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坛2013“处理亚洲的纷争:新思维与新办法”分论坛会前圆桌会议召开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3-16 00:00:00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2013年3月15日,上海论坛“处理亚洲的纷争:新思维与新办法”分论坛会前圆桌会议在光华东主楼711会议室举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主持会议,与会人员包括苏长和教授、赵华胜教授、杜幼康教授、胡令远教授、李碧建参赞、金永明教授和简军波博士。会议讨论了亚洲国家间纷争处理的理念、实践上的成功案例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就分论坛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交换了意见。

会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苏长和教授从中国和亚洲、世界的关系中提炼出了包容式改进的观点,他指出中国的崛起、发展是建设性的力量而非破坏性的力量,是和平的力量而非战争的力量,是合作的力量而非对抗的力量。中国应该在不触动国际体系中守城集团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开辟新的利益增长点,在自身根本利益和总体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尽量让对方国家先得利益,以创造合作共赢的机会。

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赵华胜教授分析了中俄领土问题的谈判历程和经验。他指出,政治关系对于谈判有很大影响;谈判需要双方的诚意和解决问题的决心;小国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和大国同样强烈,边界谈判在和平条件下必须是双方妥协;要营造正确、宽松的社会舆论;国家在真正想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社会舆论的引导,在极端民族主义的社会舆论下将难以解决问题;领土问题非常敏感,不能完全公开外交,谈判过程要保密;每个国家的领土争端中的历史、地理、人员等问题都非常复杂,国际法只是基本的准则,很多具体问题要靠双方拿出来单独协商。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杜幼康教授主要介绍了中印关系发展中的理念与实践。他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及时调整战略,提出了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的新的思路:以求同存异的方式,改善双边关系;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解决中印边境问题;要考虑到两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各让一些,才能各自说服自己的人民;在边界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推动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来为最终解决边境问题创造条件;采取一切向前看的态度,着眼于未来。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提出了处理东海和南海纷争的两大思路:1.在海洋问题上要超越传统的主权观。2.处理海洋利益争端可以采用共享而非分割的办法。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从主权来讲包括:1.坚持各自的主权要求,同时承认、认知在相应问题上存在争端。2.搁置主权争议。3.主权共享。从资源争端上来讲,有三种办法:分割、共同开发、不开发。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胡令远教授认为,南海问题的解决要注意如下几点:争取和平解决的政治意愿要足;不对民用设施采用军事措施;双边与多边手段相结合;历史依据和国际法依据相结合;在缺乏共同开发的框架下,暂缓在有争议的水域进行钻探;探讨共同开发,包括共同进行科研考察。关于钓鱼岛问题要注意:坚持我方立场,承认存在争议;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来推进各自的主权诉求;不使用也不威胁使用武力;探索危机预防和管控的措施。

复旦大学访问学者李碧建提出了处理领土争端的应对策略:建立良好、适宜的双边关系是解决争端的基础;稳定的地区和周边环境是解决争端的必要条件;争取利益最大化是解决争端的目标;有取有予是解决争端的有效办法和唯一途径;坚持依法办事,有针对性地做好法律研究及应对预案是解决争端的手段;争取国内最广泛的民意支持是解决争端的前提;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在应对争端的策略上是各异的;应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海洋法研究中心主任金永明教授提出了中国应对突出海洋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做法有: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合作交流沟通的原则;分类处理各个原则;互利共赢原则;先易后难循序前进的原则;有效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遵守共识义务的原则;政治方法与法律方法兼顾的原则;避免升级预防和防控应急处理机制;共同研究处理争议的方法。中国要解决海洋问题,成为海洋强国,特别是要完成从区域性海洋强国到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转型,南海问题的解决是关键,是标志性问题。中国可以在国际、区域、国内层面发挥不同的作用。

最后,吴心伯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整场学术研讨会参会者的观点鲜明,立论基础扎实可靠,在讨论的基础上取得了共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