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媒介、空间与网络化公众”青年学者工作坊圆满落幕

作者: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5-04-02 来源: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收藏本文

图片

图为本次工作坊嘉宾合照


2025326日,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墨尔本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媒介、空间与网络化公众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顺利举行。来自两所高校的海内外学者及博士生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人类学等领域的交叉视角深入讨论了城市空间网络化背景下涌现的新现象,新经验。工作坊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潘霁教授与墨尔本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的联合召集人Fran Martin(马嘉兰)教授共同发起,旨在为年轻学者提供国际学术合作和交流的平台。中心副主任李红涛教授、中心研究员李梦颖青年副研究员,墨尔本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Annisa Beta副教授、Wilfred Wang博士、Ling Tang博士、Lin Song副教授等参与了此次工作坊的讨论。


图片
图片

图为会议现场


工作坊伊始,线上线下的参与者分别自我介绍。潘霁教授作为工作坊的召集人之一指出,希望本次会议以诚恳、开放的讨论为宗旨,互相激发。Fran Martin(马嘉兰)教授作为工作坊的另一位召集人,表达了对于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拥有相似研究兴趣,关注亚洲与文化现象的年轻学者能够共同帮助,相互交流的期待。此后,六位青年学者分别报告了自己的研究,并与两位与谈人及在场参与者,进行交流讨论。


图片

图为博士研究生张祁锴正在报告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祁锴以《投票、共识与价值——论分布式自治组织的公共性》为题,以民族志方法研究中国分布式自治组织,通过与福柯的理论对话提出中介化组织形态之概念,揭示区块链技术如何将机器共识机制移植到人类组织中,同时引发对共识公共性概念的挪用。


图片
图为Wilfred Wang博士正在点评


与谈人,墨尔本大学媒介与传播研究讲师Wilfred Wang指出,共识的概念不仅是共同决策,也与市民、个体身份紧密相关,而技术的改变将共识推向了另一个方向。另外,该研究可以置于互联网发展历史中的加州意识形态下进行考察。与谈人曾维涵对于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开始和发展,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公共性理论与田野中的公共性概念如何对话进行了讨论。圆桌阶段,大家还就田野细节,东南亚的协商民主(deliberate democracy)案例与异质公共性(counter publics)理论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片
图为博士研究生张翊晨正在报告


墨尔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翊晨以《何为性别平等?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表达、争议与实践的文献综述》为题。以从平台可供性概念延伸出平台轮廓(contour)概念为理论框架,指出表达轮廓通过用户、平台与政策的对抗性互动持续重构,并在批判性地考察了女性主义污名化以及消费导向的女性主义以后,思考了存在超越赋能-约束二元框架的实践可能。研究揭示了平台机制如何通过技术、商业与话语的复杂互动,既塑造又突破性别表达的边界。


与谈人经羽伦指出,本文中案例可以分析与可供性理论进行更深入的联系,从媒介的视角对性别问题进行补充阐释。另外,文章中网络女性主义言论与日常话语实践的关系,女性主义与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与谈人康正煜认为,该研究将广义的女性主义与社交媒体特性动态关联的视角很有价值,建议结合中国语境下女性主义的特殊性,并关注短视频时代媒介变迁对女性主义实践的影响,认为这能丰富全球女性主义讨论的多样性。圆桌阶段,学者共通反思了中国性别运动史的背景,平台经济与女性主义的复杂勾连,以及围绕研究方法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图片

图为博士研究生曾维涵正在报告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曾维涵的研究以《你要跳舞吗?”——当代中国摇滚场景中的情感实践》为题。以上海Livehouse为田野,分析观众如何通过行动建构情感实践,提出了情感实践理论框架来分析年轻人在摇滚音乐会中的独特行为。研究发现,摇滚现场通过空间设计、音乐氛围和集体互动,构建了一个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情感避难所,观众在此释放压力并形成情感共鸣。研究指出,情感表达受特定规则支配,包括身体控制技巧、文化符号系统和场景内的情感管理规范,规则既存在固定的部分,又在观众、乐队和场景互动中动态协商。


图片

图为与谈人Ling Tang博士正在点评


与谈人张翊晨表示,访谈对象以及音乐场景的地域差异很值得关注,摇滚现场中的规范与乌托邦想象之间的张力可以进行深入探讨,更多的理论资源如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以及情绪消费理论均可以与本文进行对话。与谈人,墨尔本大学文化研究讲师Ling Tang认为,文章可以补充中国独立乐队的主流化过程,以及思考摇滚乐场景与其他现场音乐演出场景潜在的相似性与不同。圆桌讨论阶段,参与者援引列斐伏尔和索杰的空间理论,特纳的类阈限(Liminoid)仪式理论,分析了摇滚现场的规则与突破间的张力。


图片

图为博士研究生梁成林正在报告


墨尔本大学博士研究生梁成林以《平庸男性的受害叙事如何成为网络文化胁迫?——中国男性空间(manosphere)现象分析》为题,这篇论文探讨了中国互联网上的男性空间现象,聚焦于年轻男性在阶级与性别双重困境中构建的受害者身份。研究发现,经济下行与向上流动机会减少催生了男性的挫败感,他们通过在线论坛(如虎扑、小黑盒)表达对女性群体的敌意,同时将自身困境归咎于结构性压迫。论文指出,这种战术性男性受害者叙事既反映了对传统男性责任的抗拒,也暗含对父权体制的矛盾依赖——既批判其失职,又期待其庇护。


图片
图为与谈人李梦颖青年副研究员正在点评

与谈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梦颖表示,中国性别冲突与男性经济地位的变化可以通过引入与其他国家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深入。另外如何理论化社会体制与性别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研究者个人的性别在经验研究中如何产生影响可以进一步讨论。与谈人张祁锴认为,研究提供了一种厌女的当代变体,但缺乏一些对于研究平台特殊性的描述。圆桌讨论阶段,参与者广泛讨论了男性空间的平台特殊性以及父权体制,资本和性别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图片

图为博士研究生康正煜正在报告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康正煜以《网红城市主义中的人类行动者: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地方营造探索》为题,以安福路为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探讨了中国网红城市主义中人类行动者(如网红、居民、游客)与非人类行动者(如平台、算法、城市设施)如何共同参与城市空间的建构。揭示小红书如何将线下空间转化为可教学的城市剧本,居民、摄影师与平台算法共同塑造表演式日常生活。同时,平台作为核心行动者,通过商业化和数据化逻辑重塑城市美学与消费文化。研究揭示了网红城市主义中权力博弈与挑战。 


图片

图为与谈人Fran Martin教授正在点评


与谈人Fran Martin(马嘉兰)教授提出了两点探讨建议:一是需要更深入分析网红空间(如安福路和小红书)中的性别政治,特别是跨性别群体的可见性与争议;二是质疑将网红城市主义简单归类为球南方现象的合理性,指出其实际具有的中产或精英属性,建议进一步思考阶级维度。与谈人经羽伦认为,需要更明确界定网红城市主的概念内涵及其与传统城市主义的区别,加强分析安福路线下空间如何体现线上特质,也即平台化逻辑对网红空间的生产机制。圆桌谈论中参与者回忆了上海城市变迁,城市街头的权力等理论展开了讨论,并在方法论角度为报告人提供了对比研究、访谈对象方面的建议。


图片

图为博士研究生经羽伦正在报告


最后,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经羽伦以《迷失方向:地理媒介与空间失向的生成》为题,探讨了地理媒介(geo-media)如何改变人类的空间感知,提出了空间失向的概念。研究发现,随着GPS、数字导航等技术的普及,人类逐渐依赖地理媒介进行空间定位和导航,导致脱离技术后难以自主感知方向。地理媒介通过算法和可视化界面替代了身体感官的直接体验,削弱了个体的空间记忆能力,并引发对地方的同质化感知。论文结合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不同媒介(如二维地图和手机导航)对空间感知的差异化影响。


图片

图为与谈人潘霁教授正在点评


与谈人梁成林希望研究者能更详细阐释消除距离这一概念在数字导航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及其与资本主义空间逻辑的关联,指出二维地图与移动导航在功能上存在交织(用户常混合使用),最后建议通过具体案例说明技术故障时用户如何切换导航方式。与谈人潘霁教授指出指出地理媒介(geo- media)并非单纯消除距离,而是重构了距离关系,强调导航行为本质上是具身化的多层级认知过程,并建议理论研究要避免过度抽象化,应在经验观察与概念提炼间建立动态对话,尤其需要关注数字媒介环境下涌现的意外性(fertility)和断裂性。圆桌阶段,参与者结合对于本研究提供的经验深入讨论了地理媒介理论,分析了导航定位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展开不同的空间感知。


图片

图为召集人潘霁教授与马嘉兰教授正在对话


总结阶段,召集人潘霁教授与马嘉兰教授肯定了今天研讨会的高质量论文和跨国学术合作的价值,特别强调就媒介、空间以及网络化公众相关的全球化议题展开讨论,既具有全球视野又包含地方特色,展现了学术创新的活力。双方讨论了后续合作的计划,希望在接下来进一步开展跨院校、跨学科、跨代际的持续合作,对于本次会议的内容,希望各位作者进一步深化研究,将成果整理为特刊发表。最后,两位召集人强调本次活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期待基于共同学术兴趣建立长期协作关系,突破机构、研究对象和年龄的界限,在交叉视角中激发更多创新成果。



原文链接 | https://mp.weixin.qq.com/s/rXkne1AFKuV_8PChtGTv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