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上海人在香港: 有产者的故事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30 00:00:00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张乐天|复旦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主任


九龙的深水埗曾经也是上海人聚集的地方,如今留下老旧的房屋,附近是热闹而拥挤的马路市场。1841年,香港开埠;1843年,上海开埠。
1876年,晚清文人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写道:“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上海和香港被拿来相提并论,不知是不是从那时开始的。当时有英文报道称,上海英商自认为高香港英商一等。许多在香港的英资都跑到上海来开公司,并以上海的业务为重。
比较或许早就开始了,而这两座城市真正发生联系,要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有一个数据称,1931年在香港的上海人只有3768人。当时,广东地区以外的华人尚未考虑大规模移居香港。所谓“省港一家”,在1949年以前,香港与广东在文化上是一体的。1937年的时候,香港是一个拥有100万人口的广东人移民城市。
直到抗战爆发,香港的吸引力才在全国范围内大增。1937年至1941年的四年间,香港人口增至160多万。香港第一次有了这么多广东以外的“外省人”,其中不乏南来的上海人。作家萨空了写道:上海人到港十几万。在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里,徐太太对住在上海租界孤岛的白家说:“这两年,上海人在香港,真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香港似乎有些要赶超“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势头了。在香港的作家穆时英宣称,香港是“全国唯一的、最安全的现代城市”。萨空了甚至预言:“今后中国文化的中心,至少将有一个时期要属于香港……这个文化中心,应较上海更为辉煌,因为它将是上海旧有文化和华南文化的合流,两种文化的合流,照例一定会溅出奇异的浪花。”
可惜这次“合流”的时间很短,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后便戛然而止。经过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到1945年,香港人口又只剩下了60万人。香港学者陈冠中认为:“香港到1949年前经济地位并未超过上海。”
然而随着国共内战、新旧政权的交替,下一个人口的涨潮更为猛烈。除了回流以外,更多新移民涌入香港。到1953年,香港人口已达250万,光1949年就增加了近80万人。
这一次,更多上海人来到了香港。陈冠中在《90分钟香港社会文化史》中写道:“1949年后,各省来香港的人多了,从山东威海的警察到跑单帮的台湾客,在本地广东人眼中都是外省人。其中,上海人最为瞩目。”
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电影界的大亨在香港兴办公司,永安、先施等百货商店建立了香港分部。随着上海资本的兴盛,香港的纺织业应运而生。上海裁缝、上海理发店乃至上海菜饭店跟随上海人南下,在香港风生水起。用李欧梵的话来说:“香港的商界与文化精英经历了一个可被称为‘上海化’的过程……香港成了上海的后方与避难地。”
前文所摘录的第一组书信,写信人也是在那一时期移居香港的上海商人。复旦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主任张乐天教授评价说:“1949年前后移居香港的上海人有很多是商界人士。让我感到惊讶和感慨的是,这些信蛮进步的。在人们的印象里,当时到香港去的人应该都是因为害怕共产党才去的。但从信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跟大陆还是有生意上的往来。换句话而言,解放初期,香港与内地不是一个敌对的状态。这是我们在其他资料里很少看到的,给人一个更为全面的香港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初期,有很多人前往香港,但也有很多人离开,甚至于离开香港的人比去的人多。这组书信中提到:“据大公报登载,(1950年)每月由深圳回国的较来港多出三万人左右(由其他关口及海路回国的还不在内)。”
“许多人当年到了香港以后,发现情况并不如人意,那边的贫富差异也很严重。与此同时,解放初期共产党采取种种措施,使得上海等城市的贫富分化迅速缩小。所以有很多人去了香港又回来。”张乐天说,“上世纪50年代初,社会主义运动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力,当时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气氛是后来很难想象的。”
然而此后,内地陷入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香港则赶上了“二战”后制造业的第一波全球分工,得以分担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部分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移民潮导致的人口暴升一跃成为优势,香港有的是廉价劳动力,在“二战”后的经济长繁荣周期中占了先机,迎来了“花样年华”。李欧梵称:“当1972年第一条海底隧道建成,把九龙与港岛连起来时,香港终于开始走上超越上海并成为一个大都会的道路。”
经济向荣,人也连带着意气风发,“香港人”这一身份认同被逐渐树立起来。陈冠中说:“香港的居民终于对香港有归属感了,但一半是被逼出来的。原来他们哪里都去不了,英国不是随便去的,内地还不是可以去的,他们不能自认英国人,也不愿意被人家认为是内地人,故此也不自称中国人。没选择,他们只能叫自己香港人,后来越叫越顺,引以为荣。”
“文革”结束后,当又一拨内地人涌入香港时,香港人给这些新移民取了个别称:“阿灿”。这是港剧《网中人》里的一个内地来港青年,在剧中一口气吞下了30个汉堡。由此可见当时香港人对内地移民的印象。正是在这一时期,前文第二组书信的作者、一个20岁出头的上海女孩来到了香港。
“(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从1949年开始,上海是非常彻底地受到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城市。而香港当时是英国殖民地,完全是资本主义体制。两个城市走了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对于这个女孩来说,这当中充满了张力和紧张。”张乐天说。
“上海原先是一个陌生人的城市,解放前是很开放的东方巴黎。解放以后,上海被打造成了由一个个单位所组成,每一个单位就像是一个熟悉的群落。这里面有不好的地方,但它也给人一种安全感,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依托。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人到香港后非常不习惯。因为熟悉的东西全没了,完全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社会。”他说。80年代的香港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水平上无疑远远地走在了上海前面。小到穿着、审美,大到社会形态,上海女孩在新的环境里面对着种种差异。
从信中可以读出,这个女孩高中毕业后跟随父母来到香港。她很有主见,曾经做过电影梦,立志要在香港闯出一番名堂。因为漂亮开朗,喜欢追逐时尚,她在上海和香港都不乏众多追求者,甚至曾有年龄足以当她祖父的富人向她提出包养要求。
“非常复杂的感情纠葛,她都写在信里了。这些信件能够侧面反映出在改革开放初期,普通的上海人到香港以后的社会经历,也能够呈现香港社会当时的一些情况。”张乐天说。
值得一提的是,女孩在一封信中提到(注:因篇幅关系未在上文摘录),父母在家中接待来港的沪上某高校校长。“可见,她的父母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张乐天说,“解放前后,南下香港的上海人大多是有一定财力的。改革开放以后,也是和这批人有亲属关系的上海人最早移民到香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与香港之间的联系基本上是有产阶级的故事。”
从这组信件的最后一封来看,女孩似乎并没有答应年长富人的要求,情感生活中又产生了新的涟漪。她后来怎样了呢?要知道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她的故乡开始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国务院批准在浦东设立外高桥保税区,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第一座跨越黄浦江大桥-南浦大桥建成通车,东方明珠塔建成……随着香港和国外的投资商纷至沓来,上海经历了都市重建,人们发现,浦东地区的天际线与香港惊人相似。
上海和香港,人们仍在乐此不疲地对这两个城市进行比较,双城故事还在继续。
(文中部分资料援引自陈冠中《我这一代香港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