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煜:商业银行在科创中心建设中有三大效应

作者:金煜 发布时间:2016-03-31 15:49:07 来源:2015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高峰论坛+收藏本文

 金煜,上海银行董事长,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家俱乐部联席会长

金煜日前在上海举办的“2015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科创中心建设是技术更新换代、产业升级转型、资源重新配置,进而提高资源使用的杠杆效率,与金融的杠杆作用叠加融合,将产生新的生产力。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当中的重要地位,杠杆经营、多市场参与,以及与科技的融合互动的特点,使得商业银行在科创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作用。

金煜指出,商业银行在科创中心建设中承担的重要作用概括起来说,有三个方面的效应。

(一)盘活资源,发挥放大效应。

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引进新的发明技术,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也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从现实情况来看,有效的资金和资源支持是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稳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解决思路中,一方面政府直接向企业发放财政补贴,或者给予一些奖励资金,缓解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但从总体上来说,有限的财力和庞大的资金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缺口;另一方面,企业从市场筹集资金又受限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投入、高不确定性的特点,始终受到困扰,作为金融配置重要的主体,商业银行通过对接政府,发挥杠杆优势,撬动金融资源,可以形成放大效应。

一种途径是对接政府资源,以有限的财政支出来撬动更大的银行信贷资金。上海银行和浦东新区过去有很好的合作模式,将以往政府扶持小企业资金转化为风险分担资金,还有规模奖励资金,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成本,推动了政府直接参与,直接推进银行向小企业发放信贷。据统计,3年合作期间,上海银行为浦东小企业累积放款338亿元,浦东新区政府向上海银行支付了3300万元小企业贷款规模奖励。这当中实际上是把银行和政府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方面形成了更好的合力,更有效地解决了风险分担,更有效地找到了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途径。

另一种途径是对接各类交易平台,利用平台积累的交易行为信息数据,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传统营销模式和业务处理方式下,单笔业务处理最快需要几天时间,这还是非常快的,长的需要几十天时间,而基于平台的网上信贷处理可在几分钟内完成,从而提高服务客户的效率。我们也和平台对接做一些网上平台业务,从今年的实际操作情况看,我们认为这是值得探索去做的。

(二)构建平台,发挥整合效应

一是链接各类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在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作为开放平台,可以和券商、PE/VC、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评级、征信等中介机构,以及P2P、股权众筹等互联网机构,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打通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将信贷资源有效对接创业板、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中心等资源,拓展科创企业股权质押的贷款,优先认股权,可转债创新工具,探索创新各种形式的投贷联动,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三)整合产业,发挥辐射效应。

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是对企业进行筛选的过程。通过服务优质的企业,通过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助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此同时,科创成果本身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通过服务科创中心建设,商业银行自身的科技支撑能力得到了提升,在加快转型和实现产业发展的融合与共生,借助新的技术改变以往单个服务,点上服务的局面,在产业链、产业集群层面实现更大广度和深度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要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深入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支付结算,风险控制、资金的优势,与产业的互联网企业的客户资源,信息资源,线下与线上服务资源相对接,围绕产业上下游的交易打造交易者服务平台,在产业整合上形成合作效应。不管是辐射效应,还是整合效应,或者是放大效应,我们在整个服务科创中心,科技型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只有高的效率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的共赢,才能促进金融的创新、金融服务和科技的高度融合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