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论坛 发布时间:2025-05-14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2025年4月26日上午,上海论坛第十二场分论坛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智库楼404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和地方转型语境中适老社会科技创新实践:关于照护的挑战与希望”,分论坛主席、召集人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政治法律人类学综合学院副院长、《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主编刘捷玉教授,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潘天舒教授及8位嘉宾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言。
会议现场
会议开幕式上,潘天舒教授向各位来宾致欢迎词。接着,美国科学院和文理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凯博文教授(Arthur Kleinman)通过视频的形式遥祝论坛成功举办,他认为技术改变了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要广泛汇聚不同领域的人,如有技术专长的人、老龄化的专家、管理健康的专业人员等等,从而让技术发挥最大的作用,让社会的生活更加健康、快乐、充满希望。
潘天舒教授致辞
随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的刘捷玉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陈宏图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沈燕老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的Graeme Were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刘春荣教授展开了上半场的精彩发言。
刘捷玉教授以《农村养老的挑战——时间纬度的分析》为题发言。她基于中国农村三代家庭的代际排序调研,系统揭示了养老模式的动态变迁,认为在G1祖父母辈时期,遵循“物质供养-端饭轮值-贴身伺候”三阶段传统养老路径,至G2、G3代因人口流动与政策变迁,养老责任呈现时空压缩特征,表现为照护延迟与临终集中照护。此外,通过刘教授通过时间框架分析发现,养老实践受体制、生理、家庭、打工周期及时间观念等多重制约,建议科技创新需协调多维度时间矛盾,既要通过智能设备缓解服务压力,更要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以维护代际关系。
刘捷玉教授发言
陈宏图教授以《全球化背景下老年照护的适应性创新:来自泰国与中国的案例报告》为题发言。该研究聚焦泰国养老的创新实践,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应对老龄化的本土化路径,认为在全球化与地方转型框架下,成功模式往往融合了社区力量与技术应用。同时,研究指出,社会科技方法论的核心在于多方协同,从问题界定到方案迭代需持续卷入运营者、用户等多主体,借助民主化参与打破专家单向输出的局限。此外,研究认为,相比中国以本地创新为主的特征,泰国的经验案例印证了社会技术转型需遵循“实践-互动-优化”的螺旋上升路径。
陈宏图教授发言
沈燕老师以《金钱与亲情—养老机构老年人生命感觉的来源及其叙事》为题发言。她发现上海养老机构的老年群体普遍面临金钱重构亲情的伦理困境,并通过诸多案例表明,代际互动已异化为“物质赡养表演”,其中子女通过快递食品、代购尿布完成情感投射,而子女的不在场照护又使得安全隐患、情感断裂等风险出现。面对这种社会情况,沈燕老师认为,平衡老年人的物质安全与情感尊严,需探索AI情感中介的技术伦理,还需在制度层面创新监管机制。
沈燕老师发言
Graeme Were教授带来A Place like Home? The Rise of Private Museums in Asia的主题发言。研究发现私人博物馆作为当代社会技术的重要载体,在亚洲语境中展现出独特的代际伦理价值,如越南河内某私人博物馆案例通过陈列北越士兵受难实物与影像,既完成了战争创伤的代际传递,也构建了亡灵安息的精神空间。同样,中国私人博物馆的兴起同样回应了孝道危机。研究提出私人博物馆可作为“伦理容器”,在技术层面通过场景化叙事(如AI互动)突破传统代际沟通模式,为老龄化社会中亲情重塑提供新型文化解决方案。
Graeme Were教授发言
刘春荣教授以Out of the Quagmire: Organizing Community Home-based Eldercare in Shanghai为题发言。研究以上海静安区为例,展现了政府主导下的“三级动员网络”(民政部门-居委会-社会组织)如何破解资源碎片化难题的过程,认为中国养老服务体系演化揭示了“制度韧性驱动创新”的特殊路径。最后,研究指出三大启示:其一,技术介入须以“关怀伦理”为先导;其二,制度薄弱未必阻碍创新,混合治理结构中反而能孵化出适应性解决方案;其三,未来养老创新应聚焦“数字孪生社区”建设,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代际资源流转可视化。
刘春荣教授发言
上半场发言、中场茶歇结束后,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潘天舒教授,大国养老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井然,南京瑞海博老年康复中心创始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适老社会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芮国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医师姚灏,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宁教授带来了下半场的精彩发言。
潘天舒教授以Between Hype and Hope: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 on “Gerontechnology”and eldercare in Shanghai’s Aging Neighborhoods为题发言。他认为凯博文教授(Arthur Kleinman)提出“社会技术(social technology)”绝非纯粹学术概念,而是一场社会关系重组的技术革命。从该概念入手,研究认为在长三角地区,适老化智慧科技的宣传和提高老年人照护质量的愿景之间存有差距,提出要将技术干预与老年人的社会、文化系统联系起来,保留人际温度,避免纯工具理性操作,将技术进步作为复杂社会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更适合的照护服务。
潘天舒教授发言
井然以《养老服务智慧运营——大国养老科技的实践与应用》为题发言。他认为中国养老实践展现了科技赋能与社会创新的深刻融合,在快速老龄化与区域发展失衡的挑战下,从业者运用微信群整合十余万灵活护工、自研管理系统实现“一部手机办养老院”的轻资产运营等方式平衡了效率与人性,这揭示出适老化的核心并非技术堆砌,而是重构社会联结。此外,他提议,未来需聚焦健康寿命延长释放“长寿红利”,并通过代际融合场景重建社会支持网络,用科技优化流程,而人性的温度永远是最关键的照护密钥。
井然发言
芮国兴以《整合式创新——适老社会科技创新实践》为题分享。他介绍了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的整合创新实践及社会重建课题。作为省级智库,研究会由人大牵头整合政府、学界与行业资源,推动了2022年《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修订、13市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等政策突破,并形成专报、蓝皮书等成果输出。此外,社会重建课题联合中国移动搭建数字化平台,整合企业社会责任资源,在南京拆迁社区试点中协调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志愿服务时间计量为基础,构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公益性可持续机制。
芮国兴发言
姚灏医生带来了《人性之于在场:老年照护领域的伴侣机器人》为题的分享。他从精神病医院养老实践入手,揭示了养老机器人应用的深层伦理困境。研究通过相关案例指出,护理机器人并未实现效率提升,反引发关系异化和劳动降级,解构了照护的整全性。因此,研究提出“关怀导向”的技术设计框架,同时倡导以社会情感重构评估体系,通过跨学科伦理审查确保技术增强而非削弱人际纽带,避免护理劳动价值流程标准化中被消解,最终实现人性化照护与技术赋能的共生演进。
姚灏医生发言
安宁教授以Digital Empathy in Aging Societies为题发言。研究围绕“数字同理心”提出科技伦理治理框架。在概念重构层面,研究辨析了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与共情(affective empathy)的差异,指出数字时代需拓展至人机环境互动维度。在现实挑战层面,研究剖析医院场景中的老人数字鸿沟问题,以护理机器人、智能环境为例,揭示技术单维突进可能导致的情感异化风险。在治理路径层面,研究主张在创新全周期嵌入“社会科技”伦理准则,通过前瞻性伦理风险评估和技术伦理设计,建立数字同理心保障机制,确保技术演进与人文价值的动态平衡。
安宁教授发言
发言结束后,各位嘉宾围绕科技新时代的照护展开了深入浅出的分享与讨论,通过多维度的分享与知识碰撞,共同为这场论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交流讨论
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