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悉尼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访问复旦大学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 开展跨领域学术交流

作者:复旦大学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04-19 来源:复旦大学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收藏本文


4月17日,悉尼大学悉尼地方卫生区人口健康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温利明教授、悉尼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健康中心李沐教授以及张颖副教授等一行9人莅临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开展学术交流。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力波教授及院内相关教师、学生参与交流。期间,双方围绕“Sydney-Fudan Forum on Sustainability, Big Data, Climate and Health”主题,举办了一场聚焦大数据、气候变化与健康等前沿领域的学术交流论坛,共同探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创新路径与合作机遇。


图片

合 影


在本次学术交流中,双方团队聚焦大数据、气候与健康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悉尼大学Arunima Malik教授发表题为“Using large-scale socio-economic models for healthcare environmental”的演讲,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与混合生命周期评估方法,精准量化跨国供应链体系中隐匿的碳排放、资源消耗及环境负荷。其研究表明,全球经济互动与区域产业关联是引发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以澳大利亚医疗系统为例,该系统占全国环境足迹的7%,矿业、交通业、农业与公用事业是主要贡献领域。通过州级层面的细化分析进一步揭示,健康服务业、农业及公用事业同样是驱动环境影响的重要力量。


图片

悉尼大学物理学院/商学院 Arunima Malik教授


悉尼大学 Matilda 精神健康与物质使用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Marlee Bower 博士发表了题为“Built Environment and Loneliness”的专题讲座。讲座从跨学科视角深入探究了人类生活空间设计对心理健康,特别是孤独感的复杂影响,并呼吁社会重视“地理正义”及公共政策的革新。Bower博士提出,孤独不仅是个人情感体验,更是建筑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她将“建筑环境”精确定义为涵盖居住区、工作场所、公共设施等在内的日常物理空间系统,而孤独则是个体主观感知到的社交联系缺失。她指出,尽管当前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对孤独问题的关注度与投入不断增加,但心理学界与建筑环境领域之间却存在着显著的沟通鸿沟,缺乏统一的概念框架和有效的交流工具,直接导致了政策制定与实际干预措施之间的严重脱节。以澳大利亚的社区规划为例,Bower 博士详细阐述了城市设计要素(如公共空间布局、交通网络可达性、居住密度)如何塑造居民的社交互动模式。她强调,行业间长期存在的“沟通壁垒”阻碍了跨学科合作的深入开展,而要打破这一僵局,就需要构建一套集成多学科知识的通用评估体系,从而为精准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图片

悉尼大学 Matilda精神健康与物质使用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Marlee Bower


复旦大学欧阳慧灵博士作为极端天气气候与健康风险互联和治理国际卓越中心(IRDR ICoE-RIG-WECEIPHE)的代表详细介绍了该中心的科研成果及发展方向。中心致力于从科学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聚焦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如极端高温、复合热浪等对住院负担和死亡率的影响,以及空气污染与各类疾病之间的关联等,开展了深入研究。中心还深入研究了气候压力与社会问题的关联,如南亚低收入国家家庭暴力与气温上升的关系等。通过构建全球首个高分辨率数据图谱,该中心为世界卫生组织 2021 年全球空气质量指南的更新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中心运用机器学习技术,结合地球系统和经济模型,探索了生物能源作物延迟部署对温控目标和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并提出了优化太阳能与风能开发路径的建议。中心还针对亚太地区设计了差异化的气候治理方案,如在中国北方强化热浪应急响应、在东南亚推动空气质量与气候政策协同等。


图片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 大气科学研究所欧阳慧灵博士


复旦大学上海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博士生陈勃昊以“Food Delivery Service Market Reveals the Limited Extreme Heat Adaptation Behavior Change in China”为题,基于对超2亿份外卖订单数据的分析,阐述了极端高温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复杂影响,强调了外卖行业劳动者健康风险的上升趋势。研究指出,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高温事件,不仅直接危害健康,还通过改变人类行为对经济产生间接冲击。数据显示,当每小时平均气温超过40℃时,外卖订单量激增21.9%;而当气温低于10℃时,订单量则锐减51.3%。这种“单调上升关系”表明,外卖服务已演变为人们规避户外高温的重要策略之一。该研究创新性地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配送员通话记录(CDR),构建了涵盖中国31个省级城市、跨越2021年7-8月的2.15亿订单数据集,突破了传统抽样数据的局限性,为理解极端高温下的人类适应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


图片

复旦大学 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博士生 陈勃昊


复旦大学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权卓博士以 “Mapping Global Climate Policies and Health Determinants: Evidence from LLM-Assisted Study”为题聚焦于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包括减缓和适应措施。研究创新性地利用大型语言模型构建了一个气候政策-健康决定因素数据库,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在政策工具和健康决定因素方面的显著分布差异。具体而言,高收入国家的政策更多地集中于改善空气质量和引导个体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低收入国家则更侧重于社会公平、社区韧性的强化等方面。并详细介绍了技术验证的过程,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准确率方面表现出色,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此次讲座为气候变化与健康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借助大型语言模型构建气候政策与健康决定因素数据库,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气候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不同健康决定因素的复杂影响,对于制定精准的气候政策以改善全球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片

复旦大学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博士生 权卓


在圆桌讨论环节,双方深入聚焦大数据健康科学、环境健康、心理健康等前沿领域,就合作潜力展开探讨,并就在全球气候与健康教育、大数据健康科学教育等方面达成共识,明确了未来合作方向与重点领域。研究院院长吴力波教授提出,在环境健康流行病学研究中,采用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面临的关键挑战在于跨领域数据的整合难题。由于不同领域研究人员之间存在数据共享障碍,这严重制约了人工智能驱动的数据研究的发展。为此,她建议应制定数据贡献的标准和框架,并且对现有数据共享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和优化,以促进数据的流通与利用,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进展。


图片

圆桌讨论


此次学术交流为两校协作开辟了新路径。未来,双方将共同开展多个校际合作项目,在科研探索、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关键领域开展深度协作,致力于携手将公共卫生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原文链接 | https://mp.weixin.qq.com/s/o-5djUSysnMJNeUGETY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