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牛津大学甘立夫研究员在国际问题研究院第79期国研沙龙谈中印神话英雄

作者:国研院 发布时间:2025-04-30 来源: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收藏本文


2025年4月25日中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简称“复旦国研院”)第79期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术沙龙(简称“国研沙龙”)在文科楼324会议室举行。本期国研沙龙的主题为“中印神话:《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的比较”,由牛津大学印度学及动物伦理学研究中心终身研究员甘立夫(Kenneth Valpey)主讲,复旦国研院南亚研究中心谢超副研究员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张帆博士评论,来自校内外的14名师生参加了本期沙龙。


图片

(甘立夫研究员担任本期国研沙龙主讲嘉宾)


甘立夫对比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猴子英雄哈奴曼与《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孙悟空,指出《西游记》以玄奘取经为背景,反映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历史脉络,而《罗摩衍那》早于其约1500年,暗示跨文化叙事的潜在联系。哈奴曼和孙悟空同为跨越文化的“猴英雄”,其角色特质与叙事结构呈现显著相似性,例如在角色设定方面,二者皆具超凡能力,孙悟空习得七十二变,哈努曼可任意变形;两者均挑战高位神灵(孙悟空大闹天宫,哈努曼追逐太阳并对抗雷神因陀罗),且通过不同途径获得永生。


甘立夫援引William Paden的“重构比较主义”,强调比较需兼顾异同、启发新知,并区分研究者视角与传统内部视角,避免文化霸权。甘立夫的研究强调揭示叙事的跨文化共鸣和谨慎比较,以尊重传统独特性为前提,通过两者形象的对比,可反思人性本质,甚至延伸至对动物的仁慈态度。


图片

(第79期国研沙龙现场)

图片

(第79期国研沙龙现场)


谢超副研究员感谢甘立夫研究员的精彩演讲,同时循着文化比较的路径,提出两个英雄形象存在的差异,例如作为印度教“达摩”(正法)的化身,哈奴曼体现对罗摩的虔信和绝对服从,其存在强化了种姓制度下“忠诚服务”的伦理价值。孙悟空其性格经历动态发展:偷蟠桃、盗仙丹体现反叛;紧箍咒的束缚象征秩序规训;其复杂性格(机智、顽皮、傲慢、悲悯)和从桀骜不驯到成熟稳重,更贴近世俗人性。两者形象涉及对暴力与正义的关系、正义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等的不同理解,这种差异性也是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对比的缩影。


图片

(谢超副研究员主持本期国研沙龙)


图片

(张帆博士担任本期国研沙龙评论嘉宾)


张帆博士在评论时提出比较两个英雄形象的不同之处,孙悟空代表了反叛型英雄,象征自由精神与个体自主,哈奴曼则代表了忠诚型英雄,代表服务与无私奉献,同时两者虽同为猴形象英雄,孙悟空展现了更多的人性特质,即“猴性中有人性”;而哈奴曼则被神圣化,体现了“猴性中有神性”。两位英雄在力量来源上也具有差异。孙悟空的力量源自自身奋斗与修炼,即源于个体对既有命运的超越;哈奴曼作为“被选中者”,生而具备神圣血统与天赋神力,其力量植根于神圣使命。


图片

(谢萌老师参与互动交流)


复旦国研院谢萌老师在互动环节,就孙悟空与哈奴曼之间是否存在历史或文化传播以及中印宗教与文学形象的比较等问题与甘立夫研究员进行了交流。


图片

(主要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复旦国研院章节根副研究员、朱芹博士等也参加了本期国研沙龙。



原文链接 | https://mp.weixin.qq.com/s/yM-3cOs-Vf9GWiLQmHeF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