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 阐释国家发展之“力” 复旦发展研究院发布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16 来源:新华社+收藏本文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0月16日电(记者 吴振东)一个国家向前发展,背后有哪些“力”在起作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还需何种“力”?复旦发展研究院15日发布“国家发展动力”课题研究成果,包括了对上述问题的创造性回答。


基于研究形成的《中国国家发展动力报告》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全球性疫情影响下,“国家再出发”成为一股新的世界性潮流,推动发展之“力”改变国家的形态、速度、方向,成为研究国家发展的新概念。报告围绕“‘国家发展动力’的理论”“中国国家发展动力的演变”“青年在创新驱动型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等展开,就“如何理解当代中国发展”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



报告将“国家发展动力”定义为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形成的,确保国家存续、促进国家发展、增强国家实力的推动力量,并将之分为存续性动力和驱动性动力两大类。其中,存续性动力是保证国家存续的基础性力量,包含持续力和活跃力;驱动性动力是驱动国家发展、增强国家实力、推动国家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力量,包含生产力、发展力和创新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矛盾运动的观点和方法,是我们研究国家发展动力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研究的基本关照和重要前提。”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昊说。


报告指出,由于各国国情、历史等不同,两种存续性动力和三种驱动型动力之间存在“耦合”“联动”的张力,研究将这种张力命名为“国家发展动力链”。五种“力”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在各个国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动力链”,任何一种“力”的“滞后”或“用力过猛”,都会对国家发展动力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国家发展。由此,报告提出,全球并不存在唯一的最优动力链,各国均可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但国家发展动力各要素的均衡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国动力链的运转效率,成为影响该国发展稳健程度与速度的重要因素。


人是研究的重要关照。研究人员表示,建设创新驱动型国家必须关注人群中最具活跃力、生产力、发展力、创造力、持续力的群体——青年。当代青年群体既是物质的“丰裕一代”,又是精神上的“平视一代”;既是普通劳动岗位上的生力军,又是高新技术岗位的领军者;既是数量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的主力军,又是国内大循环消费市场的引领者;他们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是数字经济的创业者和消费者,是互联网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还是数字文化的创新者,更是搀扶着老一辈走入数字社会的反哺者。健康而有活力的青年会引领国家经济发展和思想创新,青年力量将决定民族复兴的未来格局。


报告提出,要稳固青年持续力,厚植国家创新发展基础,提高青年群体生活质量,优化教育和就业衔接问题;要激发青年活跃力,从青年精英和青年大众两个层次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国家发展动力”报告是复旦发展研究院继1993年至1996年连续发布4部《中国发展报告》、2011年发布《双轮驱动》报告以来,再次将理论创新与实践总结相结合的最新研究成果。


“28年的探索弥足珍贵,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为党咨政、为国建言的报国传统,面向世界、海纳百川的开放品格。”出席研究成果发布会的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发展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焦扬表示,作为改革开放后国内最早成立的高校智库之一,复旦发展研究院聚焦中国发展研究,逐步探索形成“小机构、大平台”智库运营模式,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焦扬强调,发展研究院要继续发挥复旦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要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发展新战略;坚持提升能级,产出咨政新成果;坚持咨政育人,开辟育人新阵地;坚持创新开放,激发内生新动力。


复旦大学校长、发展研究院院长许宁生表示,身处“十四五”开局之年,发展研究院要坚定地紧密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实践,做好理论创新,发展新学术方向,建立起解读中国伟大斗争实践的理论框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向着国际一流大学智库的愿景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