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瑞 发布时间:2024-10-23 00:19:35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前言
当地时间2024年9月18日,美联储在结束了两天的会议后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BP)。这是自2020年3月以来美联储首次降息,终于结束了此轮长达4年半的加息周期。此次降息意味着美国由货币紧缩周期转向宽松周期,通过降息促进就业,刺激企业投资与消费,抵御经济下行风险。尽管美联储降息是在各界预料之中,但降息多少却一直存在争议。9月6-10日的民意调查中,绝大多数经济学家(101人中有92人)预计,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宣布降息25个基点。而市场的预测则是有70%的可能降息50个基点。随后,除了欧洲、加拿大等地已提前降息外,中国香港、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等地紧随其后,纷纷降息。中国方面也迅速反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近期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降低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0.2个百分点;同时带动中期借贷便利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存款利率同步下行。
本文试图分析过去近一个月以来,以美联储降息为起点的中美资本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美联储大幅降息是否预示着美国经济隐藏着“大问题”?此轮降息与仅剩月余的美国大选有何关联?中国政府与市场的连锁反应又意味着什么?又将对未来中美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01
1
关于首轮降息幅度与后续降息力度争辩
2024年10月9日,美联储公布了9月17-18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纪要,显示“绝对多数”支持将利率下调50个基点。尽管部分委员最初倾向于较为温和的25个基点降息,他们最终同意大幅降息以“赶上通胀的下降速度”。安永首席经济学家格雷格·达科(Greg Daco)指出,这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鲍威尔的影响力,他成功地说服了大多数政策制定者相信降息是“最佳选择”。美联储的大幅降息是否揭示了美国经济存在深层问题?或者它只是一次针对潜在风险的预防式降息?此次降息引发了关于美国经济“硬着陆”或“软着陆”的讨论,尽管市场尚不确定未来经济将如何发展,但可以肯定的是,美联储已经进入了宽松货币政策的新阶段。
降息周期已成定局,下一个争议点则是美联储后续的降息速度。据美国劳工部10月数据显示,美国9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了0.2%,使年通胀率达到2.4%,但在飓风海伦和波音罢工后,美国失业申请意外飙升。芝加哥美联储行长古尔斯比(Austan Goolsbee)在CNBC的采访中表示:“12-18个月的总体趋势显然是通货膨胀已经大幅下降,就业市场已经降温到我们认为的充分就业水平。”这意味着美联储的通胀控制工作已取得显著进展,也为美联储继续降息打开大门。然而,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国际形式仍然存在,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劳瑞·洛根(Lorie Logan)虽然将经济描述为“强劲和稳定”,但表示前方仍有“不确定性和风险”,且坚持认为“利率应该以缓慢的速度移动到更正常的水平”。《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对于11月美联储会议,市场的焦点已经从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还是50个基点”转向“降息25个基点还是不降息”。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基金利率预测
来源:摩根大通官网
2
共识与分歧—美国经济是否可以走向“软着陆”?
历史上的软着陆通常都伴随降息,因为在大幅紧缩之后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有助于避免过度紧缩。这一次,由于供给因素改善、通胀上行风险短期可控,美联储50个基点的大幅降息将支撑需求扩张,美国经济增长可能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从而提升软着陆的几率。美联储官员在最新预测中下调了对通胀的预测,对经济增长的预测保持不变,也表明了其对于软着陆的信心。
10月4日美国劳工数据局(BLS)10月4日公布了2024年9月劳动数据,新增非农就业、失业率、家庭就业和非农薪资增速全面强于预期。10月12日,美国新一期CPI公布,CPI同比增长2.4%,其中核心商品环比增长0.3%,结束了持续6个月的价格环比负增,商品消费在降息后出现了较快复苏,而服务业仍处在供给比较紧俏的状态之中,强化了美国经济软着陆的预期。美国舆论风向似乎已对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达成共识,摩根大通、富国银行方面都认同这一观点,这无疑增加了华尔街的积极情绪。
然而,在共识之外市场也有着不同的声音,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同时认为未来经济仍然存在风险,戴蒙指出,巨额财政赤字、基础设施需求、贸易重组和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会削弱软着陆的可行性。此外,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金融集团全球市场联席主管 Kenya Koshimizu 则表示市场参与者似乎过于自信,认为美国政策制定者能够在不引发衰退的情况下抑制通胀,如果投资者对美国经济软着陆的预测被证明是错误的,就会出现短期市场动荡。因此该集团一直在购买美国国债、美国政府机构债券和其他更容易出售或对冲价格下跌的资产。事实上,地缘环境与国际时政方面来看,确实仍存在一些高度不确定性的因素。例如,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在地缘冲突加剧之下可能存在上行风险,全球供应链效率在逆全球化时代下降,民众对非法移民的反对和大选临近促使拜登政府限制移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私人部门供给收缩。这些因素大部分都无法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来解决,因此可能对软着陆构成威胁。
02
美联储一向以其独立性自居,然而在2024年8月8日,作为共和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的特朗普公开表示“当美联储就利率做出决定时,我应该有发言权。”哈里斯随即就反驳了他的观点“如果我是总统,我不会参与美联储的决定。”关于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独立性”的辩论再次呈现在公众话语中。华尔街一直流传着一句格言,即“Don’t fight the Fed!(不要和美联储对着干!)”然而,美联储的地位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多次经济波动和政治博弈中逐步确立的。
1
美联储独立性是历史的产物
《联邦储备法》规定美联储决策无需总统或国会的批准,从法律层面确保其不受政治权力干扰,而美联储不依赖国会拨款,也使其进一步获取经济独立。但现实中美联储仍旧难以完全独立于白宫的施压。美联储成立初期,美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权更多掌握在财政部手中。直到1951年双方签署《财政部—美联储协议》,该协议旨在应对战后高通胀压力,明确了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可以不受财政部要求的影响。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1979-1987年)是美联储独立性的重要转折点。彼时,美联储顶住白宫的施压通过大幅提高利率来对抗通胀,尽管初期引发了经济衰退,但最终成功将通胀率从两位数降至较低水平。
美联储是如何工作的?来源:克利夫兰联邦储备银行官网
2
美联储、2024大选与两党经济策略
美联储的独立性在2024年大选期间备受质疑,特别是其降息策略不仅影响了美国经济状况,也可能间接影响当前紧张的选举格局。瑞银集团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我们预计,在新一届美国政府产生之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将持续上升。”这种不确定性也反映在黄金市场上,作为避险资产的黄金价格已攀升至历史新高。彭博社报道称,“全球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正在重新调整他们的投资组合,以应对美国总统大选结果的不确定性。”
黄金价格再次刷新记录:今年已经上涨了30%
来源:彭博社
大选临近,特朗普仍旧大力宣扬其一贯的“贸易保护主义”策略。10月15日,特朗普在芝加哥经济俱乐部发表讲话,表明要加大对进口汽车(包括来自墨西哥和欧盟)征收全面关税,认为这是迫使生产回归美国的唯一途径。在他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他将大幅提高关税、减税和监管力度。并提出重返白宫后将延续第一个任期内许多打破规范的策略,包括在美联储寻求更大的影响力。对此,华尔街经济学家的普遍观点是,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最终将支持美元,因为进口关税将阻止货币的海外流动,并可能推高通胀和利率。
新总统上台后是否会重新任命美联储主席也有待观察。美联储董事会将至少开放两个席位给新总统。但鲍威尔的任期将持续到2026年5月,因此即使特朗普当选后想聘请新主席也必须等到其第二个任期的第16个月。这使得米歇尔·鲍曼(Michelle Bowman)被特别关注,她曾是特朗普任命的美联储官员,也是此次美联储降息50基点的反对者。纽约时报评论称“她的观点往往与特朗普竞选团队的偏好完全一致,她最常被谈论为下一任美联储银行监管副主席。”华尔街和华盛顿的一些人甚至猜测开始猜测,她甚至可能成为鲍威尔届满后的下一任美联储主席。
对于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而言,在拜登任期内保持良性的经济数据(强劲的就业增长、低通胀和利率下降),有利于提升她在摇摆州的支持率,美联储的降息行动无疑就是一种助力。与特朗普不同,哈里斯曾在8月亚利桑那州的采访中表示,“美联储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作为总统,我永远不会干涉美联储做出的决定。”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有效降低了借贷成本,促进了消费和企业投资,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复苏,这无疑为哈里斯的竞选提供了助力。与此同时,哈里斯的政策强调经济的包容性增长,通过财政手段缓解收入不平等,并推动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这与特朗普更加短期的刺激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卫报》的民意调查显示,哈里斯的经济政策比特朗普更受欢迎,包括稳定物价、建议大中低收入家庭儿童税收抵免以及为新小企业选择税收减免等。
前五项最受欢迎的经济政策中哈里斯占了四项,来源:卫报
03
随着美联储2024年进入降息周期,全球各大经济体也纷纷进入了宽松货币政策周期。资本流动性增加,各国央行不得不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全球资金流入或外流带来的挑战。美联储的降息不仅旨在刺激国内经济,同时也带来了全球资本流向的变化,并将美国的通胀压力随之转移。随着美国启动降息,欧洲、中国等主要经济体也进入了宽松货币政策周期。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等通过降息和资产购买计划来应对经济增长放缓和持续低迷的通胀。欧元区面临着高通胀与低增长并存的困境,欧洲央行的降息不仅意在刺激投资和消费,还希望通过货币宽松来应对因能源危机和供应链问题带来的经济冲击。但也有部分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比如日本央行反而开始加息。日本央行长期以来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在其他国家降息的情况下,日本的加息政策吸引了全球资本流入,推动日元升值。日本作为全球资本的“蓄水池”,吸引了部分寻求更高收益的国际投资者。
随后,中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7.2以上一度降至7左右,这种趋势也为中国央行采取进一步的宽松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9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央行、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降准、降息、降存量房贷利率、降首付比例、创设两项工具等一揽子增量政策。在空前的货币政策刺激下,中国股市迎来了一波强劲上涨。9 月 30 日,A 股成交金额超 2.6 万亿元,刷新历史最大单日成交纪录。国庆长假后,A 股在首个交易日主要指数开盘集体高开,开盘后仅 20 分钟,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 1 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此时放量超 2400 亿元,刷新此前 9 月 30 日创下的历史最快万亿纪录。A 股市场的强劲表现,一方面反映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的有效性。而市场情绪经历了亢奋期后,回归理性在当周的后三个交易日开始逐步降温,进入牛市第二阶段。
国庆假期后A股开盘首日全线大涨,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政策利好消息一经放出,多家外资投行纷纷发声,表示措施将更加利好股市,建议战术性投资中国股票。高盛10月5日将中国股票评级上调至超配,并预计基准估值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在近期强劲反弹之后,中国股市还有15%至20%的上涨空间。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也将其对中国的战术资产配置从“中性”上调至“适度超配”。EPFR追踪的数据也显示,中国股票基金的海外资金流入创历史新高。然而,相比境外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务实反应,境外媒体对中国股市的评价则更添一丝情绪化。随着10月9日后A股回归理性后,《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外媒却对其进行负面报道:中国股市坐上“刺激”过山车、涨势遇上减速带,中国缺乏强有力的刺激措施来提振经济等等。
境外注册中国股票型基金的每日流量及年初至今业绩
来源:EP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