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文翔 李亚琦 发布时间:2025-04-07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引言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了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实施的对等关税新政,引爆了国际舆论与市场的高度关注。相比以往仅针对钢铁、汽车等传统行业的关税壁垒,本次举措牵涉面更广,对进口商品统一征收10%基础税率。尽管部分高科技领域(例如关键芯片)表面上获得了暂时豁免,但对整机服务器、消费电子终端等大量高价值科技产品的额外征税,依旧对美国本土的科技产业链形成了极大冲击。
在这一波前所未有的关税浪潮中,硅谷既是最直接的受波及者,也暗中与白宫形成微妙的政治合流。一方面,大规模关税明显提高了硬件进口成本,撼动了苹果、亚马逊、谷歌等企业在AI服务器、消费电子生产与供应链中的全球布局;另一方面,这些巨头又期望借助特朗普的关税谈判筹码,为自己赢得在海外数据税、监管壁垒等领域的更大政策回旋空间。
正是这种自身高度国际化却又需倚仗强势政府对外施压的矛盾,使得硅谷在审视本轮关税战时拥有独特且复杂的角度:他们既担忧贸易保护所带来的上游硬件通胀、国际市场反制和短期利润下滑,也暗中期待对等关税能够破除欧洲、印度等地对美国数字平台愈发严苛的监管。这种身处全球化前沿却与“关税民族主义”攀附的矛盾处境,正折射出硅谷行业与政治力量间的深度纠缠。
当地时间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宫玫瑰花园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对等关税”政策。来源:法新社
01
1 对等关税机制与范围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总统在白宫玫瑰园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实施大规模的对等关税措施,并当场展示各国对美关税与美方拟征关税的对比清单。这项关税政策对所有进口产品统一征收10%的基础税率,并根据贸易对象不同追加更高税额,范围涵盖欧洲、亚太等主要经济体。
特朗普政府在发布的政策说明中,声称关税措施是为了确保“公平贸易、保护美国工人并减少贸易逆差”。所谓“对等”,一方面是针对他国对美征收的关税进行报复,另一方面也被用来回应外国对美国科技企业的数字税和监管壁垒。换言之,新政将关税工具从传统的保护本土制造业,转变为反制外国政府对美国跨国公司的政策以维护企业海外利润。
在关税结构上,并未针对科技产品设定独立税率档次——上述基准10%和额外关税同样适用于显卡、服务器、智能终端设备、网络设备等科技硬件。然而,特朗普政府出于关键产业考量,对部分高科技及敏感商品暂时予以豁免或独立处理。例如,半导体(包括先进芯片)和药品被明确作为“战略豁免”类别,不纳入对等关税清单。白宫在关税生效当日特别澄清:芯片类产品不受此次对等关税影响,即使来自被加征32%关税的台湾等地,芯片仍暂不加税。此举避免了对美国本土芯片产业链的冲击,并被视为对硅谷的一种变相豁免。
尽管在“硅谷豁免”窗口期内,芯片等关键投入品没有立即被征税。不过,特朗普也强调他不倾向于广泛豁免,最多考虑“个案例外” 。商务部长和美国贸易代表等官员明确表示不希望“重蹈第一任期时豁免过多的覆辙”。“几乎不会有豁免”的强硬信号,意味着科技公司若仍寻求特殊待遇,需在随后的6个月内拿出在美增产的计划才可能获得缓解措施。
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强硬对等关税政策留给业界寻求豁免的空间较小。来源:Politico
2 与硅谷相关的核心产品链
硅谷所依赖的全球供应链受到此轮对等关税重击,多条核心产品线都难以幸免。首先,在AI硬件和服务器领域,相关企业面临上游成本上涨风险。虽然半导体产品据称暂时获得了关税豁免,但这难以让业界真正安心——特朗普已暗示可能很快把芯片也纳入征税范围。而且芯片豁免并不涵盖整机设备:当半导体被封装进显卡、电脑整机或服务器机架后,以整机形式进口仍会被课以高额关税。美国公司不得不为进口海外制造的零部件和系统买单,这意味着云服务提供商和服务器厂商势必面临设备成本上涨的压力。有分析指出,服务器很可能成为首批涨价的重灾区。
在终端消费电子方面,关税冲击同样立竿见影。苹果公司是典型代表——其旗舰产品iPhone等多在中国组装,而此次中国进口商品被征收高达54%的关税。分析指出,如果苹果将全部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产品售价可能上涨30%到40%;也就是说,原价799美元的基本款iPhone 16将飙升至约1142美元,Pro Max高端机型价格甚至逼近2300美元。即使考虑分期付款等销售方式,如此涨幅也将严重打击消费者需求。现实中苹果不太可能也无法完全转嫁成本。有行业分析师估计,苹果最多只能将5%–10%的额外成本体现在终端价格中。剩余的大部分关税将由苹果自行吸收,直接压缩利润率并拖累业绩。
对此,投资者表现出明显担忧,这种不安情绪迅速传递至股市行情。对等关税公布后引起美股强烈震荡,其中科技板块首当其中。苹果股价单日重挫9.3%,市值蒸发约3110亿美元。亚马逊与Meta双双下跌约9%,显示出投资者担心其跨境电商与广告业务将受到冲击。尽管芯片暂时获得关税豁免,但英伟达股价仍然下跌7.8%,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微软分别下跌4%和2.4%,反映出市场对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硬件采购成本的担忧。分析人士普遍指出,关税的实施将推高生产成本、扰乱供应链,并可能打击消费者支出,特别是对全球化布局严重依赖的科技行业而言。这一政策或将引发新一轮的国际贸易报复,对美国本土科技创新与出口构成中期结构性威胁。
包括苹果在内的美国“七巨头”科技股股价皆因关税而下跌。来源:Yahoo Finance
相比之下,软件和云服务企业受到关税的直接冲击相对有限。这些公司的核心产品是数字化服务,本身不在关税征收之列。不过,它们同样无法置身事外。云计算巨头需要采购大量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硬件基础设施,关税将提高其运营成本。微软、谷歌、亚马逊三家云计算巨头近期的财报电话会或对外沟通都在谈及硬件开支庞大、人工智能服务器投资昂贵。
02
与单纯的硬件制造商不同,美国数字平台巨头高度依赖全球市场和跨境数据流动,贸易战更可能引发他国在数字领域的报复措施,间接威胁其海外业务。例如,欧盟已放话要针对美国的服务贸易顺差“痛处”采取反制,潜在目标直指硅谷科技巨头的数字服务和平台业务,如社交网络X平台、谷歌搜索和亚马逊电商等。这意味着,如果美欧贸易冲突升级,美国公司的海外广告收入、云服务市场乃至数据出海业务都可能受到波及。
美国硅谷巨头在欧洲业务长期受到严格的监管。来源:harici
对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硅谷科技业内部呈现出复杂心态。其中一部分数字平台企业对关税策略抱有谨慎的期待,这些公司长期受困于欧洲等市场日益严厉的数字税和反垄断监管,因而希望特朗普政府强硬的对等关税能为其谋得谈判筹码。早在2020年法国推动征收数字服务税时,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就曾公开支持美方以关税报复法国,以此逼迫法方让步。此次特朗普推出全球范围的关税更是被视作替硅谷大型科企出头,在国际谈判中维护其利益的举措。
特朗普政府高层暗示,对等关税可以用来逼迫欧盟、印度等撤销对美国科技公司的不利政策。例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同期发布的报告中点名批评了各国的数字贸易壁垒,将欧洲的数字服务税、印度的本地化要求、澳大利亚的数字平台法等都列为不公平壁垒。这一强硬立场赢得了美国科技业的欢迎:科技业领袖认为政府终于站出来对抗外国的数字监管。有行业高管向媒体表示,希望特朗普政府利用关税谈判,迫使欧盟削弱其对美国科技巨头的严格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加拿大、日本、中国、墨西哥等与美国在货物贸易上存在顺差不一,但在服务领域(尤其是数字服务领域)却多对美国构成逆差——这给这些国家反制美国关税提供了抓手。的确,在关税发布的前夕,欧盟方面已开始释放信号: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警告如果美方实施关税,欧盟“手里也有很多牌”,暗示将瞄准美国数字服务领域报复。
欧盟可能随之启动反胁迫机制(Anti-Coercion Instrument),该机制于2021年提出,主要允许欧盟在与贸易伙伴发生争端时实施各类报复性措施,包括对服务的限制、对知识产权的限制甚至对部分数字业务的惩罚性措施。法国政府发言人更直接点名五大硅谷巨头(Meta、Alphabet、Apple、Microsoft、Amazon),称欧洲“已准备好迎接这场贸易战”,考虑把对美反制集中在科技数字服务上。这番表态实际上把美国科技公司推上了贸易战前线。
数字助力的服务贸易额是美国服务贸易大量顺差的主要来源。来源: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英国产生的连锁反应证明了关税的谈判效应:英国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鉴于美国关税威胁,英国正考虑放弃征收数字服务税的计划。印度也在私下与美交涉,希望以削减对美关税来换取美方关税豁免,以免其IT和电商企业受累 。特朗普甚至将关税与特定科技议题直接挂钩——他公开表示如果中国同意出售TikTok美国业务,他可考虑降低对中国34%的关税。可见“以关税换对方让步”已成为特朗普政府的一种谈判套路。在这种交换中,科技监管成为美方关注的焦点之一:短期吃下关税苦果,换取长期减少数字税、数据本地化等桎梏。这种策略令全球贸易谈判更趋复杂,也使硅谷利益与贸易政策紧密交织。
03
尽管硅谷行业对特朗普对等关税的立场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大规模关税会对高科技行业产生中长期的结构性冲击。一是成本结构上升导致科技巨头资本支出重构。特朗普宣布的对等关税会直接冲击硅谷行业所依赖的人工智能硬件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成为硅谷科技企业所面临的直接成本压力源。尤其是在中国、韩国、越南等芯片制造重地被施加高关税的背景下,未来硅谷进口各类关键部件的进口成本将大幅攀升。
在3月底,微软便叫停了原定于2025年启动的2GW数据中心项目,分析师称这一调整受到谨慎加码额外训练量、资本回报周期拉长等多重因素影响,而在大规模对等关税的背景下“数据训练供应过剩”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大投资者的压力;亚马逊也曾宣布将在2025年投资千亿美元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但随着关税大棒直接影响整机服务器、GPU模块、网络交换设备等关键硬件的成本,投资计划可能被压缩或分阶段推迟;谷歌原计划在2025年内将资本支出提升至750亿美元,用于扩建云与AI基础设施。但市场分析指出,受制于硬件通胀与全球关税政策不确定性,谷歌2025年的资本支出可能会更为谨慎。
微软位于伦敦码头区(Docklands)的数据中心建设现场。来源:彭博社
二是资本市场的下调反映出投资者对硬件通胀的强烈预期,进而开始重新评估盈利模型。如前文所述,受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影响,纳斯达克科技板块当日大幅下跌近6%,这不仅是资本对关税推动成本上涨的的理性逃避,也是投资者对科技行业“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模式的再评估。此前英伟达股票强劲涨势建立在“客户将持续扩张算力资源”的预期之上,但当微软、亚马逊等推迟数据中心计划后,市场开始担忧下游需求的边际收缩将反馈至硬件链条,从而动摇“算力红利—估值溢价”的逻辑闭环。
三是科技企业在关税阴影下的支出向短期调整。科技企业为缓冲关税冲击,将原计划投入人工智能研发、软件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转向硬件采购对冲与法务合规成本。研究公司Everest Group合伙人阿布舍克·辛格(Abhishek Singh)表示,在对等关税影响下硅谷巨头的资本支出结构将进行重新洗牌,其中预计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消费科技领域的企业将重新分配短期支出,“从扩张转向采购对冲或采购”。这种资金再分配对科技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原本用于研发新技术和产品的预算被压缩,可能导致创新进程放缓,影响企业长期竞争力。
04
特朗普政府宣称本轮大规模对等关税政策有利于重塑美国科技供应链、复兴科技主权但关税所针对的恰恰是科技行业包括人工智能、云计算、半导体等高度依赖全球协作的领域,使得对等关税的政策目标与执行路径产生错位。
一方面,白宫对外释放的分裂性政策信号直接造成政策不确定性。特朗普在白宫玫瑰花园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关税“是谈判筹码,其他国家可以经协商后想办法达成协议”,然而,白宫贸易顾问及发言人则强调,此次措施属于国家紧急应对,不设谈判例外。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我不认为有任何机会……特朗普总统会放弃他的关税。这是全球贸易的重组。”这种政策信号的分裂使硅谷企业难以准确预判政策走向,增加了科技市场的不确定性。
特朗普与卢特尼克关于对等关税所释放出的政策信号不一。来源:The Real Deal
另一方面,政策执行的反复与不透明也放大这种不确定性。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25%关税,仅执行一天即宣布撤销,导致跨境物流企业与制造商在短期内承担了数亿美元税费损失,引发“关税即兴而动”的批评。4月3日,参议院以51票对48票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阻止特朗普对加拿大进口商品征收的25%关税。这次投票不仅昭显共和党内部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分歧,也加剧了科技企业对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认知,容易对硅谷高科技企业的全球资源配置形成误导性干扰。
随着“关税迷雾”持续发酵,硅谷企业普遍对政策可预期性的信心开始耗散。多家科技企业高管接受美媒采访时表示“看不懂政策”“无法进行未来3-5年的资源配置”,因此原计划的跨国数据中心部署、大模型平台投资等战略决策被主动延迟。
除了政策不确定性,硅谷企业的发展信心也因全球科技联盟的衰退受到打击。这也是拜登政府末期出口管制的延续效应:硅谷对其在2023至2024年期间强化对高端芯片、AI模型、算力云服务的出口限制政策心存不满,尤其反对将日本、韩国、荷兰等传统盟国也划入出口审查分级体系的“第二等级”,限制其参与人工智能生态。
对此,硅谷曾希望特朗普上台后能带来政策缓和,接续发展全球科技联盟并由此利好硅谷累积全球资本,例如放松监管、加速算力基础设施布局等。但本轮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之全面、高烈度与不可预测性,却再进一步打击了硅谷对全球市场的布局信心。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特朗普正在摧毁的不仅是拜登时代的“芯片联盟”,更是整个美国科技领导力赖以运行的“全球协作平台”。
对此,未来硅谷或将积极采取措施、对冲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一是诉诸产业联盟和贸易协会等集体行动机制(如美国计算机与通信行业协会(CCIA)、信息技术产业理事会(ITI)等),联合提出政策诉求,例如以“保护美国创新竞争力”“关键技术供应链具有国家安全战略意义”等名义,要求对关键技术组件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给予关税豁免。硅谷团体或许推动对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展开直接对话,凭借行业规模优势迫使政府让步。
二是转向国会立法与监督机制,支持相关法案的通过。例如在当地时间4月3日,爱荷华州共和党参议员查克·格拉斯利(Chunk Grassley)和华盛顿州民主党参议员玛丽亚·坎特维尔(Maria Cantwell)推出的跨党派法案“关税通报与国会监督法案”,要求总统证明新关税的合理性并在60天内获得国会批准,否则关税失效。随着特朗普对等关税引发一系列不可控后果,国会或将推出更多关于限制总统施加关税的权利的法案。但这一路径受党派政治极化的阻力较大,众议长迈克·约翰逊此前已表态称关于阻止对加拿大征收25%关税的参议院法案将“胎死腹中”,“它永远不会到达特朗普总统的办公桌上”。
发起阻止特朗普对加拿大征收部分关税的弗吉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蒂姆·凯恩(Tim Kaine)在国会大厦外发表讲话。来源:《纽约时报》
综上所述,特朗普实施的大规模对等关税正在深刻改变硅谷科技行业的战略布局与未来发展轨迹。尽管硅谷企业对于对等关税的态度复杂、立场不一,但均需积极采取措施对冲不良影响,无论是短期内通过资本重构与策略调整缓冲冲击,抑或是中长期则将展开复杂的政策博弈,“制度稳定性”与“战略可预期性”都是美国高科技企业始终追求的因素。未来特朗普关税政策会如何影响新一轮“政治-产业-科技”复合体,不仅影响既有利益集团间的权力要素分配,也将影响美国长期科技竞争力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