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复旦之声|一周经济热点观察(2015.6.22-2015.6.28)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30 16:08:46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宽松货币下“牛市”会再来吗?

孙立坚 | 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中国经济的金融生态(直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产业生态(商业利润日渐增长的环境)还处在较为低下的状态中,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可能非常有限,但为了维护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和确保股市的流动性及其高位估值水平,降息降准的宽松政策还将继续,但是,中国股市资金市的特征会越来越浓厚,市场波动也会越来越频繁。只有金融生态和产业生态得到重生和改善,那么中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正面效果才会真正有效地体现出来。


投资标的国际化将助推交易规则的统一

林采宜 |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专业学位兼职导师

中国已经站在资本国际化的起点之上,并开始迈步,投资标的国际化也在逐步推进交易制度的升级,在这方面,沪港通就下了一步好棋。境外的投资者和融资者,包括跟境外机构之间的相互开放,一定是有游戏规则的国际接轨作为它的制度前提,如果国际融资者要进入中国市场融资,国际板规则、会计准则制度、信息披露的规则等差异会使得这个过程变得困难。同样,国际投资者进来,尤其是沪港相通以后,同样的股票,一个有涨跌停板,一个没有涨跌停板,二者交易的时间也不一样,这种情况下风险是不对称的,这就意味着市场的不公平。在资本市场如何推进国际化方面,去年的沪港通就下了一步好棋,尽管引发的交易量并不大,但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接轨的贡献很大,必然会促进两个市场交易规则和制度设计逐渐统一化。


股市本轮调整在短时期内并不会结束

张忆东 |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研究所副所长

本轮增量资金的特征:杠杆化、顺周期、不稳定。火爆的货币市场是股市融资的来源之一,而近期这些增量资金的源头开始出现供需紧张。两融、配资等新现象的出现,使得居民向股市配置的资金,还被这类杠杆类工具进行了放大;其正面的意义在于,在资金流入的过程中,涌入股市的资金被放大,当股票估值快速上涨后,这种溢出效应带动了全民创业的加速。同时,负面的影响在于,杠杆型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使得资金顺周期的特征被放大。近期,随着股市的调整,增量资金的这种顺周期性“退潮”的风险在加大。当前牛市才开始进入以震荡盘整行情为特征的第二阶段。而第二阶段的调整则是季度性甚至年度性的盘整、震荡。


资本市场不需要IMF所说的国内改革先走一步

刘利刚 |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经济研究总监,复旦发展研究院客座教授

中国在目前的情形下,我们的政治体制、我们的国情不需要一个所谓的IMF所说的国内金融改革先走一步,在资本市场做好以后再开放资本账户。人民币向下的开放确实进行的比较顺畅,人民币可以出去,但是人民币出去之后还是需要用其他的货币来兑换,就是把你的资本账户开放推到了海外。我们在香港,如果说我有很多的美元,美元进到中国来比较困难,我就在香港筹集很多的人民币,换成人民币,把人民币推到国内来,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本流入的现象,这也是一种套利的现象。从三元悖论理论来看,如果说既要资本账户的开放,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经济体,我们需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这样的过程里,能不能保证人民币的稳定性。其实很难做到。在三元悖论理论就要求我们,汇率应该逐渐走向浮动的汇率,但要有一个浮动的汇率,我们也需要一个以市场机制所决定的市场利息。


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不代表利率市场化完成

李扬 |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我国的顶层设计上强调了三个要点。 下一步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还有五个问题要解决。一是解除银行对贷款规模的管制。二是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三是要打通债券市场与信贷市场。四是形成以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利率体系。五是要建立有效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是让利率由市场决定,由资金的供应者和资金的需求者在市场上自由决定。二是以完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为重点。三是银行调控。李扬认为,现在的调控有一些误区,如果货币当局认为调控利率就是市场化的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就是行政化的手段,他觉得这是非常错误的。


(本期观点由余安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