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后办公室时代,消费城市是未来

作者:沪港所&城经所 发布时间:2025-03-31 来源: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收藏本文


「选题人」

COVID-19大流行催生的远程办公浪潮,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重塑了城市空间的角色。根据2024年Survey of Working Arrangements and Attitudes,SWAA),美国仍有29%的带薪工作通过远程完成。这一趋势大幅减少了城市中心的通勤人流,动摇了其作为传统生产中心的地位。然而,两位经济学家 Franklin Qian和Yichen Su在刚刚结束的UEA Europe会议上的报告论文,《Remote Work and Consumer Cities》中指出城市远未走向没落。相反,它们正在经历一场引人注目的转型——演变为充满活力的消费中心,这得益于城市便利设持久的吸引力。



远程工作革命:城市的一把双刃剑


疫情不仅让办公室人去楼空,更重新定义了城市生活的逻辑。高峰时期,美国60%的劳动者选择居家办公,而如今混合办公模式已成为常态。通勤者的减少让城市街道变得冷清,写字楼空置率攀升,甚至引发了“郊区迁移潮”。一些学者担忧,这种趋势可能引发“城市末日循环”——步行流量下降导致商业凋零、税收萎缩,最终拖垮城市活力。


但Qian和Su的研究却带来了新视角。他们发现,尽管城市作为生产中心的功能在弱化,但它们作为消费中心的角色不仅依然稳固,甚至还在增强。为什么?因为远程工作不仅让员工摆脱了办公室的束缚,还解放了他们的时间。有了这种新获得的灵活性,人们不再为了工作而涌向城市中心,而是为了娱乐、购物、餐饮和社交。


便利设施:城市的新魅力


研究中提出的“便利价值溢价”概念令人耳目一新。它指的是城市中那些让人流连忘返的元素——咖啡馆、餐厅、剧院、公园等。数据显示,尽管办公区依旧门可罗雀,但消费便利设施集中的区域,如零售街区和文化热点,已在疫情后迅速复苏。


通过分析步行流量和消费支出,研究者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图景:便利设施丰富区域的访客量不仅恢复,甚至超过疫情前水平。相比之下,住宅区和传统办公区的复苏则缓慢得多。市中心租金尚未回升,但便利设施集群的步行流量激增,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郊区居民。


研究模型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现象。模型对比了城市和郊区,综合考虑了通勤成本、休闲时间和便利设施的吸引力。结果显示,疫情虽然短期内抑制了便利设施的访问量,但随着健康担忧消退,城市凭借其密度和多样性优势,迅速反弹。数据表明,远程办公普及率高的都市区,便利设施的增长尤为显著。


数据背后的故事


研究依托SafeGraph的地理定位、消费记录和住房数据,揭示了以下趋势:


  · 步行流量回升:办公密集区依然低迷,但高便利设施区域在2021年底已强势复苏,部分热点甚至创下流量新高。

  · 消费激增:餐厅、健身房等场所的交易额在疫情后反超2020年前水平。

  · 郊区访客增加:前往城市休闲的平均距离大幅延长,郊区居民正成为城市消费的新主力。

  · 住房市场滞后:便利设施附近的租金和房价仍未完全恢复,说明人们更愿意“来消费”而非“长居住”。


在纽约、旧金山和芝加哥等城市,这一模式尤为明显:核心商圈挤满了购物者和食客,而写字楼却半空闲置。研究还发现,远程办公者比例高的地区(如科技聚集的旧金山),便利设施访问量的增长明显。


这对城市意味着什么


这一转变意义深远。过去,城市依赖生产和消费双轮驱动,而远程办公打破了生产端的集中性,将劳动力分散至郊区和更远地区。但消费端却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正如Qian和Su所言:“城市的未来可能更取决于其消费功能,而非生产功能。”


这对城市规划者、开发商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新课题。投资便利设施——如步行街、绿地和多元化商业——或将成为维持城市活力的关键。同时,“甜甜圈效应”(郊区繁荣而市中心空心化)可能持续,但郊区居民将反向涌入城市消费,而非工作。


重拾乐观:城市的新生


与城市衰亡的悲观叙事不同,Qian和Su的研究为城市未来注入了希望。城市并未消亡,而是在适应中蜕变。消费的集聚效应——密度带来的多样性和便利性——展现了超乎预期的生命力。写字楼或许暂时难以满员,但咖啡馆、精品店和音乐厅却熙熙攘攘。


随着远程工作成为常态,城市正在重写自己的故事。它们不再只是你去打卡的地方,而是你去享受生活的地方。这一转变或许正藏着后疫情时代城市复兴的密码。


完整论文获取地址: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4966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