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虹:透过手机洞察学生的心理需求

作者:刘虹 发布时间:2025-04-07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4月7日第4版+收藏本文

图片


2024年底,共青团中央发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指出,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2025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九成以上未成年人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手机在便利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成了侵蚀其心理健康的潜在因素。


01
校园手机管理:教育生态的“疏堵平衡术”

为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教育部办公厅曾在2021年1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这在国家层面为校园手机管理确定了基本准则。2023年公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多方协同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部分学校尝试创新管理方式,如在教室后方设立“养机场”,让学生对手机收纳架自主进行个性化装扮;让学生成立模拟立法团队,通过调研、听证,自主起草校园学生手机使用管理规定,为校园手机管理“立法”。


然而,这些举措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是存疑的。因为一旦将手机认定为问题的根源,就很容易忽视学生依赖手机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学校、家庭和同伴等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生态环境系统对学生手机依赖有协同发展作用,当学生遭遇心理压力、缺乏情感支持和安全体验时,往往会选择通过过度使用手机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失,把手机作为暂缓压力的“安慰剂”和对抗孤独的“盾牌”。尤其是高神经质和精神质的青少年,他们具有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等特点,手机能帮助他们暂时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因而具有更高的手机依赖倾向。如果教育者只关注“管住手机”,却忽视了“安顿心灵”,那么严密的管控制度还可能催生出新的心理危机。


02
心理影响拆解:手机使用背后的“双刃剑效应”

校园手机管理的复杂性,源于手机对青少年心理的双向塑造作用。它既是认知侵蚀的加速器,也是情感代偿的缓冲带,需要从认知、情感、社交等多维度进行解构,探索并真正理解身为这代“数字原住民”的心灵困境与成长契机。当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将手机视为“电子鸦片”时,往往忽视了其作为“数字镜像”的本质属性。青少年的大脑正在经历数字技术带来的“认知改造实验”。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发现,观看短视频会调动人脑大范围的复杂高级认知功能,并让大脑进入兴奋状况,也就是说,人在刷短视频时并非不动脑子,实际上大脑在飞快运转。短视频平台的个性化推荐会特异性激活多个脑区,形成“神经沉迷回路”。平台算法推送的内容好比“脑电波解码器”,会激活大脑处理个人记忆与情感的核心区域,让观众产生“这说的就是我”的强烈代入感,进而使大脑将刷视频固化为条件反射。


从情感维度来看,手机既是焦虑的放大器,也是孤独的避风港。研究发现,青少年在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时,心理上处于断乳期,自尊心强,渴望得到肯定,社交媒体制造的“完美人设”易引发外貌焦虑和社交恐惧。但对身处偏僻区域的青少年而言,手机是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接触更多信息资源、学习技能和知识的途径,是他们和远方父母保持联系、缓解思念之情和排解孤独的“数字救生筏”。


社会关系的重构更为复杂。当人们希望借助社交网络摆脱内心孤独感时,结果却陷入了“群体性孤独”。“群体性孤独”营造了这样的场景:青少年与家人、朋友共处时缺乏对话交流,各自看手机,没有了打闹嬉戏。大家看似在一起,但事实上,被一道“数字屏障”隔离开来,人和人的关系出现了双向冻结。


也就是说,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的存在方式,而非单纯摧毁或拯救,人类在与技术同步进化。对教育者而言,使命不是筑堤堵截洪流,也不是在“禁止”与“放任”间做单选题,而应当教会学生在沼泽中辨认路径,将手机的“双刃剑效应”转化为心智成长的“磨刀石”,使手机管理的重点从“心理问题诱因”转向“成长资源开发”。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手机管理是为了帮助他们在数字浪潮中学会自我掌控,使技术真正成为服务成长的工具,而非束缚人生的枷锁。


03
教育者行动:从“管控者”转变为“疗愈者”

校园手机管理本质上是数字时代教育者与青少年心理需求的深层对话。当手机被视作“洪水猛兽”时,我们容易忽略那些被算法推送淹没的深夜、在社交平台刷屏的孤独、藏在游戏角色背后的自卑等青少年内心困境的外显性症状。多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发现,过度依赖手机的青少年,大脑中掌管“冲动”(脑岛)和“自控”(前额叶)的区域协作效率会明显下降,类似于大脑的“油门”和“刹车”系统出现配合障碍。其中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手机不是心理问题的制造者,而是情绪失衡的放大器。


强行抽离手机,青少年会转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表等设备继续进行非学习使用,或引发其他问题,最终还是需要教育者从本质上对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认知升级。可以通过开设数字注意力训练课程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思维主导权、建立起“数字免疫系统”。更重要的是,回到手机管理背后真正的教育命题:构建更具情感温度的支持系统,提升现实人际交流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回归真实世界。


因此,教育者应转变行动逻辑,从“管控设备”转向“疗愈心灵”,从“人机对抗”升级为“人心联结”。教育者应将手机作为洞察学生心理需求的“窗口”,在制度设计、课堂教学、家校合作等方面铺设情感疏导管道,用人际互动填补被手机占据的心灵空洞,以包容且坚定的姿态,成为青少年心智发展的“守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