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贸易风暴中的城市

作者:沪港所&城经所 发布时间:2025-04-21 来源: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收藏本文

选题人:

在全球贸易格局动荡的背景下,原本面临诸多挑战的香港,是否利用其独特的制度和融资优势,在全球贸易秩序重塑中重新巩固其金融枢纽的地位?近期The Economist撰文讨论了这一话题。


图片



当美国的贸易政策引发市场剧烈波动、蒸发了数万亿美元市值时,美国大型企业的高管们纷纷表达了担忧。如果你觉得“美国公司”已经够难了,不妨再看看香港的境遇。这座特别行政区不仅是通往亚洲的重要枢纽,也长期扮演着连接中国与全球市场的门户角色。可如今,全球贸易格局的动荡也正悄然重塑它的命运。


就在4月初的一周里,香港恒生指数下跌了13%,4月7日更是创下自1997年以来单日最严重跌幅。尽管后来部分政策出现缓和迹象,包括推迟征收部分关税和豁免部分电子产品,但这场激烈的贸易摩擦仍导致双方对大量商品加征了高额关税,并限制部分关键资源的出口,进一步加剧了两大经济体之间的紧张氛围。


按理说,像香港这样依赖中转与开放的经济体,应当对此忧心忡忡。但出人意料的是,香港的商界人士却表现得异常冷静。或许是已经对外部不确定性产生了抗体,也或许是相信危中有机。毕竟,对于多年来在国际舞台上被其他亚洲金融中心逐步追赶的香港来说,这一轮全球秩序的调整或许正好提供了重拾部分地位的机会。


过去几年对香港而言并不轻松。在全球企业扩张和融资需求迅速增长的背景下,香港在新股上市等领域逐渐被深圳、上海,甚至纽约等城市超越。2010到2019年间,中国内地交易所新增上市公司超过2100家,而香港同期仅约700家,尽管较前一十年已有提升。


疫情暴发后,香港的挑战进一步加剧,防疫政策对商业活动造成一定冲击,也让部分外资感受到不确定性。到2023年,已有多家国际律所陆续调整其在港业务布局,包括部分撤出。与此同时,像联邦快递这样的公司也将区域总部迁往新加坡,LVMH等企业则尝试从内地直接运营品牌。


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一度疲软。Dealogic数据显示,2022和2023年,香港的新股融资总额仅为400亿美元,远低于前两年总额的2000亿美元。债券市场亦呈类似趋势,部分金融机构选择将资源转移至其他地区,包括新加坡和澳大利亚。


一切似乎都在收缩之中——直到新的外部变量出现。自去年11月美国政治局势发生转变以来,随着中美关系再次成为关注焦点,香港的角色意外地重新凸显。它被视为中国企业对外融资的一个重要跳板,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了解和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通道。


对于计划“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而言,香港依然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当前全球环境下,美元融资和国际专业服务的获取仍颇具挑战,而香港正是为数不多还能同时提供这两者的平台。加之其他地区制度安排和市场深度的限制,香港再次成为一些企业首选。


今年3月,比亚迪和小米分别在港完成了近60亿美元的增发交易,为2021年以来最大规模。2024年迄今,企业通过增发及美元债融资筹集资金共计410亿美元,几乎达到去年全年总额的两倍。IPO市场也出现回暖迹象,一些原本外迁的金融服务人员开始回流。疫情期间减少的国际律所数量,如今也从最低点的73家反弹至84家。


国际资本的嗅觉极其灵敏。一位资深金融人士曾表示:“在市场上涨之前,中国资产的吸引力是隐形的。”如今,以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企业正在提振市场信心。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压力也可能促使中国进一步加大对内需和创新的支持,为企业注入活力。对于那些既不愿错过中国机遇、又担心跨境流通障碍的投资者而言,香港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切入点。今年以来,恒生指数已上涨9%,科技子指数涨幅更达到15%。


当然,不确定性仍然存在。正如不少分析人士所指出的,这种大国之间的博弈中,没有人能稳操胜券。但对香港而言,或许正是在这种变局之中,它重新确立了自己作为中外桥梁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