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骥 发布时间:2022-11-10 来源:《国际关系研究》2022年第5期+收藏本文
张骥 |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
二十大报告读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愿同世界携手开创人类更美好的未来。为了更加深刻地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邀请一批专家,分别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角度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本文原载《国际关系研究》2022年第5期
形势、角色、观念: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不仅具有重大的国内政治意义,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一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我们党对世界发展的历史主动性的把握,体现在我们党对中国国际角色转变的认识和实践,体现在我们党引领中国人世界观念的觉醒重塑。
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把握世界发展的历史主动性
在党的历史上,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制定内外政策的重要基础。二十大报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判断是近年来我们党对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认识、把握、判断的总结和概括。“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阐明了当今世界的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揭示了国际体系转型过渡期与我国发展历史交汇期相互交织的阶段性特征。近年来,国际政治的突变和国际格局深刻复杂调整的进一步加剧,佐证了这一重大战略判断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发展了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指出,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各种‘黑天鹅’ ‘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二十大报告作出了“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的两个重要判断。[1]
十年来,基于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和把握,使得我们能够在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国际格局急剧变化的局势中,掌握世界发展的历史主动权,及时调整内外政策。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离不开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一系列重大外交理念、思想、战略、倡议的提出,离不开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十年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对世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为变乱交织的世界中最重要的稳定性力量,全球发展赤字中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性力量;中国实现了超大规模国家的和平崛起,坚持走开放合作、和平发展的道路,成为地缘博弈、变乱动荡世界中的和平性力量,民粹迭起、逆全球化浪潮中的开放性力量。中国不仅在世界变局中牢牢把握住了自身发展的历史主动权,而且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最重要的积极因素,成为国际形势和世界走向的塑造者。这一变革意味着,中国从国际形势和世界大势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国际形势和世界大势的主动塑造者。
没有这种对世界发展的历史主动权的把握,我们就难以经受住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巨大风险挑战的考验。从国际上来讲,对世界发展的历史主动权的把握,使得我们能够经受住了中美战略竞争、全球性世纪大疫情、乌克兰危机等重大风险挑战的考验。
与此同时,二十大报告也对深化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认识与把握提出了新的要求,预留了理论发展和理论创新的空间。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研究,深化对和平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的研究,深化对国际格局和世界形势发展走向的研究,进一步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
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引领国际角色的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我们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面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赢得广泛国际赞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根本性变化,体现在我们对世界事务和全球治理的认知与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关于全球治理体系的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坚持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十年的发展变革,从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到二十大系统提出了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价值导向、秩序准则、实现机制,我们对全球治理、全球治理体系的认识不断深化。随着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我们具备了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的强大物质基础;随着外交能力、参与世界事务的能力不断提升,我们的全球治理能力不断跃升,从主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到开始在全球经济、安全、生态、文明治理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从接受全球经济治理领域的规则,到在全球经济、安全、生态、文明治理领域提出倡议、引领规则制定和践行、维护规则。中国从全球治理的接受者、参与者向建设者、领导者转变。中国从过去被发达国家视为全球治理体系的边缘、全球治理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被动改变者向新的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者和新的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者、维护者转变。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
二十大报告在部署未来五年的任务目标时指出,“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研究,深化对提升全球治理能力和国际秩序构建能力的研究,细化全球治理具体领域全球问题及其解决之道的研究,进一步回答好如何进行全球治理,怎样引领全球治理的问题。
三、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引领世界观念的重塑
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觉醒,是十年伟大变革在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观念领域最为重要的变革,在对外关系领域,体现为中国人世界观念的觉醒与重塑。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使得西方的知识体系、观念结构和价值导向也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地位,甚至被西方称为“历史的终结”。向西方学习总体上一直在中国的观念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价值导向。在文化上则体现为总体上对西方文化的崇敬和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或者是贬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割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重回世界体系”“中国全面向西方学习”等话语一度盛行,尽管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样的认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这种认识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发展放在西方现代化的逻辑中予以认识和阐述。[3]
十年的发展变革,亲历国家的发展强盛,逐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当代实践和文化传统,开启了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重塑的进程。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的觉醒与重塑,使得中国人能够重新审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当代实践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的觉醒与重塑,也使得中国人能够以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价值取向去观察、认知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敢于在否定主导性秩序缺陷和错误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国际秩序构想,重新认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良好世界秩序构建的价值和意义。
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展望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深化对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世界观念的研究,深化对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国际观和国民心态的研究,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和阐释,进一步回答好如何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如何认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问题。
注释: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1026/c1024-32551597.html。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77页。
[3] 张骥:《深化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的着力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年第7期,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