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15 10:37:32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2017年5月6日至7日,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十五期访问学者工作坊“宗教多元化模式及中国建构成的宗教定位”在复旦大学智库楼209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心访问学者、来自佛罗里达大学的Mario Poceski教授和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李天纲教授共同召集,邀请了海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就宗教多元化议题及中国传统语境下的宗教定位展开交流和讨论。
5月6日上午,工作坊正式拉开帷幕。会议开幕式由李天纲教授主持,他对到场的师生表示了热烈欢迎,并预祝工作坊顺利召开。佛罗里达大学教授Mario Poceski则向在座各位介绍了召集本次工作坊的初衷、预期的开展模式等信息,他指出本次圆桌讨论将涉及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等一系列传统宗教,试图就中国多元化的传统语境下开放、混杂且可变的宗教特性的形成进行探讨,通过对比西方和伊斯兰社会中相对独有的宗教信仰,试图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宗教不宽容和宗派主义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本次工作坊还成功吸引了一批海外交流学者和校外师生前来聆听,场面热烈,气氛融洽。
(图为李天纲教授开幕式致辞)
来自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王启元博士首先上台发言,和大家分享了他关于“明清上海地区泗州信仰及其流变”的研究。受不久前南通僧伽会议的影响,王启元博士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发现中古时期中国东方的僧伽信仰与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泗州佛信仰之间存在着继承和演变关系。他引证了一系列佛家文献和江南寺院的资料,以期从中追溯和归纳出上海地区僧伽信仰流变的历史。
(图为王启元博士发言)
接着,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副教授朱晓红就“中国天主教身份的建构和中国化”做了主题报告。她首先回顾了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史,指出“中国化”对中国天主教徒和研究学者而言始终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众多中国天主教教堂经历了因地制宜的改造,通常体现出去政治化和去工具化的特征。报告从近60年来天主教团体的爱国运动出发,试图评估运动中各方的反应,为大家提供了历史性的研究视角。
(图为朱晓红副教授发言)
当日下午,工作坊继续进行。我们有幸迎来了剑桥大学东亚系现代中国人类学研究领域的高级讲师周越(Adam Yuet Chau)。他特别关注了“如何在宗教多元主义的背景下选择合适的宗教学研究模式”这一议题。他在发言中强调了对宗教多元化的解读可以从研究模式的角度切入,从而更容易发现现代宗教学研究对特定模式的鼓吹和打压,并认为多种研究模式的共存能够促进学界对中国多元宗教生态和宗教政策的理解。
(图为周越博士发言)
紧接着围绕宗教多元化这一议题,爱丁堡大学东亚系中国哲学和宗教研究主任Joachim Gentz教授探讨了“中国宗教多元主义的话语建构”这一问题。他从中国古典哲学中“三教”的概念出发,通过对宗教话语中语块、隐喻手段、核心论点等概念进行分析,试图构建起中国多元宗教的词库,并与印度语中的相关表达进一步对比,从而反映出中国独特的多元宗教体系。
(图为Joachim Gentz教授发言)
最后,人民大学佛学和宗教理论研究中心副教授惟善法师从佛教徒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了他对宗教多元化的看法,具体分三方面阐述。其一,佛祖只是真相的发现者,而不是全知全能的创造者。其本身具有的多元性验证了他是多元主义的支持者,且流传于后世的教义也注重包容差异和多元性。其二,佛教主张万物皆可寻得真理。其三,佛教的终极目的是不分贵贱尊卑,侍奉一切有灵之物。
(图为惟善法师发言)
在5月7日进行的第二场工作坊中,佛罗里达大学宗教系张艳超博士首先发言,她以“中华帝国晚期道教信徒的妈祖信仰”为典型案例,介绍了道教和流传的其它宗教的关系。其后,Mario Poceski教授为大家做了题为“唐代士人的宗教活动参与和宗教身份认同”的报告。他以晚唐诗人白居易为例,试图展现中国中古时期,社会及政治精英阶层的宗教身份常常具有开放、糅合和多变等特点。
(图为张艳超博士发言)
(图为Mario Peceski教授发言)
主题演讲结束后,各位学者仍热情不减,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最后还就今后可合作的议题进行了商讨,并衷心感谢中华文明国际中心搭建了这样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
原文转载自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官网:宗教多元化模式及中国建构成的宗教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