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凯 李显显 发布时间:2025-03-02 02:21:56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5年第2期+收藏本文
为区域人才一体化打造示范样板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指数(2024)发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推动长三角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战略定位肯定了长三角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为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发展要求。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一体化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一体化示范区范围横跨两省一市,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是我国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实践的重大举措和空间载体。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后,2021年出台了首个跨省域《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了《关于促进示范区人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20条示范区人才建设的支持政策,20条综合性人才政策措施,为区域人才一体化高质量集聚打造了示范样板。
为了深入评价和度量一体化示范区人才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基地)于近日发布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指数(2024)”,报告从人才集聚力、经济支撑力、创新驱动力、生态吸引力和协同共治力等五大核心维度,科学评价和深入分析2015—2023年间一体化示范区人才一体化的发展水平。
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横港村景色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根据《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指数(2024)》,2015年至2023年间一体化示范区综合得分整体呈现出显著的稳步增长态势。各年度指数得分逐年攀升,特别是2019年作为关键节点,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及一体化示范区的正式成立,人才一体化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推动了人才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改革,还成功打破了区域间的行政壁垒,促进了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与高效共享,区域人才集聚与流动进入高效高质的新阶段(如图1)。
此后几年,指数快速持续攀升。区域人才、经济、创新、环境及共治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协同发力,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整体人才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逐步构建起一个富有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一体化发展生态体系,为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石。
从2015年至2023年间的指数得分变化来看,一体化示范区的发展指数一级指标——人才集聚力、经济支撑力、创新驱动力、生态吸引力和协同共治力得分均实现了显著提升(如图2)。一体化示范区协同共治水平的持续提升加快了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步伐,这种协同共治的模式不仅优化了人才配置,提升了人才利用效率,还对区域的经济支撑力、创新驱动力以及环境吸引力产生了显著的拉动和促进作用。
——人才集聚力
一体化示范区人才集聚力总体呈现稳定且显著增强的发展趋势,其集聚效应逐年显现,指标得分持续攀升。自2015年起,人才集聚力在波动中稳步前行,一体化示范区的成立更是为区域人才汇聚注入了新活力与新动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一体化示范区的人才发展能整体保持增长态势,资源总量实现了稳步增长,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基础、人才水平和人才引领三个关键指标同步提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05%、7.95%和9.05%,展现了一体化示范区坚实的人才集聚基础。
——经济支撑力
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支撑力得分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长三角人才一体化为区域内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共享人才资源,实现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推动了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从2015年至2023年,一体化示范区内的青浦、吴江与嘉善三地在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上均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青浦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智慧物流、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3个千亿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百亿产业平台;华为研发中心全面启用,6G、高端芯片、智能终端等领域研发和产业加快导入。吴江形成了“4+2+1”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实体经济厚实、民营经济活跃的发展优势,积极探索低空经济领域,开通了吴江至上海虹桥机场联程接驳航线,推动无人机物流等应用场景落地。嘉善县构建了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装备制造、绿色家居、纺织服装三大传统产业为特色的“3+3”现代产业格局。三地的协同增长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也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领域升级发展,进一步加快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一体化示范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创新驱动力
一体化示范区的创新驱动力指标得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到2023年,一体化示范区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增至4.2%,高于长三角三省一市平均水平,领先全国平均水平,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19家。随着创新平台载体能级不断提升,创新投入持续加强,人才要素的创新活力持续激发,区域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每千人才专利授权数从2015年的2.89项/千人增长至2023年的5.29项/千人,这一显著增长不仅体现了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也彰显了人才创新活力的不断释放。从创新驱动力得分呈现出的强劲动力和创新潜力可以看出,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区域间人才和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和流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前,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美的上海全球创新园区、网易上海国际文创科技园项目、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祥符荡科创绿谷研发总部等创新经济标志性项目在示范区内陆续建成和投入使用,区内产才创新要素协同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不仅为区内人才创新驱动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也为一体化示范区打造长三角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带来了新势能。
——环境吸引力
2015年至2023年,一体化示范区环境吸引力指标虽有所起伏,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进入2020年后,受到外部挑战的影响,就业环境面临压力,职业吸引相关指标出现短暂下滑,拉动2022年指标得分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呈现波动上涨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6.52%。在二级指标中,公共服务增长显著,年均增幅达到8.87%,特别是在2019年后,示范区人才政策制度持续优化,人才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五年间,生态绿色的底色不断加强,对区域人才生态环境发展的助力明显,年均增长率达到8.31%。
——协同共治力
2019年一体化示范区成立后,区域协同共治力得到明显提升。一体化示范区成立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为后续协同共治力达到并保持较高的稳定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在人才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一体化示范区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示范效应,累积了一系列人才一体化发展政策制度创新成果。持续推动人才跨区统一认定,2023年开展东方英才拔尖及青年项目跨区域申报,实现省级人才计划的首次跨域申报,评选出了6名拔尖人才及12名青年人才。出台了《关于为外国人才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提供便利化服务的若干举措》,进一步提升示范区外国人才出入境和居停留的便利化服务水平。从制度设计和具体落实层面,通过数据的跨省域互联互通,确保了两省一市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继续教育学时等能够在示范区实现互认,截至目前,共400余人实现了跨省域职业资格互认。
综合来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通过综合提升经济发展、创新环境、政策支持和区域协同治理,有力地推动了一体化示范区人才发展综合水平的提升,通过各方面相互促进、协同联动,共同推动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为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与核心竞争力源泉,同时也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和样板。
同时,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一体化示范区在人才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形成了一系列成功有效的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政策。然而,目前改革成果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有待进一步扩大,逐渐覆盖到周边地区、更广泛的长三角区域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另外,示范区内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但对标人才一体化发展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产业和人才的融合程度仍需进一步深化,形成更加紧密融合的产才协同生态。未来头部企业对区域协同发展的辐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报告提出未来一段时间,一体化示范区将聚焦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功能,进一步凸显先手棋和突破口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一池一区一高地”的目标定位,共同打造人才资源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和高水平共建共享的“新时代人才发展共同体”。
一是深化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构建三位一体发展网络,整合三地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搭建各类平台,开展协同创新,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发挥头部载体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合作。
二是打造高效统一人才要素市场,发挥“试验田”功能,统一人才市场规则与评价体系,消除政策差异,提升资源服务业水平,破除市场壁垒,推广互评互认机制,构建市场化评价体系。
三是拓展对接海外人才资源,建设多功能区域人才服务平台并扩展至全球,设立海外联络站,支持国际合作,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四是聚焦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教育链五链融合,优化人才配置,搭建协同共享平台,共同建立校企联合培养通道,完善用才模式。
五是深耕制度创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接轨国际标准,设立人才创新奖励基金,提供优惠政策与发展空间,推广成功制度经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助力更广泛区域的人才一体化发展。
(作者姚凯为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显为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本文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国际人才集聚及中国战略对策研究” (编号:16ZDA057)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