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剑雄教授 发布时间:2016-03-31 14:16:10 来源:搜狐读书+收藏本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潜滋暗长,成为社会的不和谐音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先生,有感于当前国家大政方针、社情民生等现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独到的见解、锋芒毕露的文字,进行入木三分的评议。
应严格核算旅游景点成本 在此之前票价应冻结
中国一些著名景点的门票价格早已进入世界最高水平,但还是不断要求涨价,理由是成本上涨。有的装模作样开个听证会,出示的主要证据也是成本。
按理说,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不可能是世界最贵的,实际上景点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很低。中国的建筑材料、电器、家具、食品、饮料等也是世界上比较便宜的(如果不是最便宜的话)。绝大多数景点的设施既不先进,更不完善,其中免费又高质量的服务极少,很难找到免费饮用水、卫生纸、洗手液,烘手器不是坏了就是没有电。莫名其妙的收费、罚款倒不少,有些景点连自带照相机、站在某一位置拍照也要收费。
那成本高在哪里呢?首先是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将景点当成摇钱树、小金库,规定每年要上缴多少钱,而且该由政府拨的款也不拨了。本来,旅游资源属于国民,享受旅游资源是国民的基本权利,政府完全可以并应该将一部分纳税人的钱用于旅游开发和管理,以造福于民众。有的旅游点同时也是文物,政府应该拨发保护经费。旅游点的一些配套设施如道路、桥梁、电信、水电等的建设和维护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政府该出的钱不出,连上级部门的拨款也挪作他用,景点的成本焉能不高?
有些旅游点是承包给企业或私人的,主管部门只关心自己能收到多少钱,却不管门票卖多少钱,或者简单地根据承包者列出的“成本”审定门票价格,这样的成本又怎会不高?
其次是管理费。虽然景点大多数基层员工的收入并不高,管理层和上层、重要关系户的收入却相当高,甚至高得惊人。超标准的办公室、办公室器具、办公楼、宿舍以至豪宅、别墅,甚至非旅游点工作人员的开销,都能计入管理费。
招待费也是各旅游点一项庞大开支,大概没有一个景点不需要准备大量供馈赠的门票,还有种种免票对象。对重要人物及其家属、随员,还得招待他们玩好、吃好、住好,临走时带足带好。要是该旅游地不幸有土特产(可惜多数景点都有,本身没有,所在地也肯定有),四时八节还得主动“进贡”。旅游点有些豪华建筑和设施根本不向游客开放,本来就是为高官要人建的。为了保证他们的舒适,往往占用大片风景,即使空着也不许游客进入。但这些费用是无法公开的,也难以按实际开支报销,最终不是列入建设费,就是纳入管理费,最终计入成本,转嫁到游客头上。
所以,要使门票不再涨并能逐步下降,必须对旅游点的成本进行严格审计,向公众公布结果。在此基础上,明确哪些钱应该由哪个政府部门出,哪些钱不得列入成本,哪些钱不容许进入私人钱包。主管部门应对旅游点运行和管理的费用作出规定,不许突破,对已经被承包的也不能例外。
发改委应该规定,在对成本的审核没有进行并获得通过前,旅游点门票价格一律冻结。(2010年7月22日)
高铁并非是福音 也会影响地方旅游业发展
或以为出门乘车总是越快越好,其实未必尽然。
1990年夏天我在欧洲旅行,在安排行程时希望能参观奥地利的维也纳和萨尔茨堡,但排来排去也无法如愿。因为我买的是欧洲火车联票,为了尽可能节约开支,一般都是晚上坐车。但从上一站慕尼黑到萨尔茨堡的距离不长,即使很晚启程,经过萨尔茨堡时也是半夜,而到维也纳却正好天亮。我真希望找到一班慢车,但时刻表上却都是快车。
在国内也有这样的经验,有时乘夜车到达目的地是在凌晨三四点钟——真希望列车能晚点几个小时!
或以为那些都是特殊情况,正常条件下难道不是越快越好吗?其实也未必,因为快不是不要代价的。例如,现在从上海到南京不过二小时余,到杭州只有一个多小时,一旦城铁或高铁通车,就将缩短至三四十分钟,时间能节约一半以上。但车票的价格肯定也会翻一番。
对于并不在乎一两个小时时间的人,对于一两个小时内挣不到这么多钱的人,就未必愿意选择这样的高速列车。而且,高速铁路的效果需要相应设施的配合,如果出发地和目的地到两地车站的时间延长了,高铁节约下来的时间就会被抵消。如上海的高铁站、城铁站将迁至虹桥,如果旅客去虹桥车站的时间比原来增加半小时,沪杭城铁的时间缩短半小时就毫无意义。即使能节省一二十分钟,旅客也会考虑票价的差异。
对旅游行业来说,高速带来的并非仅仅是福音。旅游业一个重要的财源是住宿,一项重要指标是旅客在一个地方的停留时间,而高速恰恰是不利于这两方面的。在低速时代,上海去南京的游客是必须在南京住宿过夜的,如今可以早出晚归,也就没有时间在南京停留了。上海去杭州的游客多数会住宿,因为即使很早出又很晚归也才能在杭州玩几个小时。只有到八十六千米(铁路距离)外的苏州不必住宿,可以当天从容往返。到了高速时代,无论去南京或杭州,上海的游客都能在享受完夜生活后回家睡觉。江苏、浙江的旅游业近年来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游客停留的天数越来越少,不少旅馆在黄金周、长假或周末之外住客寥寥。
高铁、城铁一般都要新建车站,由于线路改变等原因,不少新站远离城市中心区,与原来的车站也有相当远的距离。新车站周围固然会随之兴起,但如果原来的车站就此废弃,那一带的衰落也在所难免。
由于车速提高,加上线路改变,更为了节省时间,有些车站不会有高速列车停靠,或者车次大大减少。如果没有替代的交通工具,或者因此而变得交通不便,这些地方的游客必定大幅度减少,甚至从此无人问津。这种变化近年来已经出现,如慢车停驶后,以往只停慢车的小站就此废弃。
为了旅游而乘坐火车,有时非但不希望车速太快,还希望能开得慢些,以便在列车中欣赏沿途的风光,或者仔细观赏某一景点,拍摄某一特殊意义的景观。1990年8月,我曾乘火车由东向西越过乌拉尔山,接近亚欧分界点时,火车行驶得很慢,左侧的车窗都被打开,高铁、城铁一般都要新建车站,由于线路改变等原因,不少新站远离城市中心区,与原来的车站也有相当远的距离。新车站周围固然会随之兴起,但如果原来的车站就此废弃,那一带的衰落也在所难免。
发展高铁也要注意保护过去遗迹避免"被高速"
由于车速提高,加上线路改变,更为了节省时间,有些车站不会有高速列车停靠,或者车次大大减少。如果没有替代的交通工具,或者因此而变得交通不便,这些地方的游客必定大幅度减少,甚至从此无人问津。这种变化近年来已经出现,如慢车停驶后,以往只停慢车的小站就此废弃。
为了旅游而乘坐火车,有时非但不希望车速太快,还希望能开得慢些,以便在列车中欣赏沿途的风光,或者仔细观赏某一景点,拍摄某一特殊意义的景观。1990年8月,我曾乘火车由东向西越过乌拉尔山,接近亚欧分界点时,火车行驶得很慢,左侧的车窗都被打开,窗口伸出各种照相机或摄像机的镜头,我终于见到了那块并不大的“ASIA”界碑,并且成功地拍下了一张清晰的照片。尽管车速已够慢了,但还是听到一片遗憾的叹息声,不少人还是错过了这个宝贵的机会——也许他们这辈子不会再次从此经过。
其实在铁路以外的交通线上,这样的事早已发生。我曾经看到过描述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险峻的文字,在照片上看到过它翻越高黎贡山形成的无数道曲线,但等我从保山去腾冲时,宽平顺直的新路已经取代了旧路,坐着空调大巴享受舒适旅途时,也失去了观赏这项人类与自然的奇迹的机会。1987年夏天我从雅安去康定,天不亮就出发了,因为根据交通管制,只有上午才能过二郎山。经过无数次的曲折盘旋,汽车到达泸定时已近中午,从小就唱的“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总算亲身体验了一次。如果现在再去,公路穿隧道而过,不会再有这样的感觉。听说自驾越野车还能走一段旧路,但不久肯定会完全荒废。
想到这些,并不是反对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实际上我一直在盼望京沪高铁通车,盼望遍布全国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网早日建成。但也不希望现有的公路、铁路被完全取代,而是各得其所,让旅客自由选择。有的旧路可以充分利用,物尽其用后再废弃不迟,有的应该继续维护并适当更新,以适应不同旅客、不同目的的需要。有些小站、旧站的确已经有多少经济价值,但作为一个地标、一个景点,一个代表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载体,依然有存在的理由。如果离开了行驶并停靠的汽车、火车,没有熙熙攘攘的旅客游人,它只能是一座毫无生命力的建筑物。几年前在台湾时,曾专门去集集火车站游览,这条三十千米的专用铁路支线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建造电厂,如今却成了长盛不衰的旅游线路。
但我相信,谁也不希望“被高速”,因为有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后就别无选择。由于目前公路、铁路的垄断性,这种可能完全存在,有的已成为事实。记得北京的机场高速通车后,有一次友人用他的车送我去机场,那天时间很充裕,我建议走原来的公路,聊发怀古幽情。可是被司机告知,自高速路开通后,这条路已禁止客车通行,并且设卡检查。可见能否避免“被高速”,全在当局掌握之中。(2010年1月21日)
04 国人出国遭鄙视 感叹美国为何那么穷
改革开放前,上海一位家庭主妇奉命在家中接待一个来自北欧的“左派”代表团。听她介绍了当前的幸福生活后,一位团员问:“那你家解放前的生活怎么样?”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解放前吗?还不是与你们现在过一样的日子。”代表团成员顿感莫名其妙,陪同的领导十分尴尬,一时不知所云。事后面对批评,那位主妇却理直气壮:“你们不是说他们是从资本主义国家来的吗?他们现在还没有解放,不是和我们解放前过一样的日子吗?”她的想法完全符合当时的宣传和思想教育的逻辑,并且完全出于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出于至诚。即使在发达国家的来客面前,她肯定认为自己的生活比他们的“水深火热”要好得多,会有强烈的自豪感。但在对比了双方的实际生活水准后,对方无论多么友好,对这种夜郎自大式的表演总不会有好感吧!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国人走出国门,遍及世界各地。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赞扬不时见于各国媒体,但近年来批评也不绝于耳,一部分还出自对中国友好的人士。批评之一,就是某些国人太骄——不仅显露于他们的言行,还显示于他们的心态。他们往往会以强者、富者、施舍者自居,以至由骄而横。在非洲某国,某央企不顾该国禁酒的习俗和法律,在进口器材的集装箱中夹带酒类,被查处后,竟然若无其事:“怕什么,最多再花十万美元摆平。”我曾亲耳听到一位外交官训斥当地警察:“你知道每年我们给你们多少钱?怎么这样没有礼貌!”从境外旅游回来的人也会说:“外国人真小气,还不如我们大方。”“美国人真穷,这么破的车还在跑!”“这几年没见他们盖过新楼。”加上有些国人不注意入乡随俗,在公共场合说话嗓门大,中气足,指手画脚,花钱时大手大脚,还要露富炫耀,更让别人感到“骄”气逼人。
其实,这些人和当年那位主妇一样,都是出于对世界实际状况的无知。我们以往的教育不开放,往往过分强调中国的世界第一和领先地位,却不注意介绍世界各国的先进之处。媒体的报道和宣传也不乏片面性,有些内容虽然完全是事实,却不作必要的对比和分析。例如,这些年经常报道中国哪些方面达到了世界第几,成为第几强国,却很少在同时提醒国人,我们的人均水平还很低。对科学技术、军事装备、生产能力等方面的报道,更缺乏全面的分析和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比较。最近在大量报道中国的GDP总量将在今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却很少在同时强调,由于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倍以上,实际上中国的人均GDP不足日本的十分之一。
如果考虑到日本的GDP长期高于中国的背景,日本的财富积累远高于中国。如果真以为中国样样比别国先进,即使表面能谦和谨慎,内心的自豪自得还是掩饰不住的。因此有些人不仅会未富而骄,未富先骄,甚至明明穷还会骄,因为他们自以为并不穷。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消除这类影响,关键还在于进一步开放,让国人了解真实的世界,了解中国和自己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要多介绍外国的先进和长处,更不能讳言中国还存在的落后和不足。对发达地区和富裕阶层,还要告诉他们落后地区和贫困阶层的实际状况,让他们全面了解中国。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谦虚的基础,也是破除骄气的有效途径。
当然,有些人是个人修养太差,即使明明知道自己不强,也要打肿脸充胖子。还有个别人其实心里有数,却为了顺从某种潮流,故意追求“政治正确”。这样的人哪个国家、任何时候都有,不足为奇,不至于影响中国的整体形象。
来源:搜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