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0-11-30 14:15:27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 For disease-fighting ventilation, Bombay Deco apartments provide abundant balconies and green space between buildings. Photographer: Punit Paranjpe/AFP via Getty Images
虽然孟买装饰和大英帝国统治印度的最后日子相关,但是它的出现同样和一个孟买一段黑暗、更早的时期有关:在1896年,孟买惨遭瘟疫蹂躏,当地居民或是死于瘟疫,或是逃离城市前往乡村。
二十世纪初期以前,英国王权和一些从事香料、棉花和鸦片贸易的印度商业公司沿着这座城市的码头建造了大量建筑。这些维多利亚时期的宏伟哥特式建筑组成了孟买的天际线。但是大多数更贫穷一点的居民却居住在拥挤又狭小的出租屋里。这些出租屋也称作“共享厕所的廉租集体宿舍”。当腺鼠疫(可能来自香港)随着货船登陆印度半岛时,这些地方成为了瘟疫繁殖的温床。
在第一轮恐惧和绝望平息下来后,英国政府创立了Bombay Improvement Trust(译者注:信托公司)。这个公司致力于一个改善街道和下水道、缓解城市住房拥挤、消除关于瘟疫谣言的计划。整个计划由两个重要部分组成:一方面,在城市北部填海造陆,以满足更多工人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为那些有钱的印度人在离城市中心不远处开垦大片可供他们建造新房的土地。
“当海滨大道的装饰艺术建筑完工时,主流城市设计师Claude Batley写道,‘这些建筑就像是一排歪歪扭扭的牙齿—因为建筑之间的空隙还透着海风,’” Inheritage Project(译者注:一个提倡保护孟买历史城市空间的组织)创始人Alisha Sadikot说道。“那些正是当年瘟疫留下的建筑痕迹—甚至在今天你都可以感受道它们的空间感和微风从中透过的感觉。”
“三个偶然的因素促成了这种风格的发展,”孟买Sir J.J建筑学院教授Mustansir Dalvi说道。混凝土的发明使建筑商能够建造带有室内厕所、通风设施以及可供人欣赏外观的多层建筑。在本土建筑师和开发商进行互动对话的同时,这个有影响力的新兴居民区内部盛行着反对大英帝国的声音。
Dalvi认为“装饰艺术代表了一种非帝国主义的风格”。“在那之前,帝国主义风格全部推崇复兴派,无论是经典古希腊风格、哥特风格、还是爱德华巴洛克风格。装饰艺术完完全全是一种现代风格—它很前沿。我曾把它比作为一种反抗的形式。”
在Wellesley College历史副教授Nikhil Rao看来,虽然那些选择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师可能受到同时代的西方建筑师的影响,但是那些为自己位于新开发城郊的住宅而选择这种风格的当地人可能只是想模仿这样的设计,因为他们知道市政府一定会批准。
“住在这些位于达达尔和马盖塔建筑里的人们大多是一些期望有一个稳定收入的印度中产阶层,”Rao说道。“他们从Bombay Improvement Trust得到一个租契,聘用建筑师建造一个双层或三层建筑。他们和家人住在建筑顶层,然后把底层楼层出租。这就是所谓中产阶级房产储备的来源。”
装饰艺术风格典型的公寓建筑一般会设计保证一个高质量的通风条件,它们之间往往有着开放的庭院和绿地—也同样为了减少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这种风格从这些郊区传到了Oval Maidan(译者注:一个位于孟买南部的区域)。在这里,这种新的建筑风格和早期建造的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建筑交汇。现在,这个地区拥有着世界上最大密度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这一系列的建筑曾经代表现代公寓自豪地坐落于哥特风格的拉贾拜塔的阴影下。拉贾拜塔是维多利亚统治印度时期下一个模仿伦敦大本钟的标志性建筑。
孟买装饰仍然主导着这座城市南部老街区的建筑风格。通常一个家庭会在这样的建筑里住上好几代。但是自从印度在1947年后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的重心逐渐转向这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新德里,而这种建筑风格的流行程度也由于民族独立的胜利开始下滑。Dalvi说道,在新德里,有着海外经历的建筑师在Le Corbusier和Louis Kahn等现代主义建筑先锋的影响下设计公寓。在上个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在印度蓬勃发展;70年代,一系列新的建筑法律的颁布使得孟买开始青睐密集型发展,同时这座的城市上空出现了许多今天依旧矗立的摩天大楼,其中还包括了新开放的特朗普大厦。许多建造于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如今都已经拆迁,并且被高层公寓大厦所取代。
# The Eros Cinema in South Mumbai, built in 1938, is one of Dalvi's favorite examples of the style. “It is colorful and was called a picture palace at that time,” he says. Photographer: Punit Paranjpe/AFP via Getty Images
* 标题由译者改编。
* 本文仅代表学者个人观点,
与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立场无关。
选 题:吴建峰
翻 译:郑煜茹
审 译:吴建峰
排 版:朱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