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美来 发布时间:2024-10-16 17:27:30 来源: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收藏本文
2024年10月2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张骥教授应韩国东西大学邀请,开展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国际秩序构想”的特别讲座。该讲座是“2024年度东西大学韩中日亚洲校园(CAMPUS Asia)计划全球领导力特讲系列”之一,由东西大学亚洲校园学科、东亚研究院承办。东西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所长、亚洲校园学科李弘揆教授主持讲座,亚洲校园项目的韩中日三国学生参加此次讲座。
作为引入,张骥教授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速演进,世界秩序正经历权力之变、秩序之变、观念之变的三大结构性剧变。人类社会共同面临“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重大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这一重大挑战的回应,体现了中国的世界秩序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成为应对世界变局的重要方法论。
张骥教授从三个方面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逻辑。目前中国治理所面临的时空范围和领域议题已超越一国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才有可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产生表明,中国国家治理的理念从封闭治理向开放治理转变,国家治理的主题从内政主导型向内外统筹型转变,国家治理的范式从国家治理为主向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互构与统一转变。
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全球化为前提和条件,以主权国家有效治理为基础的体系。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与国际体系、国际秩序间已形成了相互依赖和良性互动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反思霸权、冷战等旧式国际关系行为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核心行为方式是合作共赢。合作共赢既包含了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原则,也是全球治理多边关系中所应秉持的原则。
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仅基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定位,同时也基于中国文化自信的恢复。文化自信的恢复使得中国的价值取向能够平等地与人类共同价值进行良性的互构。这必须建立在打破西方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垄断性实践和垄断性阐释的基础之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共同体的意识为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注入了人文的内涵和民本的价值。
张骥教授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处于动荡变革中的世界提供了新的国际秩序构想。中国需要继续努力,以创造性的理念和创造性的实践为人类社会贡献中国的智慧、制度和秩序。
在交流环节,张骥教授与东西大学师生们积极互动。在讨论中,张骥教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力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和误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主导力量所能完成的,而是由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并献言献策才能谱写的新篇章。
讲座最后,李弘揆所长感谢张骥教授为东西大学亚洲校园师生带来的意义深远的演讲。他表示,期待在场的韩中日同学们通过此次讲座深入思考如何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创建新国际关系及新国际秩序,并在学术探索中做出积极回应。
(撰稿:金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