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长期人口变动和国家发展”学术沙龙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1-28 00:00:00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2011年11月5日下午,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和人口研究所组织举办“中国中长期人口变动和国家发展”学术沙龙.本次活动是上海社联第九届(2011)学术年会中的一项主题专场研讨活动。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任远教授主持本次学术研讨。

    来自本市和南京市若干高校的学者参与本次研讨活动,在利用六普数据对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进行初步预判的基础上,与会学者集中讨论了中国中长期人口变动和生育政策调整、经济增长,以及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主要问题。

    与会学者对于中国生育政策的调整进行了热烈讨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陈友华教授指出,中国正在迈入超低生育率时代,中国的人口惯性增长的速度已经显著回落。按当前趋势,从中国人口总量增长将按倒U型路径变化,人口抚养比呈正U型变动。他提出中国已经错过了生育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迫切需要加快调整生育政策。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周长洪教授提出,当前的人口增长不是高生育率推动的内生增长,而是低生育率推动的惯性增长,通过对生育政策的反思,他提出当前国家发展迫切需要调整生育政策,并且生育政策需要回归公共政策的基本性质。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王大犇教授讨论人口结构变动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发展的影响,他提出需要充分重视和正确理解人口红利的消失问题、民工荒问题和技工荒问题,提出应对工资率过低造成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应该更加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加以解决。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钊教授讨论了人口结构与中国城乡二元经济转型的关系。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用“刘易斯拐点”来解释是不合适的,看似到来的刘易斯拐点只是老龄化、惠农政策以及城市低工资、高生活成本等造成的假象。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高向东教授以上海和北京为例,说明大城市的人口发展具有向近郊和城市边缘区集聚的趋势,并认为大城市人口扩散表现出集中连片扩散的特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王永钦副教授提出在城市化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土地产权问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杰副教授分析了房价收入比和老年抚养系数、少儿抚养系数、以及劳动力人口比重的关系,说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住房市场产生的制约性影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郝前进副教授介绍了城市化和大量移民的进入,对城市住房消费和投资性住房需求的影响。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沈可博士就多代同堂模式是否促进女性的劳动参与做了发言,通过定量研究的结果表明,子女与父母同住,尤其是和母亲一起居住,会有效提升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参与率并延长女性工作时间。

    关于中国中长期人口变动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问题,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张真副教授以上海为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碳排放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通过比较人口老龄化会减少碳排放,以及大量引入流动人口“稀释”户籍人口老龄化会增加碳排放,她认为人口结构变动对于碳排放总体上具有不利的影响。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谭静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说明中国东部地区在人口继续不断集聚的同时,增强区域可持续性是可以实现的,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分析,她提出应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紧凑型城市化等方式来更好地实现区域人口环境关系的改善。

    到会学者和参会人员围绕中国生育政策调整问题、围绕城乡间、区域间生育观念的差异性问题、生育政策调整效果的不确定性问题、人口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凋敝问题等进行了热烈讨论。任远教授在总结中提出,对六普数据的深入挖掘工作在全国正开始逐步展开,中国未来人口格局变动进入一个深刻变动的时期,充分研究中国人口变动对于准确把握中国未来发展,并为中国国家发展确立合适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学界进一步共同努力,开展更为丰富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