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十年的政治、政府与法治建设” 学术沙龙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7-05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2011年7月2日下午,由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主办,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承办的“中国未来十年的政治、政府与法治建设” 学术沙龙在高研院通业大讲堂举行。

此次学术沙龙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任远教授及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经济学院、高研院等单位的2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本次学术沙龙共分两个单元进行。在第一单元,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所长韦森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郭定平教授、唐亚林教授,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刘清平教授、顾肃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范丽珠教授,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陈润华博士分别作了题为预算民主与未来我国法治民主建设的逻辑起点未来十年中国政治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技术治理与制度优化: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变革之道也谈正义的重要性中国未来十年民主政治建设展望与设想社会变迁、社会失序与宗教道德的认识关于提升我国政府未来10年对欧工作强度和效率的思考和建议上与下:损益之道的发言。

                                      

    在发言中,韦森教授主要就将预算民主作为我国未来十年民主法治建设之逻辑起点的思想进行了阐述;

 

    郭定平教授主要就未来十年国家建设与民主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就激活人大、做实人大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唐亚林教授主要就当前政治条件下通过技术治理和制度优化促进公共行政改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刘清平教授提出了“正义是硬底线”的观点,并阐述了通过人权保障和民主监督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思想;

                               

 

    顾肃教授主要就通过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进行了讨论;

 

                               

 

范丽珠教授主要就当前中国的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失序、精神危机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丁纯教授主要就未来十年欧洲整个经济社会局势、中欧关系未来走势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陈润华博士则主要结合中国古典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审慎精神进行了呼吁,并基于社会结构对政治治理的损益之道进行了阐述。

在讨论环节,郭定平教授就顾肃教授通过党内民主实现政治民主的思想进行了商榷;唐亚林教授就基层民主问题进行了补充性阐释;吴冠军博士就范丽珠教授所讨论的失序进行了进一步的厘清,并提醒大家注意区分“正确”(正义)与“正常”;孙国东博士提醒大家注意讨论此类社会实践问题时的身份和立场,并就刘清平教授“正义是硬底线”的观点是否低估了“正义”的价值提出了质疑。

在第二单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邓安庆教授,陈周旺副教授、陈玉刚教授、敬乂嘉教授,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吴冠军博士、孙国东博士、林曦博士分别作了题为“社会建设与政治发展”、“治安体制变革与国家建设”、“全球化对中国未来十年政治发展的挑战”、 “从行政国家到协作国家”、“ 中国社会的‘理想图景’”、“ 社会保障与法治中国道路论”、“ 中国未来十年法治建设:中国法律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发言。

                          

 

 

在发言中,邓安庆教授主要就学者的角色、社会建设与政治发展的关系等进行了阐述;

                            

 

 

陈周旺副教授主要就中国治安体制的变化及其与国家建设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陈玉刚教授主要阐述了在全球化带来的思潮的挑战、风险的挑战、治理的挑战、结构性挑战等背景下如何进行制度创新的问题;

                               

 

 

    敬乂嘉副教授主要就以“协作国家”理念促进中国政治建设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吴冠军博士主要就知识分子对理念的塑造作用进行了论述;

                             

 

孙国东博士主要就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确保公民人格平等、进而促进规则意识和法治中国之形成的思想进行了阐述;

                             

 

 

    林曦博士主要就规则至上的限度及中国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进行了论述。

                              

 

在讨论环节,任远教授主要就改革的目标和动力问题进行了阐述;刘清平教授主要就正义作为底线的思想进行了补充性说明;陈润华博士就“自由”、“民主”等西方词汇与生活世界的隔膜提出了质疑。

                              

 

最后,邓正来教授对大会进行了学术总结。针对与会学者的发言,他主要强调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文社会科学不应高估预测的职能,而首先要对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自觉。第二,知识分子可以和民众一样讨论中国社会实践的热点问题和重大问题,但关键是讨论的方式必须是学术的。第三,对法治、民主等所谓现代性价值的讨论必须对其前提性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而这就是中国自身的历史性和文化性所建构的意义结构,进而结合中国语境展开深入的讨论。此外,邓教授还进一步揭示了关于国家建设的讨论之所以开启的背景,并就今后讨论的方向进行了学术定位。就前者而言,他认为,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构成了我们讨论的主要背景;就后者而言,他强调,在讨论中国未来十年政治、政府和法治建设的问题上,如何打开悬置的意识形态争论、如何真正开启新一轮的关于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什么样的中国人的讨论、如何开启关乎中国未来整体发展方向的“中国理想图景”的大讨论,应当是中国网诶来十年国家建设的首要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