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高校风暴:特朗普政府为何对哥伦比亚大学“开战”?

作者:李亚琦、张艺 发布时间:2025-04-02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前言

2025年3月28日,哥伦比亚大学临时校长卡特里娜·阿姆斯特朗(Katrina Armstrong)突然辞职,引发各界震惊。这距离特朗普政府宣布冻结哥伦比亚大学4亿美元联邦科研经费、迫使校方接受一系列整改措施,仅过去一周时间。2024年春季以来,美国多所高校爆发大规模支持巴勒斯坦、反对以色列的抗议活动,其中哥大成为抗议中心之一,引发保守派政客及亲以色列团体的强烈不满。特朗普政府因此对高校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包括冻结资金、遣返留学生,并要求大学明确反犹太主义定义、强化校园治安等。看似出于校园安全和反歧视动机的政策背后,却被外界质疑更多是特朗普推动保守政治议程的战略举措。这场震动美国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风波,正逐步揭开美国高等教育被卷入党派政治漩涡的深层危机,并折射出当前美国社会内部严重的价值观撕裂。高校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殿堂,而成为联邦政府政治斗争的前线阵地。在这场风暴中,大学的自治与独立价值正经历严峻考验,其结局不仅关乎高校自身,更关系到美国社会未来的方向与底线。

01

事件背景:从校园抗议到联邦关注

2023年10月中东爆发新一轮巴以冲突(哈马斯10月7日对以色列发动袭击,引发加沙战争),在美国国内的大学校园也激起了轩然大波。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代表的多所高校出现大规模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和静坐。学生团体在校园内搭建帐篷、静坐示威,呼吁学校谴责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停止与以色列的合作投资等。这些亲巴抗议常伴随针锋相对的反抗议活动,一些校园甚至发生建筑占领、警察清场和逮捕事件。以哥大为例,2024年4月,学生组织“哥大反种族隔离撤资”曾占领校园的哈密尔顿大厅,超过110名抗议者被警方拘捕。同年秋季,在哈佛、宾大等常春藤学校,类似的抗议和风波也层出不穷,引发了保守派政客和校外团体对高校所谓“放任反以色列(反犹)情绪”的抨击。


与此同时,据民权组织记录,自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以来,美国国内针对犹太人、穆斯林和中东裔人士的仇恨事件激增。部分共和党议员和亲以色列团体指责大学管理层未能有效遏制校园内针对犹太学生的骚扰和反犹言论。在2023年12月的国会听证会上,多所名校校长被质询校园反犹问题,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和董事长甚至在舆论压力下引咎辞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在2024年底赢得连任大选,并将大学校园的抗议问题视作其执政早期必须解决的政治“顽疾”之一。特朗普早在竞选期间就承诺要打击校园激进主义,特别是要驱逐支持哈马斯的外国留学生、整顿所谓“充斥极端思想”的高校。这为其上任后迅速采取强硬措施埋下了伏笔。


图片

学生抗议者在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前往国会作证的同一天,在校园中心的草坪上搭起了帐篷。(图源:纽约时报)

02

政策动因:反犹防范抑或政治议程?

特朗普政府此次针对大学的行动,表面上是出于遏制校园反犹太主义和保障学生安全的政策动机。政府官员宣称,自2023年10月以来,犹太学生在校园中遭受了“无情的暴力、恐吓和反犹骚扰”,而大学方面却袖手旁观 。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强调,“接受联邦资助的大学必须遵守联邦反歧视法,长期以来哥大让在其校园学习的犹太学生失去了应有的保护” 。特朗普本人也公开表态:“任何允许非法抗议、屡次未能保护学生免受反犹骚扰的高校,都将失去联邦经费”。在官方话语中,这是一场维护校园秩序和学生权益的必要之举。


然而,在更深层面,许多观察者将此次行动解读为特朗普推动其保守政治文化议程的组成部分,即利用行政权力整合意识形态阵地、打击被视为自由派堡垒的精英学府。哥伦比亚大学前校长李·博林格(Lee Bollinger)就警告称,这是对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最严重的侵犯”,表现出试图将政府和社会各主要领域纳入某种党派意识形态统一阵线的倾向。博林格列举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举动:加强对公务员体系的控制、无视法律和司法独立、攻击媒体、律师事务所和大学、打击平权与多元项目等,都呈现出一种威权主义苗头。在他看来,特朗普此举意在震慑并驯服大学等独立机构,让它们不再发出与政府路线相左的声音。


另外,特朗普选定哥伦比亚大学作为“开刀”对象,有评论认为并非偶然。据《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本人与哥大曾有过一桩涉及4亿美元的房产纠纷,一些前大学官员私下猜测,这桩未遂交易或许为特朗普如今拿哥大“开刀”埋下了心结。虽然这一说法难以证实,但特朗普对常春藤精英的不信任和反感是公开的秘密。有分析指出,他政府对哥大的强硬态度也有立威和报复的成分:既向其他“不听话”的高校发出警告,也包含对昔日积怨的清算。


更广泛地,特朗普政府把这场针对校园抗议的整肃纳入其“反觉醒”(anti-woke)运动。除了打击亲巴抗议,白宫几乎同步发难大学里的多元平等(DEI)项目和跨性别学生权益等议题。总统发言人库什·德赛(Kush Desai)将暂停高校经费的决定与校园中未能制止反犹暴力和“保护生物学女性”的失职相提并论。这透露出此次行动还承载了其他保守议程,例如限制跨性别者参与女运动队等。可见,打击校园反以色列抗议只是开端,其背后是特朗普试图扭转高校中近年来盛行的自由派文化风气,重塑一种符合其支持者价值观的校园秩序。

03

实施手段:联邦利剑高悬下的校园“整肃”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迅速动用了行政命令、跨部门联合调查和财政杠杆,对高校展开高压整肃。上任仅两周,特朗普即于2025年1月29日签署行政命令《加强打击反犹主义措施》,宣布将动用司法部、国土安全部等力量,严惩发生在校园和社会上的反犹犯罪行为。更引人注目的是,该命令明确威胁要撤销参与亲巴勒斯坦抗议的在美外国人签证并将其驱逐出境。“所有参加支持圣战抗议的外国人注意了:2025年我们一定会找到你们并将你们驱逐出境”,特朗普在命令附带的说明中警告道。他还特别点名要“迅速取消所有大学校园中哈马斯支持者的学生签证”。该行政令要求各联邦机构在60天内汇总所有可用于打击反犹主义的法律手段,并清查所有涉及校园亲巴抗议的案件,为驱逐“外籍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依据。


此外,命令指示大学监控并报告国际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活动——相当于让高校承担起协助政府审查的角色。法律界人士批评这项命令公然侵犯言论自由和学术自主权,认为根据政治言论来惩罚和驱逐非公民“违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为了落实行政命令,特朗普政府组建了一个跨部门的“打击反犹主义联合特别工作组”,由司法部、教育部、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和总务署(GSA)等参与。


1

哥伦比亚大学事件始末


3月初,该工作组即瞄准了“校园抗议重灾区”哥伦比亚大学。3月7日,四部门联合宣布取消对哥大的约4亿美元联邦科研经费和合同,理由是该校在面对校园内“持续不断的反犹骚扰”时无所作为。官方新闻稿称,这只是“第一轮行动”,工作组将继续审查并协调各联邦机构,确定更多可以迅速撤销的资金。据悉,哥大当前在研的联邦资助项目总额超过50亿美元,未来可能还会有后续的撤资举措。


此前的3月3日,工作组曾致函哥大代理校长,通知将对该校展开联邦合同和资助项目的全面审查,并指出校园内近期的混乱和反犹骚扰仍在持续,而哥大未作出令政府满意的回应。在给校方几天缓冲后,特朗普政府以雷霆手段直接“砍款”4亿,祭出了联邦资金制裁这一前所未有的重罚。


资金的立刻冻结令哥大震动不已,因为这笔4亿美元包括大量与中东政治毫无关联的科研项目,如医学中心的癌症试验、儿童新冠影响研究等。为了尽快止血,哥大紧急与政府交涉。据媒体披露,白宫向哥大开出了一份“九条要求”的整改清单,作为恢复经费的先决条件。3月21日,哥大被迫基本接受了特朗普政府的大部分条件,宣布采取一系列新政策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全面禁止示威者蒙面,限制抗议不得进入教学楼等学术区域;授权校园安保人员有权驱离或逮捕违规抗议者。哥大已增聘了36名具备逮捕权限的特别安保官员,以加强校园治安;加速对违反新抗议规定学生的纪律处分程序(具体细节未公布,但强调“确保违规必究”,暗示将更严格、更高效)。同时赋予校方更大权限处罚或取缔校园学生团体,如果认定其违反反歧视政策。这显然针对一些组织(如支持巴勒斯坦的学生团体)可能被视为传播仇恨。


同时,学校宣布接受采用更广义的反犹太主义定义。据信这是指采纳类似“国际大屠杀纪念联盟(IHRA)定义”等,将某些反以色列的言论和行为也归类为反犹,以便更严厉地加以惩治。最具争议的是,哥大同意将其中东、南亚和非洲研究系置于一名新设副教务长的监管之下,由其对该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员聘任进行把关 。这一要求等于剥夺了该系教师原有的学术自主权,在学界引起强烈不安。


政府之所以盯上该系,正是因为其中有几位巴勒斯坦裔教授曾公开评论加沙战争,引发共和党议员不满。如今联邦政府以经费为要挟,直接要求学校整改“意识形态不合”的学术部门,这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极其罕见。哥大还承诺招聘新教员以“确保思想多元”。有分析认为,这暗示引入与现有师资不同立场的教师,例如在中东问题上更亲以色列或持保守观点者,以平衡校园舆论生态。


这些条件几乎涵盖了从校园言论、学生行为到学术内容各个层面,可谓无孔不入地满足了特朗普政府“整肃”校园的意图。正如有评论所言,政府是利用对哥大理科部门的科研资助当作“大棒”,去强迫一所大学对政府眼中“不满”的另一个文科部门做出改变 。此举在原则上突破了学术自治的底线,因此在高教界引起震动。


2

全面威慑:驱逐、逮捕、取消外籍学生签证


在对哥大下重手的同时,特朗普政府通过执法行动在全国校园营造震慑氛围。3月8日,联邦特工逮捕了巴勒斯坦难民出身的哥大校友马哈茂德·哈利勒(Mahmoud Khalil),吊销其绿卡,指控其参与校园示威且“立场与哈马斯一致” 。哈利勒曾是哥大2024年抗议的学生领袖之一,在此次突袭中被带往路易斯安那州拘押。他的妻子怀孕在侧,而白宫公开承认哈利勒并未触犯任何法律——换言之,仅仅因为政治行为就被拘禁。这一事件在校园中产生强烈寒蝉效应,许多学生表示如今在行使言论自由前不得不“三思”。


随后,乔治城大学、布朗大学、塔夫茨大学也有外籍学者和学生先后被拘押或驱逐,理由是“国家安全考虑”。甚至有英国留学生在康奈尔大学收到通知,要求其“自首接受移民部门处理”。这种连环动作表明,特朗普政府正将移民执法武器化,对参与或支持校园抗议的非公民群体进行清洗。佛罗里达等红州州长也呼应表示,将不允许持学生签证者从事亲哈马斯活动。这一系列举措无疑让众多高校的国际学生人心惶惶。


更具宏观影响的是,特朗普政府启动了对联邦教育体系的重组来巩固这场运动。3月20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开始解散联邦教育部,将学生资助等职能转移至小企业管理局等机构。教育部正是监管大学联邦经费和执行反歧视法规(如第六章,Title VI)的关键部门,特朗普选择将其裁撤,既符合其“小政府”理念,也意味着高校经费将由其直接控制的小机构分配,更方便政治干预。


同样在削减之列的还有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等对大学有重要资助作用的机构:3月中旬,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宣布由于特朗普政府大幅削减并最终取消USAID项目,学校损失资金达8亿美元,不得不裁员2200多人。此外,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科研经费政策也被收紧——间接费用上限从平均27%骤降至15%——这将减少大学从联邦科研项目中获取的管理费,进一步加剧预算压力。可以说,特朗普政府上下联动,从行政令、执法到预算调整,全方位地向高校施加压力,企图倒逼其配合自身的政治文化议程。

04

冲击与回应:大学自治与民主价值的碰撞

特朗普政府对高校的高压措施引发了多层面的冲击和反应。在巨大的资金和政治压力下,美国大学陷入两难抉择:是如哥伦比亚大学一样妥协屈从,还是团结抗争以捍卫学术自由?与此同时,学界、法律界和社会舆论也围绕这一事件展开激烈讨论。


1

哥伦比亚大学的困境:经费冻结与被迫妥协


对于哥伦比亚大学来说,联邦经费的断流令其学术项目立即陷入危机。被砍掉的4亿美元涵盖医学院、公共卫生、工程等领域的诸多研究。哥大研究人员震惊地发现,他们致力多年的抗癌新疗法试验、儿童健康研究等竟被卷入这场校园政治风暴。“政府不该为了缓解另一个地方的反犹问题,就把我们的科研置于火线,”一位儿科研究员愤慨地表示。在经费冻结期间,哥大的科学家们不得不考虑缩减实验、推迟招募病人等“灾难性抉择”。


可以说,政府将学术研究当作人质,使科研无辜受累,引发学术界普遍不满。正因如此,哥大方面在衡量利害后选择了尽快满足联邦要求,以换取资金恢复。哥大临时校长卡特丽娜·阿姆斯特朗公开表示,这些政策调整是“哥大正确之举”,并强调落实这些措施对“维护学术使命不受干扰、确保校园安全”至关重要。但校方的让步姿态并未平息风波,反而在校园内部点燃了新的怒火。而阿姆斯特朗近日在一次内部教职工会议上的言论遭到泄露并传至特朗普政府内部,导致其进一步施压。工作组宣称,阿姆斯特朗离职是双方继续谈判、恢复联邦资助的重要一步,并含蓄表示对校方态度“深表关切”。


最先站出来抗议校方妥协的是哥大教师群体。许多教授认为大学如此迅速地几乎完全接受政府摆布,等同于牺牲了学术自由的核心原则。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和美国教师联合会(AFT)代表哥大教职工于3月下旬提起诉讼,指控特朗普政府撤资行为违法并侵犯第一修正案赋予的言论自由权。


诉状称,政府在哥大校园所要求的种种条件,实质上是借助资金杠杆来干涉高校内部事务和学术独立。正如诉讼代理律师奥利恩·丹朱马所言,此举旨在“保护高等教育免受非法的政府审查和政治压迫”。哥大教师工会主席赖因霍尔德·马丁直言:“大学没有袖手旁观的余地。公民话语的完整性和民主社会赖以成立的自由正受到攻击,我们必须站出来”。


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撒迪厄斯则表示:“大学本应是思想自由和学术争鸣的殿堂,然而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学校在外部压力下不断向政府低头,牺牲了原本应有的学术自由。”显然,在教师和学者看来,若容许政府的先例得逞,日后学术界将人人自危,再无独立批判之空间。


图片

2025 年 3 月 24 日,哥伦比亚大学数学教授迈克尔·撒迪厄斯(Michael Thaddeus)在纽约的一次集会上发表讲话 (图源:CNN)


不仅哥大内部,整个美国高校界都因这场冲突受到震动。许多名校领导人一边私下忧虑自身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目标,一边公开表达对哥大处境的同情和对政府做法的警惕。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克里斯托弗·艾斯格鲁伯在《大西洋月刊》撰文,呼吁大学同仁团结抵制特朗普政府的不当干预。他尖锐地指出,政府正拿对哥大理工科的拨款当作大棒,去强迫其在人文学科上让步,这种手法绝不会止步于哥大或某一两个系所。


“伟大的研究型大学是独立思想的中心,它们在国际关系、生物、经济、历史等各领域都会提出挑战当权者的观点。如果政府认为压制这类批评可以被接受且合法,那么有权者难免会屡试不爽。”艾斯格鲁伯警告说,“对哥大的攻击是对学术卓越和美国科研领导地位的根本威胁。大学及其领导人应当大声疾呼,并通过法律途径强有力地保护自身权利”。他的呼吁代表了相当一部分高教界人士的心声。


一些大学选择用实际行动表态。加州大学系统、普林斯顿大学等在3月下旬宣布冻结招聘,以应对联邦经费的不确定性。哈佛、杜克、斯坦福等十几所顶尖高校也纷纷放缓财务支出,准备“过紧日子”,这被视为对华府施压的未雨绸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则因USAID经费被砍,不得不进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这些动向表明,特朗普政府的预算大刀已经让高等教育界感受切肤之痛,也让校长们意识到,若不主动调整,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哥大。


图片

3月19日,学生和教职员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校园集会,抗议特朗普政府(图源:美联社)


对于广大国际学生和学者而言,此次风波更是带来寒意。哥大有将近2.4万名国际学生。哈利勒被捕和其他外籍人士遭拘留的消息传出后,不少在美留学生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危和前途。博林格称,他听闻“许多人才因为恐惧而不再来美国留学”,许多学校的国际学生申请量明显下降。这一趋势将直接冲击大学的财政收入和学术环境的多元化。美国大学历来依赖来自全球的优秀学子和学者来保持竞争力,一旦国际声誉受损、人才却步,无疑是自损长远利益。正如艾斯格鲁伯所说,压制独立思想将危及美国作为科研强国的地位。


社会舆论层面,对特朗普政府此举也是毁誉参半。其支持者(包括一些保守派学生组织、亲以色列团体和右翼媒体)称赞政府“勇于担当”,终于对精英高校的“失职”和“左倾”严加整顿。他们认为,近年校园中一些极端反以色列的言行已经演变为反犹仇恨,政府有责任出手干预,保护犹太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环境。例如,总务署官员乔希·格伦鲍姆批评哥大“放任激进抗议者占领校园、无视学生安全”,声明联邦政府不会继续资助这种行为 。在这一派看来,联邦经费是纳税人给大学的特权,政府完全可以附加条件,“不履行责任就别拿钱” 。还有人把高校比作接受政府资助却“养虎为患”的象牙塔,认为特朗普的强硬能矫正学术界的“政治偏见”,例如迫使中东研究加入更多亲西方、多元的声音。


2

撕裂与共识:美国高教界的集体焦虑与分化应对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学校方内部对“战还是和”看法不一。据《高等教育纪事报》报道,哥大在最初并未立刻提起诉讼,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现实考量:学校管理层担心政府可用的“财务手段”太多,官司胜算不大;同时他们也认为,特朗普要求的一些整改措施恰好与学校改善校园环境的目标有重合之处 。


换言之,哥大高层有部分人认同特朗普所指问题的严重性,只是对解决方式和尺度上存在争议。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哥大选择与政府周旋而非立即对簿公堂。但普林斯顿等校长则态度强硬,明确主张要诉诸法律捍卫原则 。美国高校因此出现了难得的共识与分歧并存局面:一致认同学术自由不可抛,却苦思应对强权之道。


总而言之,2025年特朗普政府对哥伦比亚大学等的整肃,已远超一起校园纠纷的范畴,而成为美国政治与教育版图中的一场地震。正反双方围绕学术自由与校园安全、政府权力与大学自治展开的论战,折射出民主社会内部价值观与权力边界的激烈碰撞。无论最终谁胜谁负,可以肯定的是,高校不再是远离政治的象牙塔,联邦政策和校园治理的互动从未如此紧密且充满张力。


从长远看,美国高等教育能否在压力下坚持其核心价值,将直接影响其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声誉,也关系到民主社会多元声音的存续。正如哥大一位教授在抗议集会上所呼吁的:“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站出来捍卫大学的灵魂”。这一呼声,道出了当前形势的严峻和使命的紧迫。美国高校和社会各界如何回应这场挑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