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举行学术沙龙“中国未来文化发展与软实力建设”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1-24 00:00:00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

2011年6月30日,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举办第一期学术沙龙,沙龙主题是“中国未来文化发展与软实力建设”。本次学术沙龙是复旦发展研究院和国家建设研究中心组织进行的“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研究”项目的系列研讨活动中的一期。本次学术沙龙由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承办,会议由创新基地副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孟建主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蒯大申研究员提出,中国未来发展需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建设。蒯教授以抗战期间延安的文化凝聚力为例,论证了传播力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传播的内容,“文化软实力”表现在对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等的仿效和认同。蒯教授提出,文化建设的头等问题是价值体系的建设,价值观的选择既要有解释能力,又要有导向能力,要能解释社会现实,并能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服务人民群众的利益。蒯大申教授还提出,除了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建设外,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条件、机制和规律的认识也同样重要。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吴心伯教授从国际关系的视角谈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如何发挥作用。他提出,中国文化建设今后要解决的三大问题是:文化的主体性、文化的时代先进性以及文化的普适性。按照这三个方向,中国未来的文化建设要重视体的层次(核心价值的建设),同时重视用的层次以及鉴赏的层次。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惠林提出“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才是国家文化发展的根本凝聚力。他提出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提基础首先要搞清楚国家发展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并提出“文化民权”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基础和方向,应重视对公民文化权益的保护。
      上海交通大学单世联教授的发言中提到,重视文化软实力,应更加重视国家的尊严、民族价值和精神的建设。提出应该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也需要反对 “大院文化”,“腐朽文化”,提倡“和谐文化”。单教授提出文化发展的基本着眼点要立足生命的尊严,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谈文化多样性。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刘轶教授提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最核心问题是价值观的建设,是文化自觉和自新的问题。刘教授提出软实力的建设路径要和时代的民族精神相吻合,和社会发展的实践相吻合,并需要重视文化发展的法律保障作用。
    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创新基地童兵教授提出中国未来文化发展若干需要深入探讨的议题:一是文化的形成及机制,他概括文化的3大主要来源:包括古代的历史、国外的经验和老百姓的实践。二是文化的功能,童教授提出文化建设不能只针对部分精英人口,要考虑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考虑主流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的协调。三是文化发展的机制,他认为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且政府也不能管的太多。四是文化的保障,提出需要加强文化领域的立法。并在此基础上童教授强调,解放思想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
     国家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提出,有三种文化发展观,一种是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二是文化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文化发展构成国家治理的机制和工具。中国未来十年的文化发展,需要研究文化发展如何构成国家治理的有效机制,任教授从未来国家体制建设中的文化发展来说,有三个问题至关重要:一是确立国家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吸收各种文化资源并使其能够制度化;二是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汇总,重视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主体性;三是通过人民创造文化和重视民意的作用,使之成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并推动中国未来发展。
     孟建教授对整个学术沙龙进行了学术总结。孟教授同时提出,共产党将执政理念的变化作为对文化发展的审视,具有文化自觉的意义。并提出对中国未来十年文化发展进行总体思考和整体建构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