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作者:陈家宽 发布时间:2022-09-23 来源: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收藏本文


出版信息


书   名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主   编 

陈家宽 复旦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教授


副主编 

汤臣栋 上海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马涛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

马强 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


编  者(以姓名笔画为序)
马涛、马强、马志军、王卿、
冯雪松、汤臣栋、李梓榕、吴巍、吴纪华、陈家宽、赵斌、傅萃长


出版社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


长江河口自然保护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中国要迈进海洋强国的行列,必定会加速我国海岸带和海洋的科学技术研究。本书基于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和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等单位研究人员长期研究与监测的科学资料,对东滩自然保护区的滩涂淤涨、鸟类、水生生物、植被的变化情况开展评估,是对中国自然保护地事业的历史责任感与协同创新愿望的结晶。


引言

崇明东滩是我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是国际重要湿地,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从20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80~90年代,国内不少学者发表了有关崇明东滩鸟类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并逐步提出了在崇明东滩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设想。1998年11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建立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


2000年8月,为了摸清东滩自然保护区的本底情况,为下一步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奠定科学基础,原上海市农林局组建了科学考察队并启动了本底资源野外调查工作。在华东师范大学徐宏发教授的主持下,保护区管理处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开展了为期3年的科学考察工作。在此工作基础上,从2004年起科学考察队又对《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报告》进行了整理、分析和补充,于2005年3月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以下简称《科学考察集》),这是东滩自然保护区的第一次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的系统总结。《科学考察集》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崇明东滩的自然环境,包括自然地理概况、历史演变及地质地貌、长江口水文泥沙特征、地貌发育过程和气候整理与分析了生物资源综合调查的结果,包括植物、浮游生物、昆虫、底栖动物、鱼类、两栖爬行动物、鸟类、兽类等,以及保护区的社会经济概况、科学研究与环境教育情况。这次综合科学考察为2005年7月东滩保护区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后,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进入快速发展期。2006年10月,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51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对保护湿地资源和全球候鸟迁徙路线的完整性,对中国履行国际湿地公约,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重要意义和社会影响力。


2009年10月31日,长江隧桥正式启用。隧桥开通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崇明接待游客超过110万人次,相当于上一年全年的游客接待总量,最高峰时日游客接待量达8.24 万人次,相当于过去一个月的接待量。外来人员的剧增给保护区的管理带来了一些压力,但同时也使得保护区发挥科普宣传、自然教育的功能得到了极大提升。2010年7月,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抓住上海世博会机遇,建成了“崇明东滩鸟类科普教育基地”,为保护区发挥宣传教育阵地作用提供了形象展示窗口。


但是,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也面临着一个日趋严重的威胁自1995年互花米草首次在崇明东滩滩涂发现以来,由于自然扩散和人工移栽,其分布面积迅速扩大,不断入侵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对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保护区管理处从2006年开始联合上海市有关部门和高校,开展互花米草治理技术研究和技术示范。2012年年底,原国家林业局和上海市政府批准启动了“上海崇明东滩马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在完成工程基础建设并进入运营期后,为了持续发挥生态效益,达到为迁徙候鸟提供多种类型栖息地的预定目标,必须对工程区域内布设的泵、闸等水利设施进行人工调控。因此需要把位于原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生态调控设施调整到实验区,以便今后合法开展管护工作。此外,由于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河口,长江河口滩涂生态系统自然演变导致鸟类栖息地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北部区域这些年滩面高程加速抬高,形成的大面积光滩成为鹤鹬类的重要觅食场所,原有的功能区划已不适应管理的需要。因此为加强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提升保护区现代化管理能力,体现适应性管理和动态保护理念,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在2017年启动了功能区划调整工作,并委托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开展了第二次科学考察工作。


这次科学考察与第一次普查式的科学考察目的不同,不是为了摸清保护区的本底情况,而是针对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的关键问题开展专题性科学调查和评估。本次科学考察不是临时组织队伍开展的季节性和年度调查,而是在依托复旦大学和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等单位长期研究与监测的科学资料的基础上,对这十余年来东滩自然保护区的滩涂淤涨、鸟类、水生生物、植被的变化情况开展评估,并重点关注了互花米草生态修复工程的复杂生态影响。本次科学考察的区域并未覆盖保护区全境,而是聚焦在互花米草生态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区域,以及滩涂淤涨变化较快的区域。本次科学考察的重点包括滩涂冲淤变化,受滩涂冲涨变化和生态控制工程影响较大的植被、鸟类和水生生物,以及社会经济变化情况,并总结了保护区成立以来的建设成效和社会评价。本次科学考察工作从2017年10月启动,到2019年1月完成,撰写的《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上报本)作为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之一上交国家林业局。2020年7月31日,该功能区调整方案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并上网公示。


2021年下半年,科考专家组对《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上报本)进行了补充更新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本书书稿。本书共分六章,分工如下第一章自然地理和资源特征、演变与功能区划调整,由马涛、陈家宽、汤臣栋执笔;第二章鸟类多样性的现状及近十年来水鸟辩护趋势,由吴巍、马志军执笔;第三章植物区系、植被及其植物群落类型、分布与变化,由王卿、赵斌执笔;第四章2008与2013年水生动物资源分布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期水生动物群落演变,由吴纪华、傅萃长执笔;第五章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社会经济调查,由冯雪松、马强执笔;第六章保护区建设成效和社会评价,由李梓榕、马涛执笔。


囿于作者水平,书中疏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编委会

2022年8月

目录

第一章  

自然地理和资源特征、演变与功能区划调整

1.1 地理位置

1.2 自然地理环境

1.3 滩涂淤涨变化

1.4 自然资源概况

1.5 功能区划调整


第二章  

鸟类多样性的现状及近十年来水鸟变化趋势

2.1 鸟类生物多样性

2.2 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的水鸟种类、数量及其变化

2.3 趋势预判及管理建议


第三章

植物区系、植被及其植物群落类型、分布与变化

3.1 植物区系

3.2 植被

3.3 植物群落类型及其分布

3.4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人侵、扩张与生态控制


第四章  

2008与2013年水生动物资源分布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期

4.1 湿地水生动物科考调查方法

4.2 2008年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水生动物资源状况

4.3 2013年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水生动物资源状况及年际比较

4.4 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期的水生动物资源状况


第五章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社会经济调查

5.1 2005年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社会经济调查情况回顾

5.2 2016年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社会经济调查

5.3 十年来周边社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

5.4 完善保护区社区工作的建议


第六章  

保护区建设成效和社会评价

6.1 管理机构概况

6.2 建设成效

6.3 社会评价

6.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子植物名录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名录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底栖动物名录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