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除了“双减”,上海教育未来五年还有哪些看点?

作者:潘洁 发布时间:2021-08-30 来源:国际金融报+收藏本文

8月24日,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8月27日,《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印发;

一系列重要文件陆续出台,将带来哪些变化?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双减”之下,校外培训机构“退场”,学校教育任重道远。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无疑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从目标看,《实施意见》明确,用1年时间,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有效管控,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全面覆盖,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规范工作如期完成,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到2023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校外培训行为全面规范。


“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海可推进中小学校长和优质师资在全市范围内轮换,打破以往优质学校‘锦上添花’,差的弱的无人‘雪中送炭’的格局,真正做到均衡。”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可在城市新区新建公立的优质中小学,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应,适应城市新发展新需求。此外,建议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普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提升学生的国际素养和能力。


在姚凯看来,上海要重点将创新教育植入教育的各个阶段,注重创新思维培养。


“比如,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注重科学普及教育,尽可能避免固定式思维培养,从多方面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创造力。”姚凯强调,“学校教育要避免一味的考试评估,应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评价,敢于在考试上进行创新,而不仅仅以考分评价人。中学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应尽力鼓励学生无功利心地去自由探索和创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使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工作,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注意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姚凯举例说,“复旦大学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其中很重要的想法是让学生能够自由探索,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学习科目和研究课题。在数智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手段被广泛使用,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从千·人一面转化为千·人千面,即通过大数据来收集人才的需求和偏好,以推送有针对性的课程,真正开启创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时代。”


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


“到2025年,教育现代化全面深入推进,实现上海教育更加包容、更具活力、更大开放、更高品质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总体建成,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接近全球城市先进水平”,这是《规划》提出的目标。


“十四五”期间,上海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融合。引领长三角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加快形成教育开放融合发展新局面。此外,还将构建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点,探索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差别化发展路径,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新型职业院校(五年一贯制),建设若干校企共建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目标如何实现?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进一步深化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一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适度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引导高校立足办学定位、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是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在基础学科、冷门“绝学”学科、关键急需领域学科、城市公共安全相关学科专业布局,加快培育紧缺人才。三是加快推进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强基激励计划”,探索基础学科和关键学科本硕博长学制培养模式,开辟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加快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四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加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健全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机制,完善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是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的重要一环。


对此,《规划》明确,统筹推进在沪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发挥部属高校辐射引领作用,深化地方高校内涵建设,重点打造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校和学科,提升地方高校整体实力和服务支撑能力。持续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以学科领域为突破口,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开放合作,形成特色鲜明、层次清晰、分类建设的发展格局,助力高峰学科攀峰能力提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拓展高原学科建设深度与广度。优化基础研究体系。支持高校加快培育和建设基础研究创新平台,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鼓励高校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完善协同创新和技术转移体系。建设高水平协同创新中心,引导高校在重点产业领域开展高质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争取重大突破。


“‘十四五’时期,上海可通过提升城市占位,大力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优化创新人才培养全生命周期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姚凯表示,上海要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战略定位,借鉴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科创中心的创新人才培养先进经验,立足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龙头城市、我国科技创新策源地、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的“路线图”,尽快科学定位新时代创新人才吸引和培养的主要领域和需求分类,并分别制定相应的引才策略和配套政策,廓清上海一流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培养特色。


姚凯还强调,上海应该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大力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