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出版 | 复旦中华文明研究专刊第一辑第二批出版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0-13 13:56:31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1.jpg

“复旦中华文明研究专刊”第一辑第二批三种于2016年9月问世,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批包括《中印关系研究的视野与前景》(沈丹森、孙英刚编),《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两次复兴》(汲喆、田水晶、王启元编),《旅行的图像与文本:现代华语语境中的媒介互动》(吴盛青编)。


2 《中印关系研究的视野与前景》.jpg

《中印关系研究的视野与前景》

《中印关系研究的视野与前景》

本书是2013年11月4日到5日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中印关系研究的视野与前景”工作坊的成果,国内外二十余位学者与会,对中印关系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涵盖的内容跨越历史、语言、文献、图像、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跨度也从古代到近代。中印研究种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可在研究生院中产生。中印研究领域所需的训练大纲,必须是跨区域、具备多种语言并拥有一个独创研究方法框架的。尽管仍有不少瑕疵,但近年来中印著述的普及化也告诉我们,现在或许是认真界定、巩固和推广中印研究的最佳时刻。 

目录

导言

徐文堪  关于印中语言接触史的一些问题

严耀中  印度宗教中声音的作用及在华土之影响

周伯戡  从边国到中土:佛教中心由印度到中国转移的一种解释

宁梵夫  重估“边地情结”:汉传佛教中对印度的逐渐容受

陈 明   一角仙人故事的文本、图像与文化交流

孙英刚  大雁塔为什么叫“雁塔”

麦文彪  古代中国与日本的“异域天学”:七曜日与天宫图星占术

李 辉   《大方等大集经》中的“二十八宿直日术”复原

杨 斌   清迈法典、海贝和亚洲的文明交流

刘 震、陈怀宇  《象腋经》经名考

段玉明  “西方”的漂移

——以元代来华的印度高僧指空为例

王启元  明代文学想象中的印度

马达维•塔姆皮  殖民地时期印度—中国之间的关系研究

徐启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胡愈之对印度反殖民运动认知迭变初探

沈丹森  20世纪初期的泛亚洲主义及印度-中国的互动

郁龙余  谭云山:殖民时期中印关系的伟大智者

作者简介


3 .1《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两次复兴》.jpg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两次复兴》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两次复兴》

本书为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2013年12月17-18日工作坊的成果。这项集体成果旨在通过个案研究和概况分析,考察晚近中国佛教史上两次复兴的各自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连续性,梳理出佛教之现代变迁的一些关键脉络,同时也尝试揭示出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重要方面。迄今为止,对这两次复兴的研究还远远不足,因此,我们一方面期待能够拓宽视野,将佛教的现代变迁,置于更为广阔的历史脉络和更为长期的历史时段中,考察佛教的不同方面,并兼顾不同来源的素材;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够打通对这两次复兴的研究,对有关“复兴”的事实重新加以细致地检视,以便我们对历史和现实能够达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目录           

前言

回顾与比较

王启元  从晚明观晚晴:三百年间两次佛教复兴

张   化  20世纪上半夜佛教学习基督教之新复兴

                 ——以上海为例

李铁华、李兆健  民国时期都市佛教医药慈善事业略说

汤铭钧  迈向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的自觉总结与反思

苏  畅  论牟宗三对知礼《十不二门指要钞》之研究

罗  琤  金陵刻经处组织机构研究:1945-1980

足羽舆志子、王达伟  现代中国佛教的跨国僧侣网络:跨越民族国家的合作模式与资源流通

田水晶  民国时期的戒律复兴初探

调查与分析

黄晓星   当代中国佛教的戒律复兴与僧团再生

安德瑞   佛教慈善与中国的社会政策:替代性社会文明的契机?

魏明德   社会企业责任、中国与今日佛教

汲  喆   作为“社会力量”的中国佛教:三十年复兴的现实与潜力

黄维珊   菩萨出柜:城市、监管与宗教实践

见证与反思

王雷泉   中国佛教之重建

——以太虚大师《中国佛学》为中心

李家振   我和当代佛教的因缘

作者简介


4 .1《旅行的图像与文本:现代华语语境中的媒介互动》.jpg

《旅行的图像与文本:现代华语语境中的媒介互动》

《旅行的图像与文本:现代华语语境中的媒介互动》

本书是2013年12月14-15日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十一期工作坊“旅行的图像与文本”的成果,这本论文集并不仅仅旨在提倡利用视觉材料,从新文化史的角度切入晚晴与民国史研究,以图证史;而更多地期望探讨在此过程中,视觉媒介(山水画、肖像画、照片、电影、漫画、版画)表达意涵的功能如何让与语言文字表达相对峙、交锋、融合,由此而产生现代性的意义以及观念、行为、感知、审美形式的更迭。

目录

序言

画像、文本与抒情传统

毛文芳  生命图史与文本复调:晚清《鸿雪因缘图记》初探

钱南秀  诗画同源:薛绍徽(1866一1911)之题画诗初探

姚达兑  遗民的形象:林葆恒和《切庵填词图》题咏

摄影作为信息与方法

芮哲非、Chiristopher A.Reed  媒体即信息:中国早期工业照片和石印图片及其观者之比较

狄瑞景、Régine Thiriez  威廉·桑德斯镜头下的旧上海风情

吴盛青  相思之影:清末民初照相文化中的情感地图

徐兰君  照相术与现代中国“儿童相”的谱系学研究

全球图景下的花界、猛虎与强国梦

郑文惠   乡野传奇.全球图景.现代性

一一《点石斋画报》花界形象的文化叙事

衣若芬   20世纪20-30年代虎标永安堂药品在东亚的报纸广告

一一“文图学”研究示例

邱才桢   标准化、平民化与强国梦:20世纪30年代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平民化运动

身体、风景与声音

陈建华  从影迷到银幕情缘

一一但杜宇、殷明珠与早期中国电影的身体政治

张长虹  近代上海艺坛的黄山图像与黄山想象

一一兼论20世纪初视觉艺术中的图文关系

吴雪杉  召唤声音:图像中的《义勇军进行曲》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