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学理阐释与教学实践”专题研讨会顺利召开

作者:​复旦中外人文交流 发布时间:2025-11-21 11:44:56 来源:​复旦中外人文交流+收藏本文

随着四大全球倡议的提出,为系统深化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学理研究与教学转化,推动其核心要义与前沿发展有机融入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11月6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承办的“学理·哲理·道理:新时代新思想”论坛第33期——“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学理阐释与教学实践”专题研讨会在学校文化大厦1808会议室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研讨。


在开幕致辞环节,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陶文昭教授介绍了研究院建设发展情况,以及“学理·哲理·道理:新时代新思想论坛”系列学术活动举办情况,强调要在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持续打造高水平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平台。陶文昭表示,要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团队培育等方面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更好服务全国高校相关课程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张晓京研究员在致辞中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结构,重点阐释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要从中国外交实践演进和新中国外交思想史长时段发展中把握其理论创新。张晓京指出,要处理好“讲故事、讲知识、讲思想、讲智慧、讲方法”的关系,把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习近平外交思想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大历史观和正确国际观中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会议的前半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刁大明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结构、学理特色与课程教学实践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路径和方法。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系主任张清敏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在本硕博层面系统开设“习近平外交思想”课程的总体思路,强调要将课程放在新中国对外工作和外交思想发展的大历史视野中统筹设计。 他提出,要基于权威文献处理好“分析”与“阐释”的关系,既讲清与既有外交思想的一脉相承,又突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赵可金教授指出,阐述习近平外交思想要加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处理“世界大变局与中国新时代关系”的根本时代课题,抓住党的对外工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标志性概念的内在逻辑。他强调,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全球伙伴关系、全球发展和全球治理四个支柱深化学理阐释。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创新导向,避免简单“以话阐话”。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教授结合课程建设实践,介绍了通过“概论课+专业课”联动推进习近平外交思想融入国际关系、外交学等课程体系的经验。他认为,应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全人类共同价值”等核心概念为抓手,进一步从国际制度和全球秩序构建视角深化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研究和讲授。


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罗英杰教授介绍了学院将“习近平外交思想”设为本科生必修课、线上线下轮转开课的做法,突出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贯穿课程体系。他强调,要把外交、安全与国家整体战略统筹纳入教学设计,通过案例研讨和情景模拟,引导学生从国家安全视角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星宇副教授梳理了学校通过研究生课程、本科通识课和课程思政等多种路径推进“习近平外交思想”教学的实践,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他指出,有必要在理论上进一步厘清一般外交理论、中国外交理论与习近平外交思想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校间的教学研究共同体。


交流研讨环节的第二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许嫣然副教授主持,多所高校专家重点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的课程建设经验、教材体系与教学方法展开深入对话。大家结合本校学科结构和学生特点,从不同角度分享了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曲博教授介绍了外交学院面向不同层次和专业开设“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课程的总体情况,以及参与马工程《习近平外交思想概论》编写的体会。他认为,推动习近平外交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的关键在于先提炼各方易于理解的“共性”,再深入揭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亲诚惠容”、“真实亲诚”等命题背后的理论内涵。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杨毅教授介绍了北外在本科培养方案中正式纳入“习近平外交思想”课程,并与外交学、区域国别学等专业课程有效衔接的实践。他指出,在多语种、多专业背景学生群体中,要在教学深度与覆盖面之间把握平衡,使学生既准确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基本框架,又能服务于未来涉外工作实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熊李力教授从“经济学+国际化”办学特色出发,介绍了在国际政治、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等课程中,将新型大国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习近平外交思想核心理念融入教学的做法。他认为,在中外学生同堂、双学位项目众多的背景下,要在“大道理”与“小故事”之间找到结合点,努力在不同学科与文化背景学生之间寻求价值“最大公约数”。


北京师范大学金砖国家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王磊教授结合“国家治理前沿探讨”等课程,介绍了系统讲授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经验。他认为,习近平外交思想通过“参与引领”和“渐进式改革”两条路径推动中国更积极塑造国际秩序,这集中体现在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性、推动包容普惠的新型全球化和支持全球南方联合自强等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晓琦副教授介绍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课程开设五年来的运行情况。课程已面向全校硕博开放,吸引多学科学生选修,并通过集体备课和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她指出,要在梳理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教学形式,加强实地调研和现场教学,更直观呈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


在会议总结环节,张晓京表示,本次研讨会在学理阐释与教学实践两个层面达成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共识与思路,为进一步完善习近平外交思想课程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会议一致认为,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也是新时代国际关系学、外交学教学科研的重要理论源泉。与会专家表示,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跨院校、跨学科协同研究,持续深化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积极探索契合青年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理论成果和教学实践创新。


来源丨https://mp.weixin.qq.com/s/4g4BBV6hlxzRK07nnDv8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