关系带来更大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图源:华尔街邮报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中美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自觉担负起稳定全球经济与产业链的责任,建立和维护健康的经贸关系,不仅符合两国根本利益,更是全球社会迫切期待的公共产品。当务实的对话取代情绪化的对抗,当理性的合作超越零和的纷争,中美就能在一次次的博弈与妥协中,找到妥善解决彼此关切的办法,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在健康、稳定、可持续的轨道上行稳致远。这不仅造福两国人民,更是对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