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01 15:28:16 来源: 银保学习+收藏本文
受疫情影响之下,各行各业纷纷转战线上直播,从一线销售到企业高管纷纷走进直播间“带货”,掀起直播销售热潮。银行保险监管部门近日也向各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下发了《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对最为关键的保险销售环节予以规范,严控销售环节中可能发生的种种风险。
《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北京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名家说风险,保障进万家”的第十五场直播活动特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现任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许闲教授带来《直播保险带货趋势下的消费者风险警示》主题分享。
以下文字为本场直播的的要点实录,内容均由许闲教授观点整理编辑所得,既详实、又专业,希望给每一位学习频道的读者都能带来收获。您也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直播回放。
直播分享 | 许闲
编辑整理 | 刘晶
保险直播引发广泛关注
近期社会上的直播保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截至2019年6月5日,在抖音、快手、西瓜及火山上发布保险内容:小视频创作者近500多个;粉丝数量超过5万的创作者有36个;发布超过6000个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3200亿次。
抖音平台上,截至2020年6月3日,与保险业相关的视频有7.8万余个,共计获得22.5亿次播放。播放排名靠前保险主题:“老人保险怎么买”“给孩子买保险,千万要记住”“保险避坑”“史上最坑保险”。热点内容:如何给特殊群体买保险、如何正确选购保险。保险公司及中介账号:众安保险的抖音号粉丝量已超过120万,多保鱼保险经纪公司的官方抖音号粉丝已超过384万。
流量转化创造可观收入
保险直播带来的流量转化创造了可观的收入。
慧保天下的一个报道显示:5月9日,某互联网保险公司四周年之际,公司创始人兼CEO的90分钟直播带来近1000万元保费收入。5月18日,某保险公司的一场产品发布会直播,有超过91万人观看,预估成交额大约为4亿元。5月27日。某保险公司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与保险营销员联手直播1小时,累计观看人数达102.9万,观看人次达201.1万,预估通过直播带来的客户可在未来3个月转化保费达1.6亿元。
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行业未来的很重要的趋势,也就是未来传统保险公司可能会将大部分的保险销售从线下转向线上,原来简单的产品展示,转化为网上的一个直播。
兴起原因
直播行业发展迅猛
2014-2016进入爆发期,2017至今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企业线上展业,多元发展;疫情影响,企业被迫线上化以求生存,民众关注度飙升。
保险产品专业晦涩
保险是抵御风险的一种金融工具;合同条款往往专业晦涩;部分产品缴费及保障期长,需慎重考虑。
直播销售独具优势
表现直观,时间灵活,方式便捷,实时互动,沟通高效。
商业运作模式
概括地讲,目前的商业运作模式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前端获客,通过免费的公开课或者是小额咨询的服务,把这一部分具有强烈的保险购买需求的群体直接进行引流。引流以后,再通过有资质的保险销售人员进行后端销售,那么销售有可能是个体一对一的辅导,也有可能是批量的销售。
通过网上关于保险知识普及、避坑策略等内容的直播,可以形成粉丝群体。对展示内容认可、产生信赖以后,就可以把这些消费者群体引入第二个步骤,后台咨询。后台咨询是引流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主要是进行保险规划的咨询或者是分析保单的价值。
进入到这个流程以后,如果消费者愿意把这些内容听完,那就可以进入到第三个环节。这个时候用户实际转化为购买者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可以以此建立一个私人的联系,比如进入微信社群,可以说和消费者之间就进入到一个非常个体化的交流。可以进行免费的公开课、测评个人风险、分析现有的保单、进行保费测算等等。
通过前期的保险直播、后台咨询、个人私信和微信社群,这个时候可以说跟消费者已经建立了一个长期联系,而不是一次性联系,那么就可以进行营销的转化了——以保险顾问或者是规划师的身份来给消费者个人定制保险方案。
当然也有其他的商业模式,比如说通过线上进行保险产品的发布会,通过汽车经销商来科普一些购买保险的相关知识。
存在问题
之所以要跟消费者介绍存在的问题,是希望我们的消费者通过网上直播带货来购买保险产品的时候,警惕存在的这些问题,避免给我们的保险购买带来问题和风险。
保险相关资质缺失
在购买保险的时候,通常都是由保险公司来销提供这个产品。除了保险公司的职业代理人来销售产品以外,还可以通过持牌的经纪中介机构来销售保险产品。中介可以赚取到佣金,也就是提供渠道所得。
一些保险直播号、短视频运营号、保险自媒体营销号的主体企业实际上是科技公司、咨询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并没有保险经营资质。一些主播并不具有保险销售资质。这些直播主体不具备保险专业领域知识,导致给消费者在解释产品结构、产品风险、产品所承担的责任等等事项时都没有办法提供相应的专业化服务。
误导性、局部描述
局部真相:许多直播、短视频中只提到产品的保障范围等好的一面,后续保费情况,健康告知情况,许多直播、短视频中未做标注。
饥饿营销:宣传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限时销售,如使用“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等用语。
曲解条款:故意曲解政策或产品条款,如宣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
违规承诺及其他违规操作
违规承诺收益: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如发布“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复利滚存”等。
虚假宣传:夸大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例如“免费领保险”“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
其他违规操作:以打折、送红包、抽奖等形式变相给予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
保险是慢决策
这个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消费者警惕的。目前的线上保险直播销售的是保险产品,保险是一种金融产品,一种复杂的无形的产品,这种产品其实跟很多快销商品存在比较大的差别。
不同于口红等快消商品,保险产品需要审慎思考,而非冲动消费。
保险产品主要是风险价值,跟快消产品的使用价值存在很大的差异。另外快销产品对主播的专业性要求相对比较低。保险产品要求有相应的资质,知道怎么样给消费者选择对应的适合的保险产品,专业性来说比较高。
相关监管政策
2015年7月22日,银保监会发布《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销售、承保、理赔、退保、投诉处理及客户服务等保险经营行为,应由保险机构管理和负责。第三方网络平台经营开展上述保险业务的,应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资格。
2018年6月19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的通知》,严格规范各级分支机构官方和所属保险从业人员个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开展的营销宣传活动,确保营销宣传信息合规准确。
2019年10月12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规范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类业务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通知》,规定第三方网络平台不得参与保险业务的销售、承保、理赔、退保、投诉处理、客户服务等保险经营或保险中介经营行为。如:保费试算、报价比价、代理查勘理赔、为投保人拟定投保方案、代办投保手续、协助索赔等。
2019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明确,不得损害金融消费者知情权。通过视频、音频方式开展金融营销宣传活动的,应当采取能够使金融消费者足够注意和易于接收理解的适当形式披露告知警示、免责类信息。
2020年1月3日,中国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对杭州凡声科技有限公司开出195万元罚单,主要违法违规事实为“非法从事保险中介业务”。
2020年5月28日,银保监会发布《2020年保险中介市场乱象整治工作方案》,整治要点之一:是否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或没有进行执业登记、品行不佳、不具有保险销售所需的专业知识的个人从事保险销售活动。
2020年6月1日,河北银保监局发布《组织开展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全面排查和专项治理工作》,要求各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中介机构针对短视频、直播等自媒体保险销售中存在的误导现象停止排查。
消费者风险警示
1
你买的不对!
指出成员购买的保险产品存在很大缺陷,保障不足,保费过高,劝导用户别浪费钱。
2
你买的真不对!
列举“特定例子”建议成员退保买新,让其信服。
3
信我的就对了!
建议成员向其进行付费咨询,一对一地定制个性化保险方案。套餐价格则在9.9元、19.9元、68元不等,有的甚至数千元(有些甚至被推荐的保险产品一模一样)。
1
查验资质
知道谁在卖——查验保险业务经营者是否具备相应资质,不要购买未取得经营保险业务许可的主体所销售的保险产品。
2
正规渠道购买
懂得从哪买——应从保险公司或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官方网络平台、手机应用等正规渠道购买保险产品。
3
阅读产品投保须知
清楚买的到底是什么——保障什么,不保什么什么,注意认真阅读投保提示、保险条款等信息,充分了解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和免责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