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日记
这是海外日记栏目的第15篇,也是第10篇原创。坐标奥地利维也纳。作者W为复旦大学学生。日记中,作者认为当地政府应对疫情的措施堪称积极,但民众似乎又呈现出另一番态度。她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相互理解这件事情上,我们所有人都还需要努力”。“如果世界末日真的来了的话,维也纳会比其他地方晚五十年,大概就是...
意大利鞋跟上的随笔这是海外日记的第14篇,也是第9篇原创。坐标意大利,作者毕罗(PietroDeLaurentis)老师为意大利汉学家、独立学者。他曾于2017年和2019年至复旦大学交流访问。由于了解中国,又常年往返于中国与意大利间,他对这场深深影响了中、意两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冠疫情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和理解。实际上我只是个汉...
这是海外日记栏目的第13篇。坐标荷兰,作者黄倩(Xenia)是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的传媒系博士生,在《海外日记|脱发博士的荷兰隔离日记》里,她记录了疫情发展不同阶段当地人态度和生活的变化,反思了自己的情绪和心路历程,也不乏对同胞们发自肺腑的呼吁。此篇,我们邀请她介绍自己在疫情期间的学习和自我提升方法,首发于其...
这是海外日记的第11篇,也是第7篇原创。坐标美国华盛顿。作者小竹子目前在当地大学交流学习。同大多数身在美国的华人一样,她目睹了疫情蔓延时华盛顿的舆情变化,经历了戴口罩的尴尬,也表达了全球抗疫的情况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应该选择合作而非撕裂的思考。“Dear…Iwantedtocheckinandseehowyouaredoing.Ihopethatyou...
这是“海外日记”栏目的第10篇,也是第6篇原创。坐标美国哈佛大学,作者潘玮琳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于2019年8月初至哈佛燕京学社访问交流至今。在这篇日志中,潘老师按照时间线梳理了近几个月内自己经历的“哈佛抗疫史”:见证了国内和美国疫情的此消彼长,参与了一系列疫情相关的学术论坛,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