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复旦风保 发布时间:2025-04-16 来源: 复旦风保+收藏本文
会议摘要
2025年4月9日,由复旦大学和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为复旦大学与市消保委联合开展的“315重点项目”阶段成果通报,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测评成果,汇聚保险企业、中介机构、专家学者等多方代表,就互联网保险发展中的典型问题、治理路径与未来方向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伊始,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领导发表开场致辞,指出本次会议聚焦“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主题,正是为了回应当前数字化保险发展中日益突出的消费者保障问题。
测评成果介绍
复旦大学许闲教授团队围绕“互联网保险市场分析与数据洞察”、“测评体系的方法论以及互联网保险的商业逻辑与典型问题”进行分享,介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评测工作的数据基础与测评过程。
为支撑本次评测,项目团队构建了覆盖互联网保险条款、互联网中介平台、互联网保险产品、互联网投诉信息案例等数据库,重点分析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三类投诉高发险种。从消费者视角出发,围绕“产品端”和“销售端”两大维度建立评价模型。产品端构建了基于“经济性、保障性、可及性、灵活性、服务性”五项指标的产品力评估模型,销售端则聚焦信息披露完整性、销售内容准确性、投保流程规范性、平台交互体验性四大维度。评测采用多维量化标准,并依据险种特征细化评分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科学可比。
测评结果指出,同一保险产品在不同销售平台的表现差异明显,平台也受在售产品质量影响,某些产品尽管条款设计相对成熟,但销售环节和交互界面仍然存在短板,低分产品凸显出互联网保险商业逻辑下的结构性矛盾。
许闲教授从产品结构,渠道机制、服务内容与运营目标四方面剖析互联网保险商业逻辑,厘清消费者问题频发的机制根源。测评过程中发现互联网保险产品在产品设计、信息披露、销售误导、交互体验、客服对话等方面存在典型问题,这些问题并非个案,而是互联网保险在流量导向、算法推荐和界面呈现下暴露出的系统性偏差。未来应以消费者行为为导向,推动建立更加透明、规范、友好的数字化保险服务环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许闲
行业建言
行业组织代表表示,本次测评报告通过真实案例与数据模型,深入揭示了当前互联网保险在产品设计、信息披露与销售行为等方面的核心问题,为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反思契机。
互联网保险发展迅速,但仍面临“销售快、理赔难、条款复杂”等顽疾,行业亟需回归本源,构建公司诚信、销售诚信、消费者诚信三位一体的信任基础。保险公司应以本次测评为契机,开展对照检查和机制完善,跳出“内部视角”,主动回应消费者关注。
监管专家通报了近年互联网保险投诉情况,与本次复旦大学调研报告的发现高度契合。针对当前问题,专家提出五项要求,并指出金融监管须在保障消费者权益与维护企业正常经营之间取得平衡,平台、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需共同构建可持续的行业秩序。
总结发言
总结发言环节,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市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陶爱莲表示,本次研讨会作为315专题项目的延续,旨在深入通报测评成果、精准研判行业问题,有助于问题归因更清晰、整改行动更聚焦,为推动制度完善和行业治理积蓄共识与力量。复旦大学研究成果为政府监管和企业整改提供了科学支撑,本次会议通过企业代表与监管部门之间的面对面沟通,能够实现更具建设性的整改路径。
同时强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并非对立,而是互为基础、协同共生,呼吁企业完善服务流程,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持续的市场环境。
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市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 陶爱莲
原文链接 | https://mp.weixin.qq.com/s/rhKGkO8lDgr9Pe-qmVialg?scen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