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研院 发布时间:2025-05-13 来源: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收藏本文
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
第59届科研报告会
中国周边战略中的东南亚:
制度逻辑、地缘竞争与未来趋势
2025年5月9日中午,为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复旦大学中国周边研究中心”)举办2025年度校庆科研报告会。本次报告会主题为“中国周边战略中的东南亚:制度逻辑、地缘竞争与未来趋势”,由复旦大学中国周边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华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祁怀高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贺嘉洁、复旦大学中国周边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陈宇、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温尧、复旦大学中国周边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薛松和复旦大学中国周边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华教授分别围绕“从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到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中国周边环境新变化”、“加剧的地缘政治竞争与东盟的韧性”、“从混合政体到对冲战略:中国周边国家对外战略的制度逻辑”、“大国“霸凌”有效吗?”、“对等关税对东南亚影响”和“东南亚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与中国-东南亚关系的未来走势”等题目发言。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等20余名师生参加本次报告会。
祁怀高 | 从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到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中国周边环境新变化
祁怀高研究员主要分析了从2013年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到2025年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中国周边环境的新变化。当前中国周边环境总体有利,周边整体安全大局仍然可控。同时,多重风险对亚洲的影响日益突出,中国周边环境更趋复杂多变,周边四个次区域安全态势不断分化。中国周边环境新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中美博弈日趋激烈,主要动力是俄印日东盟等周边重要行为体的战略调整和力量分化组合。
贺嘉洁 | 加剧的地缘政治竞争与东盟的“韧性”
青年副研究员贺嘉洁主要分析了特朗普政府在第二任期的前一百天对东南亚的政治、安全和经济政策,并探讨了在此背景下东盟可能的应对措施和韧性。她认为,东盟需要巩固东南亚地区内的多边合作,加速地区经济的融合,并通过推动进一步开放和深化与中国的互联互通,来加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东盟还可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与区域外力量共同应对美国的单边霸权。
陈宇 | 从混合政体到对冲战略:中国周边国家对外战略的政治制度逻辑
青年副研究员陈宇主要从2025年中央周边外交工作会议的主旨出发,并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关怀,围绕着中国周边国家的政治制度与对外战略的关系,简要讨论了现代国家政治制度与对冲战略形成的理论问题,并且还以相关周边国家的对外战略为案例进行了简单阐释。
温尧 | 大国“霸凌”有效吗?
温尧副研究员在学理层面辨析了大国“霸凌”与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结合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及东南亚国家的反应,分析了“霸凌”动机及其引发的多层次回应,并将之归因于冷战结束后美国打造的霸权结构。
薛松 | 对等关税对东南亚影响
薛松副研究员表示,特朗普政府以“对等关税”名义对57个贸易顺差经济体加征高额关税,其中东南亚是关税“重灾区”。特朗普关税对东南亚的出口经济造成冲击,加剧小经济体脆弱性,并增加产业链重构压力。美国坚持双边谈判,附带涉华等非经贸条件,东南亚国家普遍陷入应对困境。东南亚国家在是否采取报复措施、选择单独或集体行动、以及处理涉华议题上产生分歧,尚未形成实质性的集体应对策略。“对等关税”对中国—东南亚关系既带来积极影响,也存在挑战。
赵卫华 | 东南亚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与中国-东南亚关系的未来趋势
赵卫华教授从中国作为一个海陆两栖国家的地缘现实出发分析了东南亚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和安全上的重要性。他指出,东南亚地区是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国最为重要的部分,目前,中国和东盟已经连续五年互为最大的经贸伙伴,双方在经济上深度相互依存,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的深入推进,双方正在日益形成一个拥有20亿人口、近23万亿美元GDP规模和1万亿美元双边贸易规模的共同大市场。2025年4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周边地区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在美国对全世界发起贸易霸凌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出访首选东南亚,不仅显示了中国对东南亚的重视和支持,也意味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在经历了美国贸易霸凌挑战后将进入崭新的时代。